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伤仲永》习题及答案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4892932 上传时间:2023-09-0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伤仲永》习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七年级下册《伤仲永》习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伤仲永》习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伤仲永》习题及答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交代仲永籍贯、身份、姓名、家世的句子: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2、最能表现仲永幼时天资过人的句子: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3、最能表现仲永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的句子: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4、仲永青年时的结局是: 泯然众人矣。 5、刻画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说明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的句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7、为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其命运变化的关键的句子是: 不使学。 8、第一、二段的过渡句: 余闻之也久。 9、文中哪两句交待了仲永才能变化的原因:从仲永个人情况看: 父利其然也,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从道理上说: 其受于人者不至也。10、仲永才能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幼年阶段(生五年):才思敏捷,天资过人。(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少年阶段(十二三矣):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青年阶段(又七年):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11、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从仲永身上,我们看到后天的教育对于成长的重要性。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一些差异,但对于成才来说,并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一个人的天资再高,如果不接受后天教育,也会变成平庸之辈。因此,我们要好好地接受教育,努力学习。12、仲永成长三个阶段的

3、叙述,有见有闻,分析一下,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写仲永幼年阶段天资过人,是以闻的形式;写他少年阶段才能衰退,是以见的形式;写他青年时期“泯然众人”又是以闻的形式。这种见闻录的形式,使叙事显得真实可信。13、仲永成长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详有略,分析一下,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详写仲永幼年时期才能初露的情形;略写他才能衰退,并最终沦为平庸的情形。这样写使文章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有力地突出了“伤”的主题。14、文章的第一句话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交代了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和家世。“世隶耕”为下文作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

4、景。15、抓住带点的字词,分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利”字反映了方仲永的父亲贪图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的特点。“环谒”写出了他父亲求财的可鄙行为,表现出他父亲贪财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暗示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全句用极其凝练的笔墨,揭示了方仲永才能衰竭,天资尽丧的原因。16、分析下列加点的词的特殊用法: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名词作状语,每天 邑人奇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奇 稍稍宾客其父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做宾客 父利其然也 名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可图 父异焉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父异焉 兼词,既是语气助词,又作代词使用,

5、指代这件事 17、分析下列句式(1)不使学 省略句,即“不使之学” (2)还自扬州 倒装句,即“自扬州还” (3)受之天也 省略句,即“受之于天也” 18、翻译句子:(1)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已经十二三岁了。(2)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19、“之”的用法:忽啼求之 它,代词,指书具 借旁近与之 他,代词,指方仲永 余闻之也久 这件事,代词 不能称前之闻 的,结构助词 卒之为众人 语气助词,不译 20、“于”的用法环谒于邑人 到 于舅家见之 在 贤于材人远矣 比 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 21、分析下列带点字的古今异义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古义: 此 今义: 判断动词 稍稍宾客其父 古义: 渐渐 今义: 稍微 或以钱币乞之 古义: 有的人 今义: 或者 泯然众人矣 古义: 普通人 今义: 许多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