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出圈内轻体重的猪重新组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4857594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出圈内轻体重的猪重新组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分出圈内轻体重的猪重新组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分出圈内轻体重的猪重新组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出圈内轻体重的猪重新组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分出圈内轻体重的猪重新组圈在猪体重轻重不一的问题上进行的管理,可对猪的生产流程产生重大影响。许多养猪者常常在猪入舍时在每一圈栏中置入过量的猪,然后,在入舍后最初8周内的某时,分出每一圈内体重最轻的猪并将 这些猪重新组圈。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他们认为,分出圈内体重最轻的猪并将其与其它圈内体重最轻的猪一起重新组圈,可从总体上改善整个入舍猪群的生产性能,并且还可提高猪场设施的利用率。最近,NCR-89养猪生产管理委员会在断奶一肥育和“生长一肥育这两种生产体系中检验了上述做法(Brumm等,2002a)。在这两个实验中的每一个,都对猪群设置了以下的处理:1)从初重直到屠宰,每圈一直都是15头猪(15S)

2、;2)在“断奶一肥育体系中从初重到断奶后3周时每圈20头,在“生长一肥育体系初重到体重68千克期间也是每圈20头;然后两个体系中的每圈猪数都减少到15头(20/15);3)从每三个20/15的圈中每圈取出5头体重最轻的猪组成一个15头猪的圈(15M)。在每一个研究中,都按照整个猪群的平均体重而非按照每个圈的平均体重来配合玉米一豆粕日粮。因此,轻体重的猪在组圈后并未获得任何特别的日粮或其他管理,这是许多猪场通常采用的做法。将经过轻体重挑选并重新组群的猪群;20/15+15M )与未经轻体重挑选的猪群(15S)进行比较。挑出轻体重的猪,有效地降低了挑选时圈内个体间的体重差用表1和表2),但在“断奶

3、一肥育,试验中对于降低断奶后158天时圈内体重变异的影响极小,在“生长一肥育试验中对于降低圈内第一头猪达114千克体重时圈内体重变异度的影响也极小。 图1显示了“断奶一肥育试验中在断奶后158天将体重最大的猪送去屠宰时每一处理内的体重差异。该体重曲线的体重最轻处和最重处,都有经过轻体重挑选并组圈处理的猪;但是,该曲线中两个最轻体重范围 中以及最重体重范围中,均无未经轻体重挑选处理的猪。表1.取出轻体重猪对“断奶一肥育猪生产性能的影响(Burmm等,2002)项目处理20/15 15M 15S猪的体重(千克)断奶4.8 4.8断奶后21天(区分体重前)a 9.0 9.5断奶后21天(区分体重后)

4、b 9.7 7.0 9.5断 奶后158天a 116.9 110.5 115.1圈内猪体重的变异系数(%)断奶后21天(区分体重前)a 19.5 17断奶后21天(区分体重后)b 13.7 11.3 17断奶后158天a 7.6 7.9 6.9 a不同处理的效应,PV0.01 b20 / 15+ 15M相对于15S,PV0.05表2.取出轻体重的猪对肥育猪生产性能的影响:Brumm等,2002)项目处理20/15 15M 15S猪的体重(千克)入舍26.2 26.2区分体重前a 72.9 70.8区分体重后a 74.1 61.6 70.8 圈内猪体重的变异系数(%)入舍13.4 13.3区分体

5、重前10.2 11.4区分体重后b 9.2 8.6 11.4取出第一头猪b 8.2 8.7 10.2 a不同处理的效应,PV0.05 b 20/15+15M相对于15S,PV0.01图2则显示了“生长一肥育试验中第一头猪体重达114千克或更高的那一周而送去屠宰时每一处理内的体重变异度。这一图中数据的覆盖面比较广,因为其函盖了内布拉斯加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伊利诺斯大学 以及衣阿华州立大学的数据。但是,图中总的趋势是和图1 一样的。由图可见,在未经轻体重挑选的处理中,没有一头猪的体重落在体重最重的范围内,而有较多的猪在体重最轻的范围内。在“生长一肥育试验中, 经轻体重挑选的处理中有14%的体重小于

6、87千克,而在未经轻体重挑选的处理中仅10%的体重小于87千克。在“生长一肥育,研究中,猪在体重达到114千克或更重的那一周送去屠宰。从圈内50%或多一些的猪被送走的那一周开始,其余的猪最多再养3周,或者养到圈平均体重达114千克时。图3显示了,在猪按 这一方法上市的情况下,伊利诺斯大学、明尼苏达大学、衣阿华州立大学和密执安州立大学的研究中,猪饲养到空圈时所需的天数。曾取出轻体重猪的圈饲养到空圈所需的平均天数是猪入舍后08天,而重新组 群的圈饲养到空圈所需平均天数是125天。在未挑选轻体重猪的处理中,猪饲养到空圈平均需要118天。在这一研究中,在取出轻体重猪并重新组群的处理中,到最后一个圈出空

7、所需时间比未挑选轻体重猪的处 理多7天。在这些研究中,对于生长一肥育试验来说,取出轻体重并重新组圈并未降低猪群体重的变异度;从饲养到空圈所需天数来看,也没有提高圈舍设施的利用率。为什么这一常用的管理措施无效呢?原因可能有 如下一些。在轻体重猪被取出而重新组圈的情况下,这些猪不得不重新熟悉自己新的同圈猪,要重新适应新圈内的秩位结构和新的圈栏环境。所有这些很可能都是导致一段时间内采食量和生长率下降的原因。当圈内的秩位结构稳定下来以后,圈内的体重变异度就增加到了与别的圈相同的水平,因为圈内也会有些猪在秩位结构中占据了高位,有些则处于从属地位,其余的则处于中间地位。在取出了轻体重猪的圈内,也发生了类似

8、的秩位变化。虽然留在圈内的猪不必要认识新同伴和新圈栏,但取出轻体重猪就意味着取出了秩位低层的个体。取出了这些猪,圈内余下的猪中就会有一头或多头下落到秩位低层。这很可能就 可解释为什么取出轻体重猪未能有效改变屠宰时圈内的体重变异程度。如果对轻体重猪在重新组圈后提供能更贴切地符合其营养需要的日粮而非根据整个猪群的平均需求来配合日粮,那么结果很可能就会不一样。如果将大体重或中等体重的猪也取出并重新组圈,结果可能也会不一样。入舍时按体重组圈另一种常用的管理措施就是在仔猪进入断奶一肥育舍或者进入保育舍及生长一肥育舍时按体重组圈。养猪者这样做是因为他们相信,每圈猪开始饲养时个体间体重比较均匀一致,那么就可

9、能具有比较一致的日增重,达到屠宰体重时个体间的体重差异也比较小。最近的研究对于入舍时按体重组圈的做法进行了重新检查。有若干研究检查了入舍时按体重组圈分为轻体重、中等体重和重体重,或者分为轻体重和重体重以及入舍时将轻体重和重体重的猪饲养于一圈内的做法对于入舍至屠宰期间生产性能的影响Tindsley 和Lean,1984; Francis等,1996; O Quinn等,2001)。这些研究中以O Quinn等(2001)的结果为典型,见表3所示。虽然按体重组圈可有效减小入舍后首日圈内个体间体重差异,但91天时圈内体重差异并没有什么不同。与此类似,Tind sley和Lean,1984)报告,入舍

10、时圈内个体间体重差异很大时,圈内体重的变异系数从入舍到屠宰都未改变。然而,入舍时圈内体重差异很小时,圈内体重差异则增大。表3.入舍时区分体重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OQuinn等,2001)a项目处理P值(区分体重相对于未区分体重)重体重中等体重轻体重未区分体重猪体重(千克)0天37.1 34.0 30.2 33.8 91天123.4 117.8 113.2 119.9 0.03 圈内猪体重变异系数() 0 天 3.4 2.3 6.8 9.4 91 天 6.0 6.5 8.2 7.3 日增重(千克)0.94 0.92 0.91 0.94 0.03 日采食(千克)2.67 2.66 2.73 2.7

11、0 0.84 耗料:增重 2.85 2.93 3.02 2.88 0.46 a圈内由 相同数量的重体重、中等体重和轻体重的猪组成根据上述结果得出的建议就是,不要在将猪置入保育舍及生一肥育舍时或者置入断一肥育舍时按体重组圈。但是,在可以利用管理工具以特别的方式来对待按体重组圈的猪的时候,则可例外地不按此建 议行事。对于保育舍和断一肥育舍来说这意味着将体重很轻的猪养在一起的做法仍然是可以接受的,只是这些猪采食断奶料的时间要比猪场内其他猪多5天。在营养、温度和其它管理方法都按全部猪舍的平均需求进行决策的生长一肥育舍内,最好不要实行入舍时按体重组圈的方法。对每猪占地面积的新思考 现在已有大量文献论述了

12、每猪占地面积对生产性能的影响-Kornegay和Notter, 1984)最早对这些 资料进行了综述。他们在文章中提出,随着每猪占地面积的减少,受影响最大的是日增重和采食量,饲料利用率所受的影响则不太有规律可循。对于北美的养猪者来说,难题在于Kornegay和Notter的综述中没 有包括关于将猪养到屠宰体重大于100千克的文献。此后,有几项研究检查了每猪占地面积对猪饲养到体重较大时产生的影响NCR-89, 1993; Brumm和NCR-89, 1996)。此外,人们现在还考虑了每猪占地面积的经济后果(OoWell和Brumm,1992; OoWell等,1993)。一般来说,北美养猪业在全

13、条板地面猪舍内采用每猪0.69平方米的饲养密度,达到了猪的生产性能和设施的经济成本之间的平衡。然而,最近的研究正在使许多生产者重新思考每猪占地面积可能产生的影响。Brumm等, 2001)提出,每猪占地面积的影响取决于圈内群体的组成时间。他们的研究检查了猪体曩0千克左右从保育舍转入生长 一肥育舍时保育舍内每猪占地面积和生长一肥育舍内每猪占地面积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猪从保育舍转入生长一肥育舍即重新混合形成新群体时这些猪对限制每猪占地面积的反应是减少采食量和降低日增重表4)。 然而,如果圈内群体保持不变(整圈猪移入生长一肥育舍而不重新组圈),则每猪占地面积未对增重、采食量或饲料利用率产生影响(表)。B

14、rumm等(2001)的结论认为,现有关于每猪占地面积所致影响的文献(比如Kornegay和Notter,1984),报告的是猪在试验之初组建成体重均一新群体的试验。然而,许多生产体系都保持保育舍内和生长一肥育舍内每圈的群体构成不变方法是进行整圈移舍,或者采 用“断奶一肥育,生产体系,因而猪在移入新圈后生产性能所受影响可不象文献所述的那么大。表4.猪从保育舍移入生长肥一育舍时按体重组群的情况下两舍内每猪占地面积的相互作用(Brumm等,2002a)项目保育舍/生长一肥育舍每猪占地面积(平方米/头)P值0.16 0.25保育期生长肥育期0.56 0.78 0.56 0.78猪的体重(千克)断奶时

15、6.6 6.6移出保育舍时19.4 20.9 0.001日增重(克)保育期364 408 0.001生长肥育期817 849 781 867 0.001生长肥育期日采食量(千克)2.533 2.589 2.465 2.665 0.002表5.从保育舍移入生长肥一育舍时不按体重组群的情况下两舍内每猪占地面积的相互作用(Brumm等,2002a)项目保育舍/生长一肥育舍每猪占地面积(平方米/头)P值0.16 0.25保育期生长肥育期0.60 0.74 0.60 0.74猪的体重(千克)断奶时5.4 5.4移出保育舍时21.4 22.7 0.001日增重(克)保育期403 430 0.001生长肥育

16、期821 821 827 831 NS生长肥育期日采食量(千克)2.386 2.419 2.398 2.433 0.023断奶-肥育舍和大圈北美养猪业正在迅速转可断奶-肥育”的生产方式。在这一体系中,断奶时体重4-5千克的猪(通常在17日龄)被置于全条板地面的圈内,并就在该圈一直饲养到体重115-120千克屠宰时为止。 研究表明,在这一生产体系中,猪的性能接近于置于常规保育舍又在体重25-30千克时移入生长-肥育舍的猪(Brumm等,2002b; Wolter等,2002)。据养猪者说,他们采用断奶-肥育生产方式的主要原因是 节省劳力,因为这样一来每个生产周期中可少搬一次家,并且从而还可少进行一次圈舍清洗消毒。为实行“断奶-肥育生产方式,养猪者们对传统的全条板地面生长肥育舍进行的改造通常包括以下这些:1)增加 局部取暖设备,比如取暖灯泡红外线取暖器;2)在局部取肯区铺设垫子3-5周;3)设置“断奶-肥育饲槽,或者设置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