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系毕业论文论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4868833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管理系毕业论文论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旅游管理系毕业论文论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旅游管理系毕业论文论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旅游管理系毕业论文论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旅游管理系毕业论文论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旅游管理系毕业论文论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管理系毕业论文论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件一: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论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 系 (院) 旅游管理系 专业班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职称 实习单位 岗位 04月15日论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摘要: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是以特定地域或特定民族的传统风俗为资源而加以保护、开发的旅游产品。文章阐释了民俗旅游的定义、特点及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意义,分析了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就如何开发民俗特色旅游资源提出了建议。关键字:民俗特色旅游;旅游开发目 录引 言11民俗特色旅游发展概况21.1民俗旅游的定义21.2民俗旅游的特点21.3民俗旅游开发的意义32国

2、内外民俗旅游开发的六种模式42.1 集锦荟萃式42.2 复古再现式42.3 原地浓缩式42.4 原生自然式52.5 主题附会式52.6 短期表现式53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63.1我国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63.2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74民俗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84.1深层次挖掘文化内涵,突出特色84.2把民俗文化旅游的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结合起来84.3根植地方文化,移植与嫁接外来文化84.4把民俗活动与商贸结合起来94.5“雅”与“俗”相结合94.6充分利用游客的求似、求异与求古心理95结论11参考文献12致 谢13引 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

3、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婚丧嫁娶、待客礼仪、节庆游乐、民族工艺、建筑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构成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我们要结合实际,大力开发民俗特色文化的旅游,促进我国旅游经发展。1民俗特色旅游发展概况 游客来到我国,除了进行自然山水观光、文物古迹凭吊之外,更主要的是进行民族民俗风情游,也就是民俗旅游。从西方文化型的客源国来华的旅游者,由于求新求异旅游动机的驱使,也会抱着探索东方异质文化奥秘的猎奇心理,希望了解

4、那些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东方古国大陆十多亿人民是怎么样生活的,并且先睹为快。所以中国民俗风情,也就是民族民俗旅游。1.1民俗旅游的定义 任何一个学科,都是由概念和范畴组成的,民俗旅游是民俗旅游学最主要最基本的概念任何一个学科,都是由概念,它是从理论上建立民俗旅游学科体系的基础,也是进行民俗旅游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在我国,把民俗事项作为一项现代旅游活动来开展,是80年代的事。关于民俗旅游的概念,只是到了90年代,民俗学界和旅游学界的学者才进行了一些零星的阐述。1990年,西敬亭、叶涛首先提出了“民俗旅游”的概念,“顾名思义,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是以民俗事象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 民俗文化是

5、以民间文化和民俗凤情为主体的民族民间的物质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传统,它包括生产与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岁时岁日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民间文学艺术等。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或地区均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而绚丽多彩的传统风俗、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多在节日中体现出来。民俗学大师钟敬文指出,民俗就是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生活文化,高丙中先生说民俗是群体的生活文化,有生活的地方就有民俗。何谓旅游“,旅游在本质上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个系统,是人类物质文

6、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旅游风尚是人类民俗的一部分,从历史到现在,从少数人的旅行到大众旅游,本身就是一种生活风俗的变化,并且这些旅游行为无不伴随着很厚重的民俗,不断发生着变迁或传承。1.2民俗旅游的特点 其一,民俗具有群众性。社会民众特别是社会底层民众都参与各种民俗活动。 其二,民俗具有传统性。民俗的产生,是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水平密切相关的。 其三,民俗具有融合性。任何地区任何民族的民俗,既是共时的,又包含丰富的历时的内容。民俗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自然和社会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丰富和扩大,这样就会出现众多种习俗同时存在、混融在一

7、起的现象。1.3民俗旅游开发的意义 民俗是一种群众性的文化创造成果,是一定的社会群体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为应付各种环境、满足各种需要而不断积累起来的一种社会创造物,是没有个人版权所有的群众文化积淀。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品格、原始文化品格、生活属性品格、动态积累品格、历史传承品格和地域变异、阶级阶层变异等多重品格。是一种始终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重视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我国多元一体、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源头、根基和底层,是各族人民性格、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国情、民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和合理的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

8、现实意义。2国内外民俗旅游开发的六种模式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精选和加工,激发人们前来观赏民俗、了解文化的旅游开发行为可以概括为六种基本模式。2.1 集锦荟萃式指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内表现出来,如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和美国佛罗里达州锦绣中华、北京中华民族园集中表现了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台湾九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高山族、格鲁族等分布于台湾附近的九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云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让游客用很短的时间、走很少的路程就领略到原本需花很长时间、很长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其缺点是在复制加工过程中会损失很多原有的民

9、俗文化信息内涵,如果建设态度不够严谨,可能会歪曲民俗文化。2.2 复古再现式 它是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如美国的“活人博物馆”中,员工作为几百年的抵美“移民”而出现,身着十六、十七世纪美国劳动人民的服饰,向游客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担挑水、用原始农具耕作、用独轮车运输等古老的传统习俗以及各种民间舞蹈,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杭州和香港的宋城、无锡的唐城、吴文化公园也属此类。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令时光“倒流”,满足游客原本不能实现的愿望,但也存在着与集锦举苹式共同的缺点。2.3 原地浓缩式 一些少数民族村落或民俗文化丰富独特的地区由于时代的发展已在

10、建筑、服饰、风俗等方面有所淡化,不再典型,或者民俗文化的一些重要活动(如节庆、婚嫁)原本在特定的时期才会呈现,令游客不能完全领会当地民俗文化的风韵,故当地政府或投资商在当地觅取合适地段建以当地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园,集中呈现其民俗精华,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塞风情园均属此类,其优点是便利了游客充分了解当地或该民族的民俗文化精髓,其缺点是在真迹旁边造“真迹”,令游客自然形成对比,对有些游客不能构成吸引力。 以上三种形式可以归并为一个大类,即博物馆类,以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为特征,其员工都是专门的旅游业从业人员。2.4 原生自然式 它是在一个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域中选择一个最为典型、交通也比较便利的村

11、落对旅游者展开宣传,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产和村落的自然型态为旅游内容,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外几乎没有加工改造,如广东连南三排瑶寨、夏威夷毛利人村落等,其优点是投资很少,让游客有真实感,能自然地与当地居民交流,甚至亲身参与劳作,有很大的活动自由度,缺点是难以将旅游开发带来的利益公平地分配给村民,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受到干扰后可能产生抵触或不合作,难以保证村民们在接待游客时保持热情、友好、不唯利是图。2.5 主题附会式 指将民俗文化主题与某一特定功能的旅游业设施结合起来,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如苏州名园“网师园”传统上仅白天对外开放,让游人欣赏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和文化内涵,夜间不对外开放,但网师园推出

12、了“古典夜园”活动,利用园内各厅堂分别表现一两段苏州评弹、昆曲等各种类型的地方民俗文化艺术,游客同时可以领略苏州园林在夜景下的意境,很受好评。2.6 短期表现式 以上五种模式均为长期存在、旅游者可随时前往欣赏的旅游开发形式。但也有一些特定的民俗文化只存在于很短时间激发短暂的旅游人流。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出于民族民俗传统的节庆活动,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回族的“古尔邦节”、白族和彝族的“火把节”等,其本意并非为了发展生旅游业,故不会长年存在,但在节庆期间会吸引大量的旅游者;二是流动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动,如贵州组织民间表演队到国外演出松桃苗族花鼓、滩堂戏、下火海等,展现了民间文化港捷的艺术风采

13、,每到一处也吸引了不少外国民众远途而来欣赏(这本身即是旅游行为),进而吸引游客前往贵州旅游。3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国的民俗旅游资源,在相当程度上还处于待开发的原始矿藏阶段,其应有的光和热还未完全释放出来。积极地挖掘和开发这些资源,不仅可以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进同国际间的友好往来和交流;而且还可以形成旅游产品的特色,弥补以纯观光旅游为主、产品结构单一的不足,提高我国旅游产品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这是我国旅游业发展一项紧迫任务。3.1我国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民俗旅游的主要类型包括与山水风光相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民居及其他建筑结合的民俗风

14、情旅游、与饮食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礼仪结合的民俗风情游、 与喜庆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以大型民族风情园景为产品的民俗风情旅游等六大种类。围绕以上不同类型,民俗旅游可以通过再现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的古老文化、传统风俗,满足现代社会人们求新、求异、求同、求知的心理需要。3.1.1国内民俗旅游资源逐步得到开发 我国民俗文化资源丰富,质量较高,许多旅游区、游览点和旅游项目几乎都包括了民俗的内容和色彩。在北京,除了长城与故宫,还有深厚的胡同文化,它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之一,现在也越来越吸引国内外游客前往游览;在江苏无锡,华西村开展江南水乡特色的民俗旅游;在香港,九龙荔园,为吸引旅游者,特地在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修建了古风朴朴、古情幽幽的“宋城”,仿佛把游客带回到十个世纪以前的宋朝京城。凡此种种使民间文化为旅游服务的例子数不胜数,也证明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民俗系列,既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价值极高的旅游资源。3.1.2民俗旅游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逐渐开发,也带动了各地的经济发展。如“十一”旅游黄金周期间,北京市民俗旅游火爆。据统计,民俗旅游共接待游人 9.4万人次,同比增长52.4%;实现旅游收入456.8万元,同比增长130.7%。在北京,各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活动;厦门的台湾民俗村结合台湾高山族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