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诊语文 Word版无答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494867095 上传时间:2024-05-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5.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雅安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诊语文 Word版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四川省雅安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诊语文 Word版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四川省雅安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诊语文 Word版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四川省雅安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诊语文 Word版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四川省雅安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诊语文 Word版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雅安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诊语文 Word版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雅安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诊语文 Word版无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4届四川省雅安市高三三诊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先秦儒家的政治思想是一种以伦理为基点和中心的伦理型政治哲学,其伦理原则与政治原则是相融相通的。伦理型政治即王道政治,其特点是任德不任力,依仁不依霸,强调

2、以德服人,以仁、礼治天下。这种伦理本位的政治思想产生于人类主体意识和民本观念的觉醒。中国从夏、殷到周,人的思想意识从尊天、尊神逐步发展到尊人,治国理念也从重刑罚、轻仁德逐步向轻刑罚、重仁德发展。如礼记表记所指出的,“夏道尊命”,教人敬畏天命;“殷人尊神”,教人尊崇神灵而相对轻视礼乐;“周道尊礼尚施”,教人以礼,导人以德。周代社会文明已具有了较强的人文理性精神,仁德意识明显提高,统治者尤为重视以德治国。最早系统地将伦理与政治融为一体的是孔子。孔子深入总结夏、殷、周三代的治国思想和经验,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思想。论语有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统治者只要施行德政,就自然可以远者

3、来近者亲,受到全天下的拥护。孔子还将施政的过程与统治者的德行修养完全结合起来。其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孔子看来,统治者的个人德性在为政中是至关重要的,统治者只有具备了仁德,贯彻忠怒之道,才有资格为政,才会受到民众的诚心拥戴。到了孟子,则为仁政找到了自然善的人性依据,从人的道德心理和道德情感入手,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内化为人心的自觉选择。孟子明确提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他认为人天然性善,生而即有“恻隐”等四端之心。所以,“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而能否真正贯彻仁政就是国家政权存亡兴衰

4、的根本,因此,孟子有言:“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儒家发展到战国后期的荀子,关于天下统一与秩序重建的思路则出现了一个大的转折。荀子援法入礼,强调“隆礼至法则国有常”“治之经,礼与刑”,主张治国之道在于礼法并用,以礼为“治之始”,法为“治之端”,兼采儒法两家。荀子思想的现实主义品格决定了他对先秦儒家思孟一派强调人之善性发掘的理想化思路的扬弃。他基于“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人性认识而融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基于儒家伦理至上的德性主义精神传统而坚持礼乐的象征意味及其对社会的垂范警示意义,以及理性的自我调节对人类行为的控制能力,并以之消解律法制约对人的情感与道德

5、的漠视。因此,儒家的伦理型政治思想到了荀子这里,可以说是作了一个博采众家之长的总结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及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大体说来,先秦儒家政治思想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衍化流变,但人(民)本主义、实用理性、政德与私德的统一仍是它一以贯之的理论特征。(摘编自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衍变与特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秦儒家的政治思想以伦理为本位,其产生离不开人类主体意识和民本观念的觉醒。B. 先秦时期社会的人文理性精神很强,各诸侯国统治者都具有仁德意识,重视以德治国。C. 孟子主张从人的道德心理和道德情感入手,将儒家伦理政治内化为人心的自

6、觉选择。D. 孔子、孟子和荀子都强调仁德在君王为政方面的作用,他们认为政德与私德是统一的。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总述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再按时间顺序介绍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衍变史。B. 文章引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证明了统治者只要施行德政,就能不令而行。C. 文章引用“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是为儒家援法入礼提供依据。D. 文章把孔子、孟子、荀子的政治思想进行相互对比,赞扬荀子将伦理型政治思想推向前所未有的新高度。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为,统治者没

7、有仁德之心,就没有资格为政,也不会受到百姓的诚心拥戴。B. 荀子认为先秦儒家思孟一派关于天下统一与秩序重建的思路太理想化,不实用。C. 荀子“礼法并用”的思想认为只要用“礼”就能消解“法”对人的情感与道德的漠视。D. 研究先秦儒家的伦理型政治思想,有助于理解中国封建时代的政治思想和形态。(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当前,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在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工业生产、医疗健康、金融投资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了社会生产效率的整体提升。然而,作为一种具有开放性、颠覆性但又远未成熟的技术,人工智能在带来高效生产与便利生活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现

8、有伦理关系与社会结构造成冲击,且已引发不少伦理冲突与法律问题。人工智能存在技术伦理风险。首先是设计风险。设计是人工智能的逻辑起点,设计者的主体价值通过设计被嵌入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之中。倘若人工智能设计者在设计之初,秉持错误的价值观或将相互冲突的道德准则嵌入人工智能之中,那么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便很有可能对使用者生命、财产安全等带来威胁。其次是算法风险。算法是人工智能的核心要素,具备深度学习特性的人工智能算法能够在运行过程中自主调整操作参数和规则,形成“算法黑箱”,使决策过程不透明或难以解释,从而影响公民的知情权及监督权,造成传统监管的失效。人工智能算法可能在不易察觉或证明的情况下,利用算法歧视或

9、算法合谋侵害消费者的正当权益,进而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和造成不公平竞争。还有数据安全风险。在众多的人工智能应用中,海量的个人数据被采集、挖掘、利用,尤其是涉及个人生物体征、健康、家庭、出行等的敏感信息。公民的隐私保护面临巨大挑战,人工智能所引发的隐私泄露风险已被推到风口浪尖,除了技术伦理风险,人工智能还带来社会伦理挑战。人工智能的发展对社会整体公平正义形成挑战。首先,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加剧社会的贫富差距。由于年龄、所在地区、从事行业、教育水平等的差异,人们接触人工智能的机会并不均等,实际使用人工智能的能力并不相同,这就造成了“数字鸿沟”现象。“数字鸿沟”与既有的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差别等叠加在

10、一起,进一步扩大贫富差距,影响社会发展的公平性。其次,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引发结构性失业大潮。由于智能机器相较于人类工人有着稳定、高效等优势,越来越多的人类工人正在被智能机器所取代。虽然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会带来新的工作岗位,但是由于“数字鸿沟”的存在,不少人并不能找到新的工作,结构性失业大潮可能汹涌而至。这将成为激化社会矛盾、破坏社会稳定、挑战社会公平正义的又一重大潜在风险。技术伦理风险与社会伦理挑战的图景展示表明,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的良性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对于人工智能风险、挑战的应对防范,事关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与人类整体的前途命运,需要我们每个人运用哲学的反思、批判,作出审慎恰当的抉择

11、。(摘编自张平人工智能伦理反思:风险与应对)材料二:随着人工智能不断取得突破,一些潜在的隐患和道德伦理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例如,“换脸”技术有可能侵犯个人隐私,信息采集不当带来数据泄露,算法漏洞加剧认知偏见为此,必须加强人工智能发展的潜在风险研判和防范,制定相应规则,规范人工智能的发展,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要整合多学科力量,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社会问题研究,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目前,业界已经展开了一定程度的探索。譬如,构建有效的优化训练数据集,防止人工智能生成对公共安全、生产安全等有害的内容;在编程设计阶段,通过技术手段防止数据谬误,增

12、加智能系统的透明度和公平性;预先设立应急机制和应对措施,对人工智能使用人员进行必要培训。这些举措,都在技术层面进一步夯实了人工智能治理的基础。近年来,我国陆续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等,旨在提升人工智能治理能力,有效防控人工智能发展风险。同时,我国还通过积极搭建人工智能发展各方参与的开放性平台,推动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国际人工智能治理方案,向国际社会贡献中国智慧。着眼长远,在发展、应用的同时加强监管和规范,人工智能就能更好造福人类。(摘编自刘诗瑶推动人工智能健康发展)4. 依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深入人们

13、的生活,在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医疗健康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B. 人工智能设计者如果把错误的价值观或相互冲突的道德准则嵌入产品中,可能对使用者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C. “数字鸿沟”现象导致了人们在接触人工智能上机会不均等,以及实际使用人工智能的能力也不相同。D. 要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必须加强风险研判和防范,制定相应规则,规范人工智能的发展。5. 根据材料一,下列属于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社会伦理挑战的一项是( )A. 小李在网上登录某网课平台试课后,因个人信息泄漏,经常接到来历不明的推销电话。B. 小张是某网络平台钻石会员,他使用该平台订酒店的价格却比第一次用该平台的同学高。C. 犯

14、罪分子利用非法获得人脸照片,实施“AI换脸”技术来突破人脸识别验证系统。D. 在某电商平台,商家引进人工智能客服系统,导致担任客服的小王接到了裁员通知。6. 结合材料概括,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与挑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长在春联里的春景魏邦荣“过新年,贺新年,大门两边贴春联。过年啦,贴花啦,满窗子,都红啦。”很喜欢此类乡土味的儿歌,这些来自民间的歌谣,唱出了春节的喜庆。人们通过一副副春联,表达对春天的热烈憧憬、对天地人的美好祝福。春联,算得上中国人集体创作的最有年代感的抒情诗了。记载于“敦煌遗书”里的“三阳始布,四序初开”,为唐人

15、刘丘子撰联。这副春联用“半满阳光,万物初开”表达了在立春之日,古人渴望阳光盈怀,祈愿时序顺进的心愿。千百年来,这种渴望与祝愿,历经历史兴衰,任凭风吹雨打,一直生长在人们的内心深处。王安石在元日一诗里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出在北宋时期,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门神)的盛况。时至今日,人们撰联,眼里的世界,歌咏的对象,表达的心意,可供选项要比古人丰富得多,但许多人家、店铺迎春贴出的“框对”上,依然能看到元日之类诗词的印记,如“万家腾笑语,四海庆新春”“冬去山明水秀,春来鸟语花香”“喜鹊登枝盈门喜,春花烂漫大地春”看看身边的世界,回望身后

16、的历史,没有哪个民族像我们这样,对一个节气节日,对自己的文字文化,怀有如此真挚、如此持久的热爱与深情。每年春节,无论身处城市还是乡村,我喜欢穿行于大街小巷,读不同人家、各种店面挂出的春联,一条条鲜艳的红纸,烘托着充满祝福的文字,让我时常联想起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好的春联,应该是一幅幅有人间烟火气的风俗画,蘸满喜悦的笔墨意境里,有问候,有祝福,有期盼,有憧憬;有草木山川,有五谷鸟兽,有锣鼓喧天,有风雨雷电。天地人和谐共生的春景,生长在每个人的心里,这样的年味,才称得上是欢欢喜喜过大年。我记忆中的过年序曲,从一碗浓香的腊八饭与写一副副鲜红的春联开启。吃过香甜的腊八饭,父母会喜悦地让我赶集办年货,买几张红纸写对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