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代动力学知识点整理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4879640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4.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代动力学知识点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药代动力学知识点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药代动力学知识点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药代动力学知识点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药代动力学知识点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代动力学知识点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代动力学知识点整理(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药代动力学第一章1. 代谢分数fm:药物给药后代谢物的AUC和等mol的该代谢物投用后代谢物的AUC的比 值。第二章 药物体内转运1. 药物肠跨膜转运机制:药物通过不搅动水层;药物通过肠上皮;药物透过细胞间隙;药 物通过淋巴吸收。2. 血浆蛋白:白蛋白、a-糖蛋白、脂蛋白3. 被动转运的药物的膜扩散速度取决于:油/水分配系数4. 血脑屏障的特点:脂溶性药物易于透过、低导水性、高反射系数、高电阻性。5. 肾脏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涉及三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主动分泌、肾小管重吸 收。6. 肝肠循环:某些药物,尤其是胆汁排泄分数高的药物,经胆汁排泄至十二指肠后,被重 吸收。一、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

2、及特点1. 被动扩散特点:顺浓度梯度转运无选择性,与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有关无饱和现象无竞争性抑制作用不需要能量2. 孔道转运特点:主要为水和电解质的转运转运速率与所处组织及膜的性质有关3. 特殊转运包括:主动转运、载体转运、受体介导的转运特点:逆浓度梯度转运常需要能量有饱和现象有竞争性抑制作用有选择性4. 其他转运方式包括:易化扩散类似于主动转运,但不需要能量胞饮主要转运大分子化合物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药物和剂型的影响胃排空时间的影响首过效应肠上皮的外排疾病药物相互作用三、研究药物吸收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1. 整体动物实验法 能够很好地反映给药后药物的吸收过程,是目前最常用的

3、研究药物吸收的实验方法。缺点: 不能从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的吸收机制; 生物样本中的药物分析方法干扰较多,较难建立; 由于试验个体间的差异,导致试验结果差异较大; 整体动物或人体研究所需药量较大,周期较长。2. 在体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内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3. 离体肠外翻法:该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4. Caco-2 细胞模型法Caco-2 细胞的结构和生化作用都类似于人小肠上皮细胞,并且含有与刷状缘上皮细胞相关 的酶系。优点: Caco-2细胞易于培养且生命力强,细胞培养条件相对容易控制,能够简便、快速地获得 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4、Caco-2细胞来源是人结肠癌细胞,同源性好,可测定药物的细胞摄取及跨细胞膜转运; 存在于正常小肠上皮中的各种转运体、代谢酶等在Caco-2细胞中大都也有相同的表达, 因此更接近药物在人体内吸收的实际环境,可用于测定药物在细胞内的代谢和转运机制; 可同时研究药物对粘膜的毒性; 试验结果的重现性比在体法好。缺点: 酶和转运蛋白的表达不完整,此外来源,培养代数,培养时间对结果有影响; 缺乏粘液层,需要时可与HT-29细胞共同培养。四、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常用测定方法的原理及注意事项。1. 平衡透析法 原理:利用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不能通过半透膜这一原理,将蛋白置于一个隔室内,用半 透膜将它与另外一个

5、隔室隔开,游离药物可以自由从半透膜自由透过,而与血浆蛋白结合的 药物却不能自由透过半透膜,待平衡后,半透膜两侧隔室的游离药物浓度相等。注意事项: 道南效应:由于蛋白质和药物均带电荷,膜两侧药物浓度即使在透析达到平衡后也不会相 等。采用高浓度的缓冲液或加中性盐溶液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这种效应。 药物在半透膜上有无保留:药物与膜的吸附影响因素较多,结合程度取决于药物的特点及 膜的化学特性,当结合程度很高时,就会对结果影响较大。可设立一个对照组,考察药物与 半透膜的吸附程度,如果吸附严重,就应该考虑换膜或者采用其他研究方法。 空白干扰:有时从透析膜上溶解下来的一些成分会影响药物的测定,如用紫外或荧光法

6、, 因此在实验之前应该对膜进行预处理,尽可能去除空白干扰。 膜完整性检验:透析结束后,要检查透析外液中是否有蛋白溢出,即检查半透膜的稳定性, 如有蛋白溢出,需换膜重复实验。 实验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平衡,故最好是在低温环境下进行,以防蛋白质被破坏。 2. 超过滤法原理:通过药物、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物的分子量的差异而将两者分开。与平衡透析法不同的 是在血浆蛋白室一侧施加压力或超离心力,使游离药物能够快速地透过半透膜而进入另一个 隔室,而结合型药物仍然保留在半透膜上的隔室内。注意事项: 不同型号的滤过膜对结合率测定结果的影响。随着超滤膜截留蛋白分子量的增大而结合率 降低,可能是此类膜在同条件下超

7、滤时,有部分小分子量蛋白及其结合的药物渗漏过膜,使 滤过液中的表观游离药物浓度增大,即测得的游离药物浓度增高,因此蛋白结合率会比真实 值偏低。 不同的超滤时间对结合率的影响。有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超滤时间的延长,结合率也有所 增加,原因可能是随超滤时间增长,滤过液容量增多,当小分子溶剂留出量增加时,超滤液 中的游离药物浓度因稀释而降低,因此测得的蛋白结合率会比真实值偏高。 不同压力下超滤对结合率的影响。压力对结合率的影响是双向的。随着超滤时所受压力增 大,即离心转速增加时,蛋白结合率会增大,因为压力大而使更多的溶剂分子透过滤膜。随 着超滤压力的增加,虽然溶剂滤出量有所增加,但当滤过压力超过一定程

8、度时会使部分药物 蛋白结合物也渗漏过膜,这时滤出液中药物相对浓度会增高,使药物蛋白结合率降低。五、列举多种多药耐药蛋白表达的部位、底物及抑制剂。(P-GP为重点)多药耐药性现象最早在肿瘤细胞中发现。对药物敏感的肿瘤细胞长期用一种抗肿瘤药物处理 后,该细胞对药物敏感性降低,产生耐药性,同时对其他结构类型的抗肿瘤药物敏感性也降 低。1. P-糖蛋白(P-GP)表达部位:在人中,P-GP主要表达于一些特殊组织如肠、肾、肝、脑血管内皮、睾丸 和胎盘等,成为血脑屏障、血-睾屏障和胎盘屏障的一部分。P-GP将毒物从细胞排出胞外, 保护相应组织,免受毒物的危害。底物:钙拮抗剂:维拉帕米抗癌药:长春新碱、紫杉

9、醇;IV蛋白酶抑制剂:印 地那韦类固醇类: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免疫抑制剂:环抱素A抗生素类:红霉素 其它如吗啡、地高辛。由于底物的广泛性,表现出对多种药物的交叉耐药性。 抑制剂:许多物质可以抑制 P-GP 转运底物。多数抑制剂如维拉帕米、环孢素 A 等本身也 是P-GP底物,属于竞争性抑制剂。但也有些抑制剂是P-GP不良底物或不是P-GP底物。2.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MRP)有MRP1、MRP2、MRP3、MRP4和MRP5。最早是在产生多药耐药的肺肿瘤细胞中 发现的,是多种肿瘤细胞耐药的原因之一。在正常组织中也有MRP1的表达,在肺和睾丸 中表达量相对较高。MRP1是两性有机阴离子转运载体

10、,也转运脂溶性药物或化合物,多数 底物是葡萄糖醛酸结合或硫酸结合物。3. 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第三章 药物的代谢研究药物的生物转化:即药物的代谢,是药物从体内消除的主要方式之一。药物进入体内后部分 药物在体内各种代谢酶的作用下进行生物转化,再以原型和代谢物的形式随粪便和尿液排出 体外。一、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主要有两个步骤I相代谢反应:药物在I相反应中被氧化、还原或水解。I相代谢酶有细胞色素P450 酶、环氧化物水合酶、水解酶、黄素单加氧酶、醇和醛脱氢酶。II相代谢反应:药物在II相代谢反应中与一些内源性的物质(如葡萄糖醛酸、甘氨酸、 硫酸等)结合或经甲基化、乙酰化排出体外。催化II相代

11、谢反应的酶有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谷胱甘肽转移酶、硫酸转移酶、乙酰转移酶、甲基转移酶。二、药物经生物转化后的活性变化1. 代谢物活性或毒性降低; 2. 形成活性代谢物; 3. 形成毒性代谢物; 4. 前药的代谢 激活:有些药物本身没有药理活性,需要在体内经代谢激活才能发挥作用。三、细胞色素 P450 酶生物学特性1. P450 酶是一个多功能的酶系:可以在催化一种底物的同时产生几种不同的代谢物;2. P450 酶对底物的结构特异性不强:可代谢各种类型化学结构的底物;3. P450 酶存在明显的种属、性别和年龄的差异;4. P450 酶具有多型性,是一个超级大家族:5. P450 酶具有多态性:即

12、同一属的不同个体间某一 P450 酶的活性存在较大差异,可将 个体按代谢速度快慢分为强代谢型和弱代谢型。其中CYP2D6和CYP2C19呈现出典型的 多态性。6. P450 酶具有可诱导和可抑制性。四、人肝微粒体中参与药物代谢的P450酶类型:CYP1A、CYP2C、CYP2D、CYP2E、CYP3ACYP450的特征反应:CYP1A2:非那西丁; CYP2C8:紫杉醇;CYP2C9:双氯芬酸五、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1. 代谢相互作用:参与药物代谢的P450酶的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可以被诱导或抑制;2. 种属差异性:不同种属的 P450 同工酶的组成是不同的,因此同一种药物在不同种属的动物和人体的

13、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可能是不同的;3. 年龄和性别的差异:药物代谢的年龄差异主要在儿童和老年人中表现,这是因为机体的 许多生理机能(如肝、肾功能等)与年龄有关;药物代谢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但这一差异 没有年龄差异那么显著,且其在人体内的代谢差异没有动物显著;4. 遗传变异性:是造成药物的体内过程出现个体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5. 病理状态:肝脏是药物的主要代谢器官,因此当肝功能严重不足时,必然会对主要经肝 脏代谢转化的药物的代谢产生非常显著的影响。第四章 经典的房室模型理论一房室:指药物在体内迅速达到平衡,即药物在全身各组织部位的转运率是相同或者相似的, 此时把整个机体视为一个房室,称为一房室模型

14、。二房室:将机体分为两个房室,即中央室和外周室。外周室:把血流不太丰富,药物转运速 度较慢且难于灌注的组织(如脂肪,静止状态的肌肉等)归并成一个房室,称为外周室。这 些组织中的药物与血液中的药物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达到平衡。中央室:由一些血流比较 丰富,膜通透性较好,药物易于灌注的组织(如心肝肾肺等)组成,药物往往首先进入这类 组织,血液中药物可以迅速与这些组织中的药物达到平衡一、药动学参数的生理及临床意义1.药峰时间tmax和药峰浓度cmax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后出现的血药浓度最大值的时间和此时的浓度。用于制剂吸收速率的 质量评价。药物吸收快,则峰浓度高,达峰时间短。2. 表观分布容积 Vd是指

15、药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相互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其本 身不代表真实的容积,主要反映药物在体内分布广窄的程度。对于单室模型,有Vd=X/c。药物的分布容积大小取决于其脂溶性、膜通透性、组织分配系数及与血浆蛋白等生物物 质结合率等因素。根据药物的分布容积可粗略地推测其在体内的大致分布情况。如一个药物Vd的为3-5L左右,则该药物可能主要分布与血液并与血浆蛋白大量结合, 如双香豆素和苯妥英钠;如一个药物的Vd为10-20L左右,则说明该药物主要分布于血浆 和细胞外液,这类药物不易通过细胞膜,因而无法进入细胞内液,如溴化物和碘化物;如一 个药物的分布容积为40L,则这个药物可以分布于血浆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表明其在体 内分布较广,如安替比林;有些药物的Vd非常大,可以达到100L以上,这一体积远远超 过体液总容积,在体内往往有特异性的组织分布,如硫喷妥钠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可大量分 布于脂肪组织。3. 消除半衰期: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按一级消除的药物则有t1/2=0.693/k4.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是评价药物吸收程度的重要指标。5. 生物利用度 F 参见第七章6. 清除率CL =kVd是指在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数。反应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