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成语、熟语分析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4880146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5.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成语、熟语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常用成语、熟语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常用成语、熟语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常用成语、熟语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常用成语、熟语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用成语、熟语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成语、熟语分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常考32个成语、29个俗语【32个常考成语】 1、守株待兔解析:这个成语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想问题、办事物没有从客 观实际出发,把事物的个别现象当成了一般规律,把事物之间的偶然联系当成 了必然联系。2、田忌赛马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 够引起质变。掩耳盗铃。解析:这个成语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画饼充饥气“望梅止渴气“郑人买履气“削足适履”等,都属此意。3、刻舟求剑解析:这个成语反映了一种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违背了物 质是运动、变化的。4、揠苗助长解析:这个成语说明生物成长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试

2、图用主观意志代替 客观规律性,必然要受到惩罚。又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人的理性 为自然立法“等亦属此类。5、按图索骥解析:这个成语反映了一种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 主义的错误。6、智子疑邻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人们立足点不同 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看问题、做事情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 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8、对症下药解析:这个成语体现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如,“因地制宜气“因材施教气“量体裁衣气“ 一把钥 匙开一把锁”、“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 纹

3、,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等都包 含了这一原理。9、对牛弹琴解析:这个成语比喻不分对象,用同一方式对待不同的事物,违背了矛盾特 殊性的原理。又如,“张冠李戴气“良莠不分气“不分皂白”等同属此类。10、画龙点睛解析:这个成语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符合主要矛盾的原理。 又如,“擒贼先擒王”、“牵牛要牵牛鼻子气“好要用在刀刃上”等同属此理。11、本末倒置解析:这是违背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不分主流与支流,主次颠倒。 又如,“喧宾夺主”得不偿失气“兼收并蓄气“良莠不分“等,亦属此类。12、唇亡齿寒解析: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 约,如同唇齿相依。又

4、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气“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 水大河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同属此理。13、竭泽而渔解析:这个成语体现的是一种违背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它看不到事物之间 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事物前后相继发展过程 的长远利益。又如,“杀鸡取蛋”、“毁林种 田”等,同属此类。14、看相知命解析:这个成语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把两种互不相干的事情强拉硬扯在一 起,臆造出一种“联系”。又如,“喜鹊报喜,乌鸦报丧气“彗星,不祥之照”等, 同属此类。15、故步自封解析:这个成语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看不到事物的变化、发展,而是用静 止的观点对待事物。又如,咽循守旧气“墨

5、守成规”都属此义。16、水滴石穿解析:这个成语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即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 会引起质的变化。又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契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同属一理。17、适可而止解析:这个成语体现了适度的原则。由于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内,事物 才能保持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 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这就是掌握尺寸,坚持适度。又如,“过犹不及气“物 极必反”等都是这个道理。18、瞎子摸象解析:这个成语反映了只认识事物表面的、片面的现象,而未认识事物的本 质。它告诫我们看事物要坚持全面观点,克服片面性;要获得对事

6、物本质的 认识,占有感性材料必须全面完整;要透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19、杞人忧天解析:这个成语的错误在于否认物质运动的是有客观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 的为转移。解析: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别,“声东”是假象,“击西”是真象,其本质是迷 惑敌人,保存自己。又如,“欲擒故纵”、“围魏救赵气“项庄舞剑气“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等,同属此理。21、买椟还珠解析:这个成语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人,看到装珍珠的盒子精美,于是出高价 买了盒子,而把宝贵的珍珠却还给了卖者。比喻只看现象,不看本质。22、邯郸学步解析: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向别人学习之前,先要搞清楚别人的经验是不 是真的好,是不是适合自己,能不能学得来。

7、如果生搬硬套,机械模仿,只会 适得其反,弄巧成拙,贻害无穷。又如,“东施效颦”、“囫固吞枣”等同属此类。23、讳疾忌医解析:这个成语的意思是隐瞒疾病,不愿医治。它的错误在于否认了矛盾的 普遍性和客观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24、吹毛求疵解析: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吹开皮上的毛来寻疤痕,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 寻找差错。它的错误 在于混淆了矛盾的主次方面,看问题抓不住主流。25、趋利避害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矛盾是客观和普遍存在的,我们不能忽视其存在的客 观、普遍性,故而我们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掌握矛盾的客观规律,以便积 极地缓和矛盾,使得事物的发展朝着人们所向往的有利方面发展

8、。“扬长避短” 也是这个道理。26、怨天尤人解析:这个成语的错误在于割裂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解析:这个成语告诉我们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做好工作的关键。28、防微杜渐解析:这个成语蕴涵的哲学寓意有: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矛盾 次要方面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29、胸有成竹解析:这个成语体现了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30、依葫芦画瓢解析:这个成语的错误在于: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没有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照猫画虎”也是犯了这种错 误。31、盲人骑瞎马解析:这个成语比喻离开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一种盲目的实践。因为正 确的理论是对客

9、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因而它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32、欲速则不达解析:这个成语体现的哲学原理有: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 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因此要重视量的积累;发挥 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29个常考俗语】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2、知人知面要知心解析:这个成语比喻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只是对事 物表面的、片面的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对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认识。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解析:这个成语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两 点论、两分法。又如,“兼

10、听则明,偏听则暗”,“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等同属此 类。4、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解析:这个成语违背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是用一种片面观点看问题,搞 点论,否定两分法。又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等同属此类。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解析:这个成语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 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 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6、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解析:这个成语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 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7、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解

11、析:这个谚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现象与本质的这一对范畴。8、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解析:这个谚语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 一。9、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解析:这个成语所体现的哲理是:矛盾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矛 盾双方可以相互吸收有 利于自身的因素得到发展。10、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解析:这个成语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为山九仞, 功亏一篑”等成语也是这个道理。1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解析:这句话说明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1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解析:这句话都强调了任何事物都处在因果联系之中,要求我们自觉树立因 果观念,增强活

12、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又如“未雨绸缪”、“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善 有善报,恶有恶报”等都是这个道 理。13、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解析: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外因是事物发展的 条件;矛盾双方(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14、士别三日,刮目相待。解析:这句话是说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周围的 人和事。又如,“后生 可畏气“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等同属此理。1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解析:这句话说明外部环境对事物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即外因是事物变 化的条件。又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名师出高徒气“哥们义气害死人”等 都说明了外因的

13、作用。16、师傅引入门,学艺在个人。解析:这句话说明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外因作用再大,也是通过内因 起作用的。否则,再高手艺的匠人也“朽木难雕”。17、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解析:这句话认为“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 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 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18、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解析:这个成语说明新事物虽然开始比较弱小,但它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 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所以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另外这

14、个成语 也体现质量互变的规律。19、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解析:这句话表明了人们要想获得新的知识,必须掌握归纳与演绎的推理思 维方法,这样才能掌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而使人的知识不断地扩展和深化。20、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解析:这个成语体现的哲学寓意有: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这个成语属于 本质联系;事物内部特殊矛盾规定其特殊本质。21、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解析:这句话的错误在于:违背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用主观臆想的联系 代替事物本身的真实联系;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没有抓住事物矛盾的主要方 面;只看现象,不看本质。22、近朱者赤,近墨者

15、黑。解析:这个典故主要说明了外部环境对事物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事 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 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 物变化的根据,它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所以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 因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它能够加速或延缓甚 至暂时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但它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它是事物发展的第 二位的原因。又如,“孟 母三迁”同属此义。23、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解析:这句话表明时间的特点具有一唯性,即不可逆转性。又如,“盛年不 重来,一日难再晨。”也 是这个道理。2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解析:这个成语比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又如,“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气“不打不相识”等,都属此类。2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解析:这句话说明: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中,要分清是非,辨别善恶,权 衡利害。有益的事,应持之以恒,促使它的质变。有害的事,应防微杜渐,阻 止它的转化;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58、入山问樵,入水问渔。解析:这句话说明人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