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4870042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知识的传播不再是一种给予而是一种需求,一种渴求,这是课堂追求的最高境界!常州龙文教育个性化辅导教学案教师:张金玲 学生:袁伟伟 年级:七年级 学科:语文 日期: 10月22日:时段:13:00-15:00一、课 题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初探二、教学目标1.树立做阅读理解题的信心。2.了解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的常考题型。3.初步了解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思路和常用方法。4.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析典型例题。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的常考题型。2.初步了解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思路和常用方法。难点: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析典型例题。四、教学课时第一课时(共2课时)五、教学方法讲授法

2、、问答法、练习法六教学过程教学 过 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 阅读理解题在语文试卷各题型中占着重要的位置,分值较高。而记叙文又是阅读理解的常考题型。因此,掌握记叙文的考试特点和解题方法至关重要。这节课我们先从一个整体的角度讲一下记叙文阅读理解的特点,以为进一步的深入解析打好基础。二初步感知:整体感知什么是记叙文?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学知识和自我感受回答,然后老师补充和总结。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 , 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新闻、通讯、游记、童话和一些记叙性的散文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也是作为记叙文来教学的。记叙文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

3、活实际,易于理解又耐人寻味,能带给学生深刻的人生思考和启迪。三整体认识:结合例子,总结记叙文阅读的常考题型及其提问方式。引入例子。指导学生自己找出常考题型,并在练习本上列出。例文一、例文二、例文三。题型:(一).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可能的提问方式有:1.从文章中我们学到了什么?或有什么收获?2.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二).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情感。可能的提问方式有:1.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对文中的某某事或某某人,作者是什么态度?3.从文中某一处或几处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三).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可能的提问方式有:1.文中是怎样写这一事件的?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4、?(四)领会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可能的提问方式有:1.该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这句话在文中指的是什么?(五) 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可能的提问方式有:1.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2.对于文中人物的行为,你怎么看或怎么评价?(六) 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可能的提问方式有:1.文中某某人有一个怎样的形象?或你可以看出某某是个怎样的人?2.作者是怎样描写某某人的?3.某某人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七) 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可能的提问方式有:1.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做简要赏析。2.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3.仿写句子。因此记叙文阅读能力的考查重

5、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对读物的综合理解、情感 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在考试中,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能力。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着重考查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 ,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四深入解析:针对记叙文或记叙性文段的阅读考点 ,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强化训练。(一)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 , 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了时间的先后,地点的转移,人与人的关系,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就能很快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二) 记叙文阅读的总体方法: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要点,用心体会写作意图,把握文意记叙类文

6、章中,作者通过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归纳中心思想要求能从宏观上理解和分析文章的核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从分析题目入手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有的文章题目就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有的题目虽然没在直拨点明主旨 , 但为我们分析、归纳中心思想指明了方向。如白杨礼赞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简练概括了叙述的主要事件 , 我们顺着事件去分析其中折射出的人物性格、精神,揣摩作者的态度、写作意图 , 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中心思想。(2)从分析材料详略入手叙述中的详略问题是一个取材、组材如何扣

7、紧中心、体现主题的问题。无论事件怎样复杂,写作的目的都是明确集中的,取舍如何,孰详孰略,依据的标准只能是文章的主题。凡是对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主题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只做榄括叙述。阅读记叙文,应注意材料的详略处理是如何为中心服务的。(3)从主旨句、关键句入手文中有些句子直接告诉读者文章的中心意思,抓住这些点明主旨的句子就可抓住文章的中心 。这些句子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出现。许多文章往往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就可以迅速把握文章的中心。如背影开篇写到了作者对父亲背影的回忆,表达对父亲的思念和难以忘怀的感情。也有许多记叙文在结尾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

8、分析结尾段的含义也可以迅速捕捉到文章的中心思想。(4) 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入手记叙文除以记叙为主外,还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描写、议论、抒情等。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的功效,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个“睛”“看”文章的中心意思。同时,从议论、抒情的句子中,可以直接看到作者感情的变化。(5) 从概括段意和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需要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 , 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 态度。例如变色龙一文,小说主要通过对话来展现人物性格特征,奥楚蔑洛夫几次 “变色”, 根据狗的主人的身份变化不断改变态度,其见风

9、使舵、欺下媚上的嘴脸随着事件的发展令人一览无余。作者通过这种夸张、讽刺的手法,批判了沙皇专制统治下社会的虚伪。概括段意是记叙文阅读的重要环节。有中心句的段落,最便捷的概括方法是直接摘取文段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段末,个别在段落的中间 )。有些文段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意思,把这些意思连接起来,概括组合出段意;有些段没有中心句,就要仔细阅读材料,抓住贯穿全段的中心内容,可用“本段叙述了什么事,描写了怎样的景”的方式来概括。2.正确理解和体味词语,品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文章中难以辨认的字、词( 形似字、多音字等是考点),准确、生动、极富表现力的关键性词句,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语句,标志

10、着文章线索或主旨的语句,突出人物形象和表现事物特征的语句,突出层次转换的关联词或过渡性的语句等都和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有着重要的关系,是考查的热点。词语理解与赏析1. 准确理解词义。文章中的任何词语都不是孤立的,一个词语的含义总是跟上下文及文章的主 旨紧密联系,并受其限制和制约。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一定要结合语境 ,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准确把握词义,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 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有的词语概括力很强,它们往往是某一内容的提领或总结。(2) 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阅读中,有些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必须认真弄清楚。代词往往指代人、事、物。它所指代的对象一般出现在

11、上文。扣住上文,由近及远地去顺藤摸瓜,就能准确理解它的含义。2. 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 词语的感情色彩,是作者态度、观点、情感的体现,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有利于准确理解文章内容。3结合文体特点,理解词语的作用,体会表达效果。记叙文要求形象生动,主要考查描写人物动 作或事物情态的动词、形容词,它往往表现人或物的特点或情感特征。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词语,要体会其比喻义及作用)等。语句的理解与品析1. 识别文中重要句子句理解其作用。课标指出对语言的领悟程度是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从历年的试题考点来

12、看,所考查的重要语句一般有以下类型:从文章的内容看,中心句、主旨句和点睛句是重要语句;从结构上说,总说句、过渡句和线索句是重要语句;从表达上说,抒情句、描写句和修辞句是重要语句。具体而言,文中常见的重要句子及其作用主要有:(1) 文眼句:多居于段首,能揭示中心、提草挈全文,具有较强概括力。(2) 主旨句:记叙类文章中抒情、议论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点明文章主旨或揭示作者表达的情 感,能深化内容、升华主题。(3 ) 总结句:常居于段尾或文尾,能概括、总结段意,收束全文。(4) 过渡句:能归纳和提示上下文,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5) 巧用修辞、表意蕴藉含蓄的句子等,需要结合全文、细心体悟。2.

13、 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对句子含义的考查,常考查那些除表达出字面意义之外,还可以传达出字 面所没有的意思,即有言外之意和深层含义的句子。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品析句子的深层含义:(1) 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只有结合具体语境,才能深刻领会句子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意。(2) 紧扣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语句:记叙类文章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揭示文 章主旨,因此应在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结合文章主旨对表达作者感悟和人生哲理的句子进行拓展,明确表述所透露的意思。(3) 紧扣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理解语句内涵:作者在写作中,往往会借助一些特定的写作手法一一或是某种修辞方法,或是某种表现手法,使自己要

14、表达的意思在句子中变得含蓄深刻起来,从而达到耐人寻味的目的。因此,要抓住作者在文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分析它在表达上的作用,从中领悟句子所蕴藏的更深一层的意思。理解句子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不要拔高地理解:这是指把句子本身没有的意思理解出来,通常表现为不从句子实际出发,而 把一些不着边际的“思想性强”的意思往上加,造成答案的牵强附会。(2)不要孤立地理解:对有些语句的理解不能脱离原文,否则只看到文章语句的表面含义,忽视了 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摒弃了作者写作文章的基本意图,这样对语句的理解只会片面肤浅,贻笑大方。3. 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在中考试题中,赏析文章语言类试题,多让考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加 以欣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那些有赏析价值的句子,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赏析:(1) 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记叙类文章常用有较强表现力的词语来表现人物性格或景物特征, 赏析时应扣住词义,准确理解语言环境中词语在表现人物特点、景物特征中的具体作用,体会其用语精妙之处。(2) 赏析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修辞手法的使用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使人物性格特点、景物 的特征更加突出。比喻、拟人、夸张句赏析时,应从表述它在表达上的效果,表明人、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