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全国II卷)答案解析2006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4859385 上传时间:2022-11-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全国II卷)答案解析2006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政治(全国II卷)答案解析2006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政治(全国II卷)答案解析2006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政治(全国II卷)答案解析2006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政治(全国II卷)答案解析2006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治(全国II卷)答案解析200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全国II卷)答案解析200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综全国卷(新课程)一、选择题 ( 本大题 共 11 题, 共计 48 分)1、(4分) B 解析:企业的经济效益是指企业的生产总值和生产成本的比值。因此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取决于生产总值和生产成本,正确。2、(4分) C 解析: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银行利率。根据这一公式,股票W的价格=5%/4%,因此10 000元理论上最多能够购买股票W的数量为8 000股,C正确。3、(4分) C 解析:抓住关键词“中国商业银行”。四个选项中只有C是中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4、(4分) A 解析:从图中不难看出我国居民用于医疗、教育等的消费支出在整个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

2、,而用于食品、衣着等的消费支出在整个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不断降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变化是基于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A正确。B表述不科学,CD不符合题意。5、(4分) A 解析:消费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正确;“不买最好的,只买最贵的”是一种扭曲的消费观,也是一种扭曲的价值追求,正确,故选A。6、(4分) D解析:联系是普遍的,但具体事物的联系是复杂的、多变的。“在原有的生态环境中与其他生物和平共处,但入侵夏威夷大岛后却打破了那里的生态平衡”说明在不同条件下,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不同的,正确,表述错误,故选D。7、(8分) 30C 31C 30解析:虚拟和模拟是随

3、着实践发展而出现的新的认识手段,通过虚拟和模拟可以对认识对象有一个直观的感觉,正确,表述不科学。31解析:虚拟和模拟是科学实验是实践的一种,虚拟和模拟实验可以检验所设计的改造对象的方案,同时虚拟和模拟实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认识对象的内在规律,正确,表述错误。8、(4分) A 解析:抓住关键词“得票较多的两大政党社民党和联盟党决定组成大联合政府”。不难看出德国是议会制共和制、多党制国家,A正确。9、(4分) D 解析: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举行立法听政会,既是广泛征求广大人民群众意见的表现,又是严格依照法律程序办事的表现,体现了国家机构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对人民负责原则、依法治国原则,正确,不符合

4、题意。10、(4分) B 解析:要找胜利实现“十一五”规划关键在党的领导的原因,应从党的性质、地位、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等方面去思考,符合要求,表述不正确。11、(4分) A解析:终止“国统会”和“国统纲领”是一种分裂行径,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否定,正确,不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 ( 本大题 共 3 题, 共计 124 分)1、(32分) 要点 (1)从领先转为落后。 欧洲是近代科学,中国是古典科技。(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刺激了对技术的需求,为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情报工具和手段;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科技进步开辟了道路;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解放了思想,推动近代科技迅速发展。(如答出其它原因

5、,言之有理,可酌情加分,但不得超过该问总分。)(3)君主专制维系腐朽制度;重农抑商、闭关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自然经济不能提供近代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文化专制政策(或崇尚理学、八股取士、文字狱等)禁锢思想,摧残人才,阻碍科技发展。(如答出其它原因,言之有理,可酌情加分,但不得超过该问总分。)(4)评分说明:围绕生产力发展、政治经济变革、思想解放与科技发展的关系等任一角度回答,且言之有理,均可酌情赋分。解析:(1)从材料一 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中国在17世纪至19世纪中叶时,科技成果已经明显落后于西方,特别是18世纪至19世纪中叶,当西方工业革命蓬勃发展之

6、时,正是中国衰落、腐败、闭关之际,表中一项成果也都未列出,可见中国科技从领先变为落后。本问较为简单,关键抓住“变化”二字。16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区别很大,中国处于传统科学总结阶段,西方产生近代科学;中国以总结个人经验为主,重视实用;西方以实验为主,探索自然。从本质上讲,欧洲是近代科学,中国是古典科学。(2)从材料二恩格斯的观点中可以提练出“工业的巨大发展”和“社会需要”是欧洲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前提和原因。再结合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以及第(1)题中“16至19世纪中叶”的时间提示,可以用几个专业名词来回答该题: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启蒙运动和理性精神、工业革

7、命。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二点:第一,既要依托材料,更要依据教材;第二,阐述的角度和答案要点可以多一些,如既写文艺复兴,也要答人文主义,既写启蒙运动,也要现实性理性精神,既写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也可以写工场手工业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第三,本题的评分标准有利于创新,考生应该充分理解,灵活掌握,从中得到启发。(3)本题比较基础,分值也比较高。通过审题就应该抓住两个信息,一是“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二是“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材料二强调社会需要对科技的推动作用,而中国此时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材料三强调重农抑商,即经济政策的原因。其政治制度、经济形态、经济政策、外交政策、文化政策都不能满

8、足产生近代科技的需要。中国古代史教材在分析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时,有“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腐朽的封建制度”、“闭关政策”等方面的表述,可以迁移至本题的解答中。中国古代史“原因分析型”试题中,一般遵循从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等角度分析的规律,本题与民族无关,其余方面都有关系。本题与上一题有两点相似之处,一是需要熟练使用历史专业名词,二是评分标准开放灵活,值得考生注意。(4)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且只有评分说明,没有参考答案,与2005年文综试题有异曲同工之妙。开放性试题的关键在于把握方向、依托情境、合理展开、多角度出击、力争满分。开放性试题符合课程改革、高考改革的方向,很有生命

9、力,要加强针对性训练。本题可以从社会需要、生产力发展、社会制度、思想解放、与时俱进、居安思危、保持优势、改革开放、科教兴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等角度作答。2006年全国卷一、卷二均从科技文化史角度命题,且试题质量较高,既说明了全国卷命题日趋成熟,又说明了命题向新课程方向过渡,因为新课程教学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大板块组织教学,文化史地位较现代教材和现行教学有明显加重之势,这一特征要引起考生重视。2、(32分) 要点 (1)当地政府履行了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主要表现在制定发展规划,实施优惠政策,通过市场机制推动“树、鱼、豆”三大项目的科研和开发,推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2)发展现

10、代农业,需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要依靠科学技术;要增加农业投入;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若考生答“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把农业生产改造成与市场经济相衔接的社会化大生产;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之路”等与设问相关内容,可酌情给分)(3)从实际出发,就是使主观愿望和认识符合客观的实际情况,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主观符合客观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从实际出发,就是从本地区具体的特殊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出发考虑和制定发展规划,把普遍原则与特殊情况结合起来。当地政府在调查本地资源优势和特点的前提下,研究制定了“树、鱼、豆”为

11、重点的发展规划,这一规划较好地体现了从实际出发的正确原则。 (如考生在其中某一要点上有深入分析或另有答案,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1)要抓住设问中的“国家职能”。结合教材上国家职能的相关知识和所给材料不难看出当地政府履行了经济职能,在回答时要注意概括材料中当地政府履行经济职能的表现。(2)抓住设问中的关键词“如何”。是要回答怎么发展现代农业,回答时要把教材上的知识和材料结合起来。(3)结合事例确定所要运用的从实际出发的原理及其要点。表述时先表述从实际出发的相关原理,然后结合材料进行阐述。3、(60分) 要点 (1)区域分布不平衡(或铁路集中于东部和东北地区);铁路主权受到严重损害。(

12、2)维护国家主权,(抵御列强侵略);开发利用西部资源。(3)康藏、青藏、新藏公路。(4)昆仑唐古拉高差大(地势起伏大)、坡度陡 工程量大(土石方、桥梁隧道等量大),造价高(其它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5)B (两地共处青藏高原,但与格尔木相比)拉萨受(夏)季风影响,(格尔木深居内陆盆地),因此,拉萨(比格尔木)(夏季)降水量较多,气温年较差较小(年内气温变化和缓)(6)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科学实验的基础,为科学实验提供新课题,提供物质基础和实验条件等。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对生产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现代,科学实验活动越来越成为生产实践的先导。(如考生在其

13、中某一要点上有深入分析或另有答案,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7)铁路属于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青藏铁路的建设对当地经济发展有带动作用。(考生若回答“修铁路是扩大再生产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可酌情给分)青藏铁路的建成改善了当地交通运输的状况,推动该地区第三产业(商品流通、旅游和文化交流等)的发展,进而促进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青藏铁路的建成和运行加强该地区与区外的广泛联系(如经济、文化等交流),有利于促进当地市场的开放和竞争(或市场机制的形成、完善)。解析:(1)本题以青藏铁路全线贯通为契入口,

14、充分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充分说明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正确和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智慧,是文综综合题命题的常见思路,也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原则。通过看图可以看出抗日战争前铁路集中在东部地区,尤其是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中部很少,西部几乎没有。可以得出,分布不均匀、发展不平衡的结论或“东多中少西没有”的结论。这一时期中国铁路空间分布的特征有点类似于近代工业的分布特征。通过看材料,列强资本控制达47.5%,南京国民政府控制52.5%,可以得出铁路主权严重受损的结论,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特征的表现之一。本题还可以通过材料中的“总长”的提示,得出铁路总长不是很长、铁路较少的结论。(2)

15、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与时俱进的革命者,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之一,其高瞻远瞩令后人景仰、赞叹。其许多伟大构想如三峡、青藏铁路、西部开发正由梦想变成现实。通过材料中的“铁道为人所夺,国即为人瓜分”可知意图之一是捍卫主权,抵制侵略。通过材料中的“农产最富,牧场最美、矿产丰富、良好回报”可知意图之二是西部开发。(3)本题较为简单,但得满分也不易,属识记性试题。“一五”期间建成叶城到普兰的新藏公路、雅安到拉萨的康藏公路、西宁到拉萨的青藏公路。这里的康藏公路不要写成川藏公路,以教材为准。(4)本题的解题关键是熟悉格尔木至拉萨段青藏高原的地形特点,结合图中c、d两段的地形剖面图回答。 (5)拉萨位于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南,属季风气候区,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夏季降水较多,气温年较差较小,格尔木则因位于内陆柴达木盆地,受不到夏季风影响,大陆性特征显著,年降水量少,气温年较差大。(6)此题是要再现教材上的相关知识,结合教材上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的重要意义,可以找到两者之间的关系。(7)要注意设问中的限定词“经济常识”。要在经济常识范围内进行多角度的思考,看青藏铁路的建成会对哪些方面产生直接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