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说课稿6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4903755 上传时间:2023-10-19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3.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6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6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沁园春·长沙》说课稿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沁园春长沙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长沙。对于本节课的说课,我将从下列几个方面展开。 一、教学理念 首先让我来说一说我的教学理念。新课程强调活动体验的学习方式,突出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诵读理解,与他人交流,与文本对话的活动指向。让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的过程。因此,我将在课堂中加强诗文的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二、教材分析 说完教学理念,再来说说我的教材分析。本篇课文?沁园春长沙,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向青春举杯这一专题中的第一篇文章,是我国伟大革命

2、领袖毛泽东早年创作的一首词,在词中作者通过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描写,抒发了词人的理想和抱负。全词动静有度,张弛有致,语言极富表现力,充斥了无尽的豪情和凌云的壮志。 三、学情 接下来说一说学情。高一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已经识记和积累了一定量的名篇名句,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上有一定的领悟能力。此外,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对词的特点、作者生平、创作格调都有一定的了解。这为本文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但是学生以往的学习偏重于识记,学生的分析感悟能力还相对单薄,不足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究,因此,需要老师在课堂中加强学生问题探究、体验感悟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学情分析和教材

3、分析,我拟确定了下列的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品味语言、把握意象,让学生初步掌握诗歌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第二:过程与办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分析品味词中高度凝练、极具表现力的语言,从而把握诗词的意象,感受作者的革命豪情。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体会作者英勇无畏的革命豪情和崇高情怀,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五、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的三维目标,以及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主,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诵读全词,以语言为依托,理解这首词在意象选择上的特点和意义,从而把握词人的宽广胸怀和深沉的思绪。而理解诗意、领会主旨的前提是

4、靠对凝练的语言的揣摩和分析,因而本文的教学难点也就在于对词中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让学生学会通过意象来鉴赏诗词。 六、教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教材特点,我将采用诵读法、点拨法、分析法等进行教学。在具体教授中将以诵读为主线,通过朗读辨味诗的语言和遣词造句之妙,领略情境交融的意境。并通过灵活的情境化教学环节,激活学生的学习情绪,发明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披文以人情,理解寓藏在优美动人的艺术画面中的深层意义,感受诗篇的艺术力量。 七、教学过程 那接下来就让我来具体介绍一下本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情景导入。在这一环节中,我将首先用臧克家说过的一句话:“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诗篇导入,请学生回顾并齐

5、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温故而知新。随后我将用多媒体播放毛泽东的一些资料图片,并结合图片介绍作者以及本文的创作背景。从而自然地导入本文的学习。 第二,整体感知。在这一环节中我将首先播放范读录音,请学生结合注解集体跟读,注意体验诗中朗诵的语调语速和节奏,发现和体会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在听读之后我将请2-3名学生分别用自己的语言对本词的意境和情感进行描绘,唤起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直观感受,并自然引出对诵读办法的总结和指导上。 那这个环节的第二步就是请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归纳概括内容,思考讨论:这首词高低两阙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并分别找出高低阙的领字,并感受诵读时的情感把握。这两个问题的设置主要是为了给学生

6、一个在整体上梳理文本的方向,并通过诵读提示引导他们结合文本进行归纳。在学生的答复和老师的点拨后。可以理出这样的一个根本脉络。从整体上看,这首词上阙写景,由一个“看字,领起七句,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下阙抒情,由一个“忆字领起八句,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高低阙末均为问句,上阙设问,引出下文;下阙反问,回应全文。通过这样一个脉络的梳理,可以为学生在接下来进一步的研读文本打下一个良好的根底,并也有助于这首词的熟读成诵。 第三,文本研习。这个环节主要是请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分小组进行探究交流,深入分析本文的遣词艺术,从词中的典型意象入手,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的

7、运用。以上阙为例,首先我将请学生有感情的齐读上阕,请学生讨论思考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和意境来描绘眼前大好秋色的。我将分别从描写对象、角度、动静、分总四个方面进行引导,体会上阕写景中一些动词、数量词和形容词的妙处,让学生把握本文远近结合、分总有序、动静交错的写作特色,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把握景和情的关系。此外,我将进一步请学生比拟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和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有何异同之处,从而比照感知毛泽东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会通过体验和感悟来品味文本,并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第四,拓展延伸。总结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时迁移本节课的诗歌鉴赏能力,在课后布置作业,比拟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体会“境语皆情语以及鉴赏文章的办法,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内化。 以上就是我本次说课的内容,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板书: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