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与反思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4879332 上传时间:2024-02-0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与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与反思(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与反思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与反思1清扫卫生教学内容清扫卫生(第46页)教学目的1、通过生活中的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究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3、正确掌握已学过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小数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重点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除得的结果有余数,补“0”继续除。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课件出示情境主题图:开学了,班级购置了清扫卫生用具,买6把笤帚共花了18.6元,买4个簸箕共花了24元。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计算?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独立

2、计算:18.66244计算后说一说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的异同。二、比照中探究,交流中生成师:复习题中的两道问题同学们解决得非常好,假如老师把它们稍作改动,你还会不会计算呢?老师把情境题中的18.6改成18.9,把24改成26.1、初步尝试,发现问题。请你尝试计算这两题,你发现了什么?2、独立考虑,尝试解决。师:有余数还能不能继续除下去?该怎么继续除?试算18.963、讨论交流,异中求同。(1)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2)展示汇报。(可能出现第4页中几种不同的方法)(3)比照这几种方法: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转化成整数,拆分整数与小数分别除,还是竖式的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

3、,就是小数的末尾可以添“0”继续除,在详细的情境中可以解释为,18元里有6个3元,9角里有6个1角,剩余的3角可以换算成30分,30分里有6个5分,合在一起就是3.15元。4、应用方法,归纳总结。竖式计算264(1)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除以整数有余数时,可以在被除数个位后点小数点,添“0”继续除,商的小数点一定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2)尝试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三、稳固练习。1、买16个玩具恐龙花了12元,平均每个玩具恐龙多少元?2、错题诊所。2095=4181025=41.2618=0.73、先估算下面各题的商哪些大于1,哪些小于1,再竖式计算。32812252.4534、一

4、只蜜蜂的飞行速度是蝴蝶的2倍,假如蜜蜂每小时飞行11千米,蝴蝶每小时能飞行多少千米?课堂总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清扫卫生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除到被除数的末尾有余数时,要在余数后边添“0”继续除。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与反思2精打细算教学内容精打细算(第2-3页)教学目的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2:掌握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教学重点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淘气打算去买牛奶,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2、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

5、学问题?3、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1.5512.66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与以往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被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看看淘气到底应该买哪个商店的牛奶。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1、师:两个商店牛奶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呢?我们先算一算甲商店的牛奶单价。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先自己想一想,并且尝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想法。2、学生交流讨论,老师巡视指导。3、请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指名学生板演。4、老师引导学生比拟汇总的各种方法,认为哪个方法比拟简便实用?学生可能会将11.5元转换

6、为115角进展计算,老师应追问:为什么要化成115角进展计算?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将小数转化成整数进展计算的思想和方法。也可能有学生直接运用竖式进展计算,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出“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5、理解算理:师生共同探究“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再进展引导。将11.5元平均分成5份,先将11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元,还剩1元,再将1元看作10角,加上5角,一共15角,平均分成5份是3角,3的单位是角,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时,3应该写在非常位上,因此小数点在3的前面,正好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或个位上的1是10个非常之一

7、,加上非常位上的5,总共是15个非常之一,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个非常之一,因此小数点应在3的前面。老师视学生答复角度进展引导阐释。6、引导归纳总结,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7、学生尝试计算乙商店牛奶价格,注意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三、稳固练习,拓展延伸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2、我是小小神算手。20.4496.64255.831引导学生通过比照发现小数除以两位数与除以一位数的,都要注意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3、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4题。四、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小数除法在竖式计算中有什么要注意的?板书

8、设计精打细算甲商店:11.5元=115角11.55=2.3(元)乙商店:12.9元6=2.15(元)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与反思3打 1、通过“打 ”的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需要用除数是小数除法去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亲密联络。2、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究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3、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个性调整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环节问提问生活中有哪个同学一、创设情创设“打 ”的

9、情境,有打长途 的经历。境1、出示文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并讨论如何解决“谁打 的时间长”的问题。二、自主探2、组织学生探究如何计算4.830.7和457.2的究,创立数得数时,在探究之前,先引导学生比拟这两个算式和前面学习的小数除法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会到学模型假如除数变成整数就好了,引导学生把新的知识转化为已有的知识。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但都是要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一样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照小数除以整书的方法进展计算。1、试一试:其中37。10。53和8。40。56被除三、稳固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后,被除数末尾需要补0,与应用2。77。5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后

10、,被除数比除数小,商的整数局部需要补0,在练习后反应时要引起学生的注意。2、练一练/1,2,3补充练习:1、把下面各题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4.681.2=122.380.34=5.20.325=3251610.46=2.笔算。6.840.91225.841.799.641.5220.5147一、创设情境二、自主探究,创立数学模型三、稳固与应用呈现中国银行2022年3月公布的关于外币和人民币之间的比率。首先引导学生进展解答。由于货币的最小单位一般是“分”,以“元”为单位时第三位小数没有意义,所以一般需要保存两位小数,因此学生将体会到求积,商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1、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用计算器算

11、出得数,然后根据得数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值。2、练一练:P71/1,2,3,4第1题:这是人民币和港币的兑换,12.51。07,四、总结。超过了11元港币;也可以用兵11.07,不到本世纪末2元,因此11元港币不够。第2题:这是人民币和日元的兑换,要注意的是:50007.09所得到的近似值还需要去乘100.第3题:这是欧元换人民币,50009.15=45750(元)不需要近似值.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展小结.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与反思4数的世界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即教学因数和倍数。在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根底上认识因数倍数;而如今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用乘法算式直接

12、认识倍数和因数。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拟难教,而这局部内容学生是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拟难掌握的。根据本节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我注重表达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努力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空间。由于这是节概念课,因此有不少东西是由老师告知的,比方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在认识了各类数之后,我创设有效了数学学习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直接告知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根底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提醒打破了从详细到抽象,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

13、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为了打破本课的难点,我通过变式拓展,理论应用,促进了学生的智能内化。在理解因数和倍数中,我认为有两个关键性的问题是学生比拟容易混淆的,第一就是因数和倍数的范围(非零自然数),我是这样处理的:通过一组算式让学生说谁的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如35=15 68=48 94=36 125=60等,学生越说越顺口,越说越有劲,我突然抛出了1.56=9这个算式,结果有同学陷入了沉思(我认为这些同学感觉到了与刚刚的哪些算式有点不一样),但也有同学还是举手这样答道:1.5和6是9的因数,9是1.5和6的倍数,话一说完,就见那些沉思的同学有几个高高举起了手,迫不及待的说:我们说研究因数

14、和倍数是在非零的自然数范围里,可这里的1.5不是自然数,所以不可以说1.5和6是9的因数,9是1.5和6的倍数。我就趁热打铁,组织学生进展热烈的讨论,同学们统一了认识,真正认识到了因数和倍数的范围,从而为理解概念打好了坚实的根底。而第二个关键性的问题我认为就是因数和倍数的互相依存的关系,我采取了几个递进的环节进展处理:一开场我就直接告知,让学生鹦鹉学舌。如通过学生写的34=12 这个算式,我就说,这时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通过一些类似的乘法算式让学生试着说,很快学生就有了第一感性认识;接着我用一个游戏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互相依存,我举了三个数字卡片,分别是3、6和12,让学

15、生很快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为什么?学生很快找到了3是6和 12 的因数,6也是12 的因数;6和12都是3的倍数。我追问:那我说,6是因数,12是倍数可以吗?通过这个例子,学生认识到6相对于12是因数,而相对于3却是倍数;而12 相对于6才是倍数,它相对于其他的数就说不定了,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互相依存的含义,更好的理解了概念的内涵;最后我让同坐两人一组,一人说任意一个自然数,另一个同学那么找出它是谁的因数,谁的倍数?并说出判断的根据。由于答案不,学生考虑问题的空间很大,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才能。本节课,学生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体验中,享受到了数学思维的快乐,我想这才算是真正的“有效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与反思5本周上了一节数学课分数根本性质。针对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的自我反思,收益很大。特反思如下。一、复习旧知,横跨温旧引新的桥梁。在备课时,我就深知分数根本性质和商不变的规律有着亲密的联络。所以在上课伊始,我就让学生复习商不变的规律,在课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