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求是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4908644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辩证求是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辩证求是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辩证求是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辩证求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辩证求是(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海市新陆职校教学设计课程名称: 语文 授课教师: 徐培英 课次59、60课时2执行日期班级16(3、6)周次17课型新授日期2017、6、6课题 辩证求是 教材 语文第二册教学目标1背诵经典语录,积累名言名句。2理解文意,学习感悟先贤联系地、发展地看待事物的方法,学习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3理解道家“上善若水”“人之生也柔弱”等辩证思想的涵义。4. 理解庄子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写作特点,懂得“河外有海”“小大相对”的道理。教学重点1背诵语录,积累名言名句。2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教学难点1借助注释,掌握名言名句中的关键词、关键

2、句。2品读辨析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学以致用。教学方法背诵、品读教学资源ppt教学活动流程教学步骤与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意图时间分配复习导入一、导入新课 近年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为世界所识。同学们都会唱周杰伦的青花瓷千里之外等“中国风”歌曲,而功夫熊猫这样含“中华元素”影片更是在全球获得了大量的关注。中华文明深邃的思想已经渐渐跃出国门,对世界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大家知道中国有一部最畅销的书吗?那就是道德经。据调查,道德经是仅次于圣经的,在世界上发行量第二的畅销书。它被称为“万经之王”,为古今中外的句人所推崇。连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都将它作为枕边书,随时翻阅。 今天我们就再学习两

3、段道德经语录和一段庄子的寓言故事。出示PPT圈画阅读提示激发兴趣10讲授新课二、语段1老子第八1、朗读与理解 (1)老师配乐范读,注意节奏和朗读的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组读,男女分读,评读,全班齐读。 2、理解与探究 (1)我们印象中的“水”是最为柔弱之物,可为什么作者却认为“上善若水”?“水”究竟有哪些美德,为作者所推崇呢? (2)体现道的“上善之水”拥有“不争”的品格。你认为“不争”具体指哪些内容呢?(3)讨论如何结合“水”的美好品德,达到或者接近这种人生境界。三、语段2老子第七十六1、朗读与理解(1)老师配乐范读,注意节奏和朗读的方法。(2)学生自由练读。(3)指明

4、读,组读,男女分读,评读,全班齐读。2、理解与探究 (1)如何理解“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 (2)如何理解“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这句话?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四、语段3庄子秋水 (1)整体感知,梳理语言知识 听录音,正音 灌(un)注入 泾(jn)同“径”涘(s)水边 渚(zh)水中的小块陆地望洋(wnyn)仰视而望的样子 难(nn)难以旋(xun)掉转 殆(di)危险 指出文中成语: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 重点字词解释 请学生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教师指导(3)交流讨论,深入体会 试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以下问题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不辨

5、牛马)河伯见了北海为什么“望洋向若而叹”?(不见水端)河伯为何自认为“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睹子之难穷)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已若”的作用是什么? 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庄子刻画了“河伯”怎样的人物形象?其反省是基于什么原因? 本文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文中引用孔子和伯夷的案例是想说明什么道理?北海若说了一大段话,其核心是说什么? 从这则寓言中,你收获了哪些感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配乐范读,注意节奏和朗读的方法配乐范读点拨正音点拨引导自由练读。自由练读理解分析了解大意分析讨论归纳加深理解内容理解老子的主张理解庄子的思想202030课

6、堂小结 给我们的启示是:看待事物不能绝对化,更不能盲目(如盲目崇拜,说话办事走极端),要认识到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相对的关系,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另一面,这样方能综合权衡,执中待人处事。复习思考作业配套练习册习题。板书设计第黄河百川灌河雄壮一不辩牛马开阔层河伯欣然自喜踌躇满志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飘飘然第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过渡二北海不见水端层 河伯引俗语责己狂妄自大说认识责己盲目自大谈危害见笑于大方之家 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是有限的。教学反思 寓言秋水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以相对论为武器,通过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宣扬道家之“道”的无限性。从中,我们可以理解“河外有海,小大相对”的道理,对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是颇有裨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