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与法律第9课教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4851701 上传时间:2024-02-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9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9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9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9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9课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9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道德与法律第9课教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九课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一、教学目标1、认知(1)了解违法行为的内涵和分类,知道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2)了解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内涵,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理解未成年人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即扰乱公共秩序行为、妨害公共安全行为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及其社会危害性;明确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受法律处罚。(3)在实际生活中,要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4)了解未成年人拥有的权利;国家和社会从哪些方面保护未成年人的成长。(5) 知道哪些行为是严重不良行为,对未成年人有什么危害。2情感态度观念要认同法律、自觉守法,抵制不良诱惑,杜绝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

2、为习惯。3.运用学会区分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能判断中学生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初步做到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依法律己,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二、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受法律处罚这一重点内容包括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内涵,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未成年人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及其危害性,以及治安管理处罚法对该类行为的处罚。从理论上讲,该内容在教学大纲中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在本课时的教学中,占据的分量很重。从对学生的德育培养目标来看,培养遵纪守法的公民,需要认识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处罚,从而增强守法意识。从实践的角度看,只有认识到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危害性和违法要承担法律责任,才

3、能认同法律,自觉守法。从现实生活来看,部分中职生存在对违法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问题,不懂得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受法律处罚,才会出现违法的现象。这就要教育学生认同法律,自觉守法。2、教学难点认清不良行为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做到防微杜渐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的心理和智力发展不成熟,在面对不良行为的诱惑和不良行为的影响时,容易受骗、上当、犯错误。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使未成年人懂得哪些是不良行为,懂得不良行为对自身的危害,树立抵制不良行为、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是教学中的难点。突破此难点方法有:一方面用大量的事实、案例警示学生;另一方面从法律的

4、角度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常见的不良行为的特征,并设法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3、结构线索本课的主题是 “增强守法意识,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认同法律,自觉守法。”教材共有两个大问题。第一问题,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从生活中的常见事例来了解违法行为的内涵,帮助学生理解违法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认识学生中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懂得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受法律的处罚,引导学生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第二个大问题,杜绝不良行为,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入手,通过对吸毒、传播淫秽读物或音像制品、参与赌博等严重不良行为危害的分析,帮助学生增强法治观念,引导学生自我防

5、范,杜绝不良行为。三、学情分析中职学生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心智还不成熟,加上生活经验的欠缺,看问题偏激,爱钻牛角尖,容易受到不良诱惑和意外灾害的侵害,所以需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同时中职学生思想活跃,个性活泼,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开始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独立性,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较强的求知欲望,有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能够增强法律意识,认同法律,自觉守法,学会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四、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协作活动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等。五、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暑假时,三名职业高中男生在一起玩耍,又找了一家小饭馆吃饭喝酒。等吃完晚饭已经夜里11点多,没有公共汽车了

6、,可他们身上的钱又不够打出租车的。怎么办呢?借着酒精的作用,有人提议:“干脆劫辆出租车回家,不给司机钱。”其余两人随声附和,还提出可以跟司机“要点儿钱”。于是三人打了一辆出租车到僻静处,不付出租车费,还硬跟司机要100元钱花花。争执推搡中,被巡警发现,三人当场被抓,受到治安处罚。问题思考请结合上述案例内容,判断寻衅斗殴是否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如果是的话,它又属于其中的哪一种?【新课讲授】 (一)、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1、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学生总结归纳违法行为的内涵和分类,并结合情境导入的案例讨论,说明违法行为具有的社会危害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总结发言。(1)违法行为的内涵和分类凡是

7、做出法律禁止的行为或者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都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据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可分为违宪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阅读课本104页最后的辅助文部分,分析归纳寻衅斗殴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它破坏了社会秩序,干扰了国家对社会的管理,是由政府机关的职能部门公安机关来依法处理的,是属于行政违法行为。递进分析,问:寻衅斗殴有什么危害性?由学生回答:如侵犯他人的人身权、财产权、社会正常生活和正常秩序等。继续递进思考回答,一般违法行为如果不加以制止结果会怎样:会影响人们生活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影响人们安居乐业;对违法者个人来讲,如果对违法行为不加以制止,就可能会发展成为犯

8、罪。所以必须对违法行为及时处罚、惩戒和制止。(2)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2、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受法律处罚 根据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的事例来看,最常见的一般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行为。那么什么行为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呢?看课本105页正文的第2、3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1)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内涵和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分别是什么?由学生据教材相关内容总结回答。(略)阅读相关链接的内容,懂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看课本106页图片和阅读旁边的小字部分内容,思考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的内涵和危害性。由学生讲述。看书106107页,总结探讨下列问题:(2)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及其社会危害

9、性是什么?学生分组交流研讨,自主合作,探究问题。1)扰乱公共秩序行为及其危害性。如:谎报地震灾情,使部分公众产生了恐慌情绪,破坏了社会稳定,导致正常的社会活动无法进行,损害他人的合法利益,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损失,败坏了社会风气,必须受到法律处罚。分析106页镜头一、镜头二所反映的案例,归纳总结妨害公共安全行为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内涵及其社会危害性。2)妨害公共安全行为即是故意或者过失导致多数人的生命安全、健康和公私财产造成损失的行为。如争相搬石头扔进铁道的道岔,会导致列车出轨翻车,给旅客带来生命危险,给国家和个人造成大量的财产损失。展示图片。再如,2009年5月7日杭州的胡某,驾驶红色三菱跑车在

10、市区内道路上高速飙车,导致一死两伤的惨剧。假设该飙车行为没有造成重大伤亡,则该行为就是危害公共安全的一般违法行为;如果驾车在城市道路上高速驾驶,进行飙车造成了死伤,则构成了犯罪。看多媒体视频,以此突出本节教学重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受法律处罚。3)妨害社会管理的行为即是故意妨害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和妨害社会秩序的行为。(试一试)小活动比赛:看谁能列举出更多的妨害社会管理行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兴趣。如破坏公共设施,就是妨害了社会的管理秩序,;还有噪音扰民,纵容所养的宠物咬人,假冒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假冒记者、高干子弟等身份招摇撞骗,这些都是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同样,作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

11、人员,不依法行政,超越职权乱行政,都属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说一说)能力展示。看书106页最后一段,总结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和妨害社会管理行为的社会危害性。阅读书107页相关链接内容,区分判断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和妨害社会管理的行为。找出该类违法行为要受什么法律处罚。(比一比)知识把握。看书107页正文第2自然段,谈一谈怎样准确实施治安管理处罚,以及实施治安管理处罚要把握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强调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对我们未成年人来说,怎样预防一般违法行为呢?这就需要我们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以此过渡到第三个教学内容的学习。3、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小组活动)看书1

12、07108页,进行“互动在线”练习。由小组推举代表,依据书中列举的法律条文,展示搜集的扰乱公共秩序行为、妨害公共安全行为和妨害社会秩序行为的案例材料,总结中职学生自觉依法规范自己行为的措施和方法。归纳出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明确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的义务,要学法、知法、懂法和守法;另一方面,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因本节课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增强守法意识,树立以违法为耻、以守法光荣的观念,认同法律,自觉守法,初步做到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为达到此意图,在教学中设置“交流研讨”环节(二)、杜绝不良行为案例:十多岁正是花季年龄,可是佛山一帮少年却相互称兄道弟,甚至以东方广场

13、一带为地盘进行抢劫。2009年5月6日,禅城区法院对备受外界关注的“东方兄弟”青少年团伙抢劫犯罪案进行一审宣判,在18名被告人中,多次参与抢劫的年满18周岁的朱某、钟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11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至七年不等。另有5名未成年人获缓刑。18名被告人全是清一色的男性,脸上都稚气未脱,他们的年龄都仅仅在1520岁之间,可是就在一年多前,抢劫、泡吧、咳药,流连在外,却几乎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宝贵的青春不得不在监狱里度过,真是让人痛心。”检察官分析称,“东方兄弟”之所以走上犯罪,和他们的父母平日工作繁忙缺乏对孩子的管教,放任孩子的生活,也不规范孩子的朋友圈有关。思考问题:十五六岁

14、的年龄,应该在做什么?分析提示:在校读书;思考问题:他们却为何宝贵的青春要在监狱里度过?分析提示:违法犯罪,受到相应的制裁;思考问题:他们是怎样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呢?分析提示:家庭管理和教育的缺失,不良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不当等。关于原因,学生可以充分讨论,也可以引导学生就不同观点进行辩论,教师可以给予提示,适时总结。案例中有五名未成年人获缓刑,而年满周岁的朱某、钟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什么是未成年人?案件中的五名未成年人为什么获缓刑?(引入本节内容)、全社会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未成年人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为什么全社会都要保护未成年人?儿童和少年的权利应当得到保

15、护,他们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因此,社会有责任保护他们;(马克思)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未来的主人;()怎样保护未成年人?全社会共同保护未成年人(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保护未成年人的方式: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立法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思考问题:在上述案例中对未成年人哪种保护没尽到责任,哪种保护尽到了责任?分析提示:家庭保护没尽到责任(父母平日工作繁忙缺乏对孩子的管教,放任孩子的生活);司法保护尽到了责任(减轻处罚、五名未成年人获得缓刑);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增强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避免违法犯罪。其中帮助未成年人免受不良行为的影响是内容之一。(过渡到下一内容)、严重不良行为危及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案例:“东方兄弟”中的李某原来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初中生,自从在溜冰场结识了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无心学习,不完成作业,经常旷课。开始时,他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曾因偷窃学校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在社会上偷窃财物、参加赌博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弄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东方兄弟”成员拦路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