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示范村创建方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4895726 上传时间:2024-02-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4.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农村示范村创建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农村示范村创建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农村示范村创建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农村示范村创建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农村示范村创建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农村示范村创建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农村示范村创建方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农村示范村创建方案长湖村紧邻北桂城区,是集体经济收入先进村。多年来,充 分利用本村的土地资源和地理位置优势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 济,完善基础设施,使全村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民收 入不断增加,农村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宽 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长湖村在深入研 究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了新农村示范村创建方案,旨在通过 采取综合措施,改革传统发展模式,提高农业农村发展水平,改 善农民生活,争取早日建成和谐、健康、文明、繁荣的北桂新农 村。一、农村社会发展现状(一)基本情况长湖村是位于市区和工业区之间、依山傍水的经济发展活跃 区。地处大峰沟和归德沟洪积扇冲

2、击平原,地域面积17.6km2, 耕地面积4310亩,林地面积2000亩,沙荒地面积2000亩, 人均耕地1.62亩。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人口 610户2665 人,农村劳动力1220人,从事二三产业的人数1160人,劳动 力文化水平多为初中以上。(二)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管理近几年,通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班子得到进一步加强,成 员逐步年轻化,平均年龄36岁,有四人达到中专以上文化程度, 最低文化程度为高中,初步实现了干部队伍的知识化和年轻化, 进一步增强了战斗力。监事会、理事会、村民议事会、村民理财 小组等群众性组织配备齐全。民主管理制度较为健全,村民规范 化管理程度较高,村民的知情权、参与

3、权、管理权和决策权得到 维护,村务、财务公开及时,透明度高,重大事项通过村民代表 大会,以“一事一议方式解决,充分发挥了村民的民主权利。(三)村级社会各项事业发展1、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615万元,其中农业总收入1055万 元,二三产业收入2560万元(其中工业800万元,建筑业750 万元,运输业750万元,劳务收入160万元)。农业生产以粮食 种植为主,温室蔬菜有一定规模,全村现有日光温室110座。 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二、三产业,全村现有建筑施工企业5家, 运输车辆355辆,商饮服务业30彖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达到3891元,其中80%来自二、三产业,二、三产业中工业

4、和建筑业提供27.5%,运输业提供47.4%,劳务和服务业 25 . 1%。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快,村办企业是长湖村集体经济收 入的主要来源,目前有铸钢厂、石料厂、机砖厂、水泥预制建材 厂等村办工业企业6家,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50万元。2、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农田灌溉依靠第二农场渠三级扬水和山泉水,农田灌溉主干 渠道基本完成砌护,利用四座总库容为114万立方的截潜水库; 农村电网及变配电设施较为齐全;村庄规划和村庄建设投入资金 大,效果明显,农村居住条件有很大改善,砖房率达到85%。 街、村、队公路完备,80%的村庄巷道实现柏油化;自来水普及 率达到100%,基本实现人饮安全;完成农村户用沼气池27

5、4 座,占全村总户数德45% ;电话普及率达到80%;有线电视入 户率80%。城市化水平较高。3、其他社会事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文化、卫生、计划生育、体 育、科技、社会保障事业同步发展,村民的道德、科技水平明显 提高,社会风气不断改善。乡村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建立 了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室、运动场、培训室,活跃了农民的业 余生活;村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进一步提高;邻里和睦、互 助互敬、诚信友善、热爱家乡的新风尚正在兴起,社会各项事业 健康发展。适龄儿童入学和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为100% ;计划 生育率100%。二新农村示范村创建思路(一)指导思想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

6、明、村容整洁”的总体要求 和“立足实际、面向市场、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抢抓机遇、加 快发展”的思路,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大力发 展城郊经济,调整经济结构,主攻非农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加 强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农业科技培训,加快劳动力资源的利用和转 移,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整治村容村貌。发展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坚持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推动村级经济、政治、文化、社 会建设和的建设协调发展。(二)主要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848元,年均增长12%,集体经济 收入达到400万元。二、三产业健康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以商贸

7、业为中心,以农业、运输、建筑、服务、劳务等产业为支撑,各 产业有机协调发展框架基本形成;农业新技术和农业机械化得到 全面推广。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服务水平显著 提升,村容村貌整洁,饮水安全,道路硬化,环境优美;农民思想、 文化、道德水平明显提高,社会秩序良好,农民安居乐业。经过较 短的时间,基本建成经济繁荣、生活宽裕、基层组织坚强、社会 基本保障体系建立、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管理民主、文化活跃、 全面发展的城郊型新农村发展格局。(三)发展思路加快经济发展不放松1、大力发展商贸业,不断壮大集体经济。集体经济主要从 市场经营和村办企业中获得。通过土地入股和管理,村集体每年 从市场方

8、面获得收益100万元;通过对外租赁、承包或联营,5 年内使村办企业利润达到240万元;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通 过与驻地企业联合,新建各种小型工业企业,为工业园区内和周 边企业提供原料产品、简单配件或副产品,年增集体收入30- 50万业发展、公共设施配套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保 障。以商贸流通业为中心和支柱,带动全村经济快速发展。长湖 村处于北桂市区和北桂工业园区之间,一批大型厂矿企业和几十 家小型工业企业环于四周,村庄一工业基地连成一体,具有得天 独厚的商贸流通优势。在交通条件和环境条件较好的地段建设一 处占地200亩的大型综合批发市场,从事建材批发、农资供应、 停车住宿、旧货交易等商贸

9、业,架起城市和工业区之间桥梁,带 动工业、运输、建筑、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通过土地置换和入 股参与经营,提高利用率和生产效益;同时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建 设和经营,增强市场发展的能力和竞争力。市场建成后,年创产 值1000万元,增加集体收入100万元,5年内使村集体经济收 入增加240万元。农民每年可以从中获得土地转让金和入股分 红20万元,可以安置300个农村劳动力就业,直接增加农民收 入300万元。目前该工程已动工建设。2、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城郊型生态农业。依 托星海湖等景观资源和城市近郊优势,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 经济,转变生产方式,提高综合效益。一是大力发展经果林。充 分利用

10、当地的光热资源,争取退耕还林政策,在4000亩沙荒地 上种植枣、梨、桃、葡萄等优质经果林;积极发展林下经济,间 作或套种苜蓿、大豆、草莓等矮秆作物和耐荫植物;通过小型沼 气,将种植与养殖连成有机的整体,林、粮、草相结合,种、养、 沼气相配套,实现物质的有机循环;二是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在稳定土地承包经营政策的前提下,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促进 土地合理流转。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提高农业机械化 程度,种植名优新品种,改良养殖种类,改经营方式,以无公害、 绿色标准为要求,发展特色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 动植物良种覆盖率、农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率都在90%以上。3、加强农业基础

11、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围绕 高产、优质、安全、生态、节水、高效农业建设目标,完善农田 水利设施。一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村内沿山十余条沟道的山泉 水是全村农业发展的重要水源,水质良好,目前已建成的114 万立方截潜流灌溉工程为发展节水农业提供了有力的条件。积极 争取自治区发展节水型社会示范项目,运用现代工程措施、物理 措施和农艺措施,通过管灌、滴灌或小管出流等方式将山泉水自 流引入农田和庭院将农田水的利用率由目前的0 4提高到0 .7 以上,通过节水提效,粮食亩均效益由200元提高到300元。4、推动运输和劳务经济等二三产业快速发展,促进农民收 入持续快速增加。积极落实各项支农政策,深

12、挖增收潜力,广辟 农民增收渠道。抓住综合市场建设和运营、工业园区发展、城市 改造、星海湖扩建等有利时机,积极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建 立运输服务组织。通过中介组织和劳务经济人,建立内引外联的 桥梁,拓展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5年内发展35个中介组织, 就近转移劳动力200人,实现劳务收入300万元,运输收入达 到800万元。全村农民人均收入以年均12%的速度增长,农民 人均纯收入可达到16848元,其中高收入家庭占15%,人均纯 收入达到20000元;中等收入家庭占60%,人均纯收入达到 14000元;低收入家庭占25%,人均纯收入达到4600元农 民生活较为宽裕,农村教育、文化、科技、基础设施

13、等社会事业 同步发展,养老、医疗、社会保障等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从发 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5、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使用人才。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培 育一代新型农民,推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普及科技知识,全面 开展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为主的多种形式的农民培训活动, 培养造就一批由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结合发展职 业教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增收致富能力为核心,以培养 种养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乡村科技人员为重点,多层面、 多渠道结合,培养农村使用技术专门人才和劳务经纪人队伍。大 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持续 稳定转移。一导科学文明的新风尚在不断提高经济发展

14、水平,增加经济积累的同时,大力发展 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使全村适龄儿童、少年入学 率和巩固率均达到100%。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普及高中阶 段教育,免费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和员素质教育培训,提高村民的 科技文化水平,为全村进一步发展储备充足的人才资源,提高经 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发展乡村文化、 体育事业,建立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室、运动场、培训室,组 建社火队、秧歌队等文艺团体,开展经常性的文艺、体育比赛, 活跃农民的业余生活;配套一部分资金,为农民提供公共卫生和 基本医疗基金,完善新型农村医疗制度;五是树立邻里和睦、互 助互敬、诚售友善、热爱家乡的新风尚,努力

15、营造群众安居乐业、 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立生产生活的新面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庄规划和农村环境整治。制 定科学村庄规划,搞好村庄建设,实现生产区和生活区分离。按 照建设部门实施的“农民新居工程”和“千村整治工程”,改造 危旧房屋,建设农村新局面,改善全村人居环境。加强道路建设, 将剩余的4.2公里村庄巷道全部硬化;改造全村有线电视网, 实现有线电视入户率100%;加快产用沼气建设进度,5年内使 沼气入户率达到80%以上;村庄绿化覆盖率由目前的不足10% 提高到20%以上;制定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实行农村卫生社 区管理模式,加强卫生投入,下大力气改善人居环境,倡导洁净 卫生的生活习惯,提高村民的健康水平和文明素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