混凝土重力坝设计的综合说明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4912512 上传时间:2024-02-0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混凝土重力坝设计的综合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混凝土重力坝设计的综合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混凝土重力坝设计的综合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混凝土重力坝设计的综合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混凝土重力坝设计的综合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混凝土重力坝设计的综合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凝土重力坝设计的综合说明(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综合说明1.1 概述 鲤鱼塘水库工程位于重庆市开县境内,地处长江三峡区段小江流域的二级支流桃溪河上游。坝址上距三溪口1.5km,下距正坝镇5km,至开县县城47km,距万洲区和重庆市分别为135km和350km。 1994年开县水利电力局完成了开县桃溪河流域水能开发初步规划,共规划6个梯级,鲤鱼塘水库工程为第二级,是流域开发中的龙头水库,列为近期开发工程。同年10月开县人民政府批复原则同意规划方案。1994年6月开县水电局上报了开县鲤鱼塘水库工程项目建议书,1994年7月四川省水利厅批复了该项目建议书,并同意开展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1995年8月由四川省勘测设计研究院完成了可行性研究

2、报告,并经四川省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评估,同年12月四川省水电厅对报告进行了审查,四川省计委以川计(1996)农903号文对该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批复。 1997年重庆市成立中央直辖市,重庆市、万洲区和开县政府考虑到本工程综合效益显著,同时,开县又是三峡水库淹没损失最大的县之一,而鲤鱼塘水库的兴建可改善开县农业生产基本条件,解决新县城供水,减轻三峡移民安置难度,须尽早开发鲤鱼塘工程。 1997年我院受开县水电局的委托,在原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重新核实和补充了基本资料,进一步论证了工程的开发任务和工程规模;同时对灌区改善三峡移民安置条件和高效农业作了专题研究;对坝址、坝线、坝型也做了初步比较;在

3、枢纽布置、施工导流、供水方案、投资分析、经济评价等方面做了进一步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于1998年5月提出了项目建议书。 1999年4月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对项目建议书进行了审查,审查意见认为“该项目建议书基本达到了本阶段的深度要求,基本同意该项目建议书”。 水利部同意水规总院的审查意见,于2000年元月以水规计20001号文将水规总院的审查意见报国家计委审批。 2000年3月,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受国家计委的委托,组成专家组对项目建议书进行了评估。评估认为“项目建议书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勘测设计,较好地完成了分析工作,达到本阶段的深度要求”。 在审查和评估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可行性研究

4、报告编制规程和勘测设计合同要求,对水文径流和设计洪水进行了复核和调整;在枢纽和灌区补充了必要的地质勘探工作;进一步论证了工程的开发任务和规模;对坝址、坝线、坝型进一步作了比选;在枢纽布置、灌区渠线走向及渠系建筑物布置、机组机型、水库淹没处理、供水方案和备用水源的选择、施工组织、环境影响、水土保持、投资估算和经济评价等做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和论证工作;对一些重要问题出了专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行性研究报告。 鲤鱼塘水库坝址控制流域面积235.8km2,占桃溪河流域面积592.5km3的40%;坝址多年平均的流量5.28m3/s,多年平均径流量1.66亿m3;水库正常蓄水位450m,死水位405m,

5、总库容为1.042亿m3,调节为容0.8286亿m3,库容系数0.499,属多年调节水库。 1.2 水文1.2.1 流域概况桃溪河位于重庆市开县境内,地处大巴山南麓的长江三峡区段内,属长江一级支流小江水系南河的支流。发源于开县梓潼乡北关村峭壁梁,河流呈南北向。鲤鱼塘工程坝址位于三溪口下游约1.5km处的小黑滩,下距正坝镇约5km,控制集水面积235.8km2,坝址以上河长31.8km,河道平均坡降12.3。桃溪河流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8.6,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400mm左右,坝址以上流域平均年降雨量1404.9mm,1.2.2 径流流域无实测水文气象资料。仅有正坝、麻柳、梓

6、潼三个雨量站,在水库灌区内开县城关有开县气象局的资料可以借用。1994年10月在坝址下游约4km处的正坝设立水文专用站,观测水位、流量,控制集水面积238km2。清溪水文站位于相邻流域渠河水系二级支流清溪河的上游。1969年12月设立,控制集水面积258km2。该站测验精度较好,刊印成果可采用。经自然地理、水文气象特征综合分析认为,清溪站可作为本工程水文计算的主要参证站。由此推算坝址19621998年多年平均流量5.28m3/s,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66亿m3。1.2.3 洪水本次历史洪水调查认为,1982年洪水是仅次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的第二大洪水,由水位流量关系法推得洪峰流量148

7、0 m3/s为本次采用成果,重现期经调查与历史考证为28年。坝址设计洪水因无实测水文资料,故移用邻近流域清溪站设计洪水,洪峰按流域面积比的2/3次方、洪量按流域面积比的一次方推算,成果见表1.2-1。坝址设计洪水过程线以清溪站“1982-7-16”洪水过程为典型洪水,按坝址设计峰量同频率控制放大。表1.2-1 坝址设计洪水成果表计算方法项目各 频 率 (P%) 流 量0.050.10.20.5123.335由清溪站实测流量资料推算QM25802400221319581759156114171299W2476077013645656775083449040443692W7288838283768

8、568516226560151184741单位: Qm3/s W万m3 灌区倒虹吸及大型渡槽设计洪水由暴雨洪水法推算,采用瞬时单位线法计算成果。倒虹吸河道冲刷按铁路桥渡勘测设计规范(TBJ17-86)规定方法进行计算。1.2.4 泥沙坝址以上流域年悬移质输沙模数采用长委荆江局成果,但悬沙容重由1.0 t/m3改取1.3 t/m3,则鲤鱼塘水库悬移质输沙模数为1591 t/km2,相应水库悬移质输沙量为37.52万t。计算推移质输沙量为7.50万t,全年水库输沙总量45.02万t。 1.2.5 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规划根据鲤鱼塘水电站坝址以上流域形状和地形条件,布设5个雨量站和坝上、坝下水位(水文)

9、站。水情自动测报系统采用超短波通信方式,自报式工作体制,遥测站超短波通信需要建设中继站一个。系统最终通信方案应在总体设计中经现场电路信道测试后确定。预估系统建设经费为104.48万元。1.3 工程地质1.3.1 区域地质工程区所处大地构造单元为扬子准地台中部,四川台坳东段,区内构造以褶皱为主,其轴线多呈向北西突出的弧形,总体走向为北东向或北东东向。本区新构造运动的特点是以缓慢的间歇性抬升为特征。据历史地震资料,区域内未发生过中强地震,与工程区距离最近的地震发生在云阳奉节一线,震级,震中距工程区直线距离达70km。另据1965年1974年地震观测资料,区内仅发生过7次微弱地震,震中多分布于本流域

10、之外,震级小于3.6级,工程区附近数百公里范围内无强震中分布。根据三峡工程及邻区近20年(1960年1980年)的区域地形变资料,本区为地壳变化平缓的稳定区。又据三峡工程及邻区人工地震测深、布格重力异常图及航磁测量成果,反映本区位于M面及布格重力异常和磁异常平缓区,深部基底结构完整,属稳定的地壳结构型式。经查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400万,1990),本区地震基本烈度小于度。1.3.2 水库地质 从组成库盆的岩性特征分析,其透水性较弱,结合库区无大的断裂构造通过,裂隙多闭合,且连通性较差等构造特征,表明库区不存在连续的渗透途径; 库周山体雄厚,无单薄分水岭和低于正常蓄水位的垭口; 据库周泉、

11、井点的调查资料,其出露点高程一般均高于正常蓄水位。上述表明,水库蓄水后不会产生永久性渗漏问题。水库库首段及三条支库段库岸总长约20km,其中横向谷段长约17km,占85%;纵向谷段长约3km,占15%。横向谷段岸坡以岩质边坡为主,稳定性较好; 纵向谷段反向坡一岸,也多为岩质边坡,除局部沿反倾向裂隙产生小规模崩塌外,整体稳定性较好;顺向坡一岸,在岩层倾角小于岸坡坡角的坡段,受反倾向节理及侧向冲沟的切割,易产生顺层蠕动变形,以致滑动,如谢家滑坡、谭家院子滑坡和陈家大院滑坡以及垫肩坡蠕变体等,除陈家大院滑坡外,其余体积均较小,且多远离枢纽区,对拟建工程影响较小。在不同的工况条件下,对滑坡体的稳定性进

12、行验算,结果表明,陈家大院滑坡是稳定的;结合考虑到该滑坡体前缘仅高出河水面4m,蓄水后大部分位于正常蓄水位以下;再则,该滑坡与枢纽区间河道存在一个近于900的急转弯,即如其失稳,对拟建工程的影响也将大为降低。对之,可以不采取工程处理措施。1.3.3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坝址位于九道拐下游500m,坝址处河道顺直,河流流向SE1600。常水位355.00 362.00m,水面宽1020m。河谷宽约50m,河床覆盖层厚度03m,正常蓄水位450.00m时,河谷宽222285m,为不对称“V”型横向谷。两岸山体完整、雄厚,左岸坡角600700,基岩裸露,右岸坡角300500,部分地段有残、坡积物及崩

13、积物分布,厚度15m。坝址处出露地层岩性为侏罗系中统千佛岩组(J2q)中上部砂岩、粉砂岩及泥质岩,夹页岩,为单斜岩层,岩层产状为700850/NW220320,断层发育程度较弱,仅F3、F4规模稍大,其余构造形迹主要为层间错动剪碎带。除此之外,无明显缺陷,但其优点相对突出:a)河谷狭窄;b)地形完整,防渗条件较好;c) 河道顺直,河谷为横向谷,岸坡稳定。 从小黑滩到牛背脊共勘探了4条坝线,它们分别是I线、II线、III线和IV线,综合分析各项工程地质条件,以I、II线为优,结合考虑水工建筑物布置及工程量等方面的因素,本阶段选择I坝线布置混凝土重力坝方案,II坝线布置堆石坝方案进行比较,由于前者

14、对建基面、防渗标准及软弱夹层的处理等工程地质条件的要求相对较高,本坝址更适合于修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同时亦有利于加快施工进度和降低工程造价。在IIIV坝线比较中,II线无论从地质条件,还是工程布置和工程量等方面均优于其他坝线,所以,本阶段推荐II坝线。1.3.4 灌区渠系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a) 总干渠工程地质条件进口部位地形较陡,基岩裸露,为反向坡,成洞条件较好。出口地形平缓,基岩裸露,岩层近水平,微倾向坡内,构成反向坡,基本稳定,但位于强风化岩体中,应做好洞口锁定及洞脸边坡的加固处理;大部分洞段位于微新岩体中,岩层走向与洞轴线近于垂直,围岩类别以类为主,稳定性较好,靠近进、出口洞段及沿线穿越

15、大型沟谷和正坝断裂及其旁侧的可溶岩层位洞段为、类,应加强临时支护和永久衬砌。而穿越厚巨厚层砂岩洞段,可按类围岩处理; 施工支洞多布置于总干渠穿越大型沟谷处,岩体风化程度较深,完整性较差,且上覆岩体厚度较小,施工中应注意安全,并做好支护处理工作,同时加强排水;部分洞段埋深大于300m,可能产生岩爆问题,根据该部位岩性组成特点,其脆性特征并不十分明显,因此,即使是产生岩爆现象,亦不会十分强烈,建议施工中在这部分洞段,尤其是厚巨厚层砂岩洞段适当布置一定的超前超深钻孔,以先行释放之; 从地表调查及沿线泉、井点分布高程和地表水系发育情况看,总干渠大部分洞段位于地下水位以下,但隧洞所穿越之地层岩性表明其并不富水,透水性亦弱,因此,不会产生对工程有较大影响的涌水或突水问题。部分洞段将穿越可溶性岩层,根据地表调查及区域岩溶发育规律,总干渠沿线可溶性岩层呈带状分布,岩溶发育层位有限,强度趋弱,地表仅见溶沟、溶槽等小规模岩溶地貌景观;勘探资料表明,靠正坝断裂一侧见小型溶洞,洞内有岩洞堆积物及积水,勘探过程中曾发生过坍塌和少量涌水现象。因此,建议在穿越该层位时,应注意可能产生的溶洞坍塌或岩溶(积)水的涌水问题,可布置一定的超前超深钻孔,加强探测;总干渠两次穿越含煤层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