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10篇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4841145 上传时间:2024-01-1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1.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方案10篇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教学设计方案10篇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教学设计方案10篇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教学设计方案10篇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教学设计方案10篇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方案10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方案10篇(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方案10篇教学设计方案 篇1【设计理念】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因此,我设计的理念是:让课堂成为多元对话的过程,让课堂成为语文实践体验的过程,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知识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快乐,实现生命价值的自然生成。求实,求活,求新,求效是本课设计总的指导思想。【教材分析】梅花魂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这篇阅读课文生动感人,情真意切。它讲了一位身在异国他乡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表露了一位老人的中国心。全文采

2、用倒叙的写法,首先由梅花想到外祖父,接着回忆几件具体的事情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即:常常教外孙女读唐诗宋词;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珍惜;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船快开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最后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本文在写作上有以下特点:、紧紧围绕外祖父在国外思念祖国这一思想感情展开回忆,中心突出。、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借梅花来表情,蕴意深刻。【教学的三维目标及重难点】、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自读探究,体会梅花坚韧高洁的品格,感悟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深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

3、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及爱国情意。、教学重点,难点:通过个性化阅读,深入感悟梅花精神及外祖父深厚的爱国情意。【教学思路】赏梅(观其形)品梅(会其神)读梅(入其境)颂梅(悟其魂)【教学流程】一、谈话入题,赏梅花、导语引入:同学们,不知不觉中,暑气渐去渐远,我们一下子撞进了秋天的怀抱,寒来暑往,四季更替。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夏天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荷,秋日有本性能耐寒,风霜挺且直的菊,而严冬,则更有此花开尽更无花而一枝独秀的梅。梅历来是画家,诗人所赞美的对象,我国宋代诗人王安石,陆游:元代画家王冕都曾经写下诗句赞美它。我们的开国领袖也曾写下词盛赞她。梅花不愧是花中之王,花之君子。、课件演示,

4、欣赏梅花,学生吟诵咏梅的诗句。、过渡:看到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作家陈慧瑛常常会想起了身在异乡的外祖父,并由此勾起了她一连串的回忆。二、理清脉络,知梅花、速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文章中回忆了外祖父的哪些事、讨论交流,理清条理,出示小标题:(吟诗落泪,珍爱梅图,思国伤怀,赠墨梅图,送梅花绢)三、细读引导,悟梅花、在作者的记忆中,外祖父是一个爱梅的人,你能从哪能地方体会到这一点呢同学们,我们读过这几件小事,都倒感觉到外祖父爱梅花。你是怎样从这些段落中读出这种感情的呢出示:我们可以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用这些方法: 联系上下文。 抓重点词句。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用朗读的方式。 其它自己喜欢的方法。

5、、自学体会,动手圈画。、读句交流,谈理解。、重点引导第二件事:从对比手法的使用及对外祖父神情,语言,动作等的描写体会对梅花的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四、品读升华,颂梅花、过渡:外祖父为什么对梅花情有独钟,文中哪一段话给我们解开这个谜团、自由读外祖父所说的那段话,互相交流,讨论: 从这段话中你了解到哪些内容 把你了解到的内容讲给同桌听听。 全班交流: 梅花的精神(不畏严寒,坚贞不屈)。 梅花的精神象征中华民族的精神。 保存墨梅图激励自己保持民族气节。、说说中国历史上出了哪些有气节的人物、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外祖父对梅花,对有骨气的中国人的敬佩: 自由练读。 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齐

6、读。五、拓读深化,学梅花课文除了写外祖父挚爱梅花外,还写了外祖父几次哭了,请找出来读一读。、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唐诗宋词时,外公满脸忧伤,莺儿啊,莺儿。当外公因年纪太大而无法回国而哭时,亲爱的外公,你别哭了。当外公含泪递梅花手绢时,外公满心凄楚:莺儿啊,莺儿。、学完了课文,你明白文章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目了吗、学生结合着自己的理解来谈:让学生明白,梅花魂就是爱国心。、文章的开头了结尾有什么联系、让学生想象说话:外公就是这样一位时时刻刻都牵挂祖国的老华侨,他在临终前还不忘嘱咐家人,一定要把他的骨灰带回到祖国去,我们完成了老人的遗愿,把他安葬在梅花树下。又是一年的冬天来临了,面对着梅树下的老人,你想说

7、些什么呢、师导语:故乡,祖国让多少身居在外的旅人,游子拥有无尽的相思与眷恋,几千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吟诵出了无数思乡爱国的诗篇,你会吟诵吗、古往今来,由于许多历史原因,许多向外祖父一样的中华儿女流落他乡。它们虽然身穿洋装,说着异地的语言,但是他们的血管里流动着中国人的血,它们的胸中跳动着一颗颗中国心。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明敏演唱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让我们在歌声中再一次感受爱国华侨们的心声。、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设计特色】在教学设计中我具体体现以下几点:一、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情如果说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语文知识,语文技能,那么新世纪的语文教学追求的是情感。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

8、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语文学习,不应是被动的学,旁观者似的学,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充满激情,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从而产生对梅花魂的理解,体会华侨的爱国之情。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文本对话:比如在这堂课中,在教外孙女学唐诗宋词,外公哭了,我设计了,外公满脸的

9、忧伤,莺儿啊,莺儿当外公因年纪大而无法回国而哭时,设计了亲爱的外公,您别哭了,当外公含泪递梅花手绢时,外公满心的凄楚:莺儿啊莺儿,留下空白,引导学生去想像,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三、引领孩子去读书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

10、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学文前,我引领孩子欣赏古代和现代有关赞美梅花的诗,教学后,我让学生欣赏乡愁,游子情怀,一方面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另一方面又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赞美梅花,思乡之情,离别之情的诗歌,使他们对这种感情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梅花魂这一课讲述

11、的是华侨老人的思乡之情,爱国之情。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去体验作者的情感呢首先我通过回忆写梅花的诗,展示梅花图片,而后,我便引导学生体会梅花所代表的精神,把梅花所象征的含义,通过外祖父对梅花的赞美,对中华民族的赞美层层引出。并从外祖父一系列的举动中让学生感悟出,梅花寄托着外祖父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文章的第十三自然段,字里行间都渗透出外祖父对梅花的赞美与喜爱,同时也是重点段落。在品味的过程中,让学生把了解到的内容讲给同桌听,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也把文章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了。教学设计方案 篇2教学目标1、能有条理地较具体地说情出一件新鲜事。2、能用普

12、通话说,口齿清楚,声音响亮,态度大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说话训练和说话评议时注重“条理是否清楚”。教学难点 :说话训练和说话评议时注意有没有把事情说得较具体。教具:投影片 说话举例的录音教学过程-一、揭题,明确要求。、自由读课文,说说什么是新鲜事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或听到一些事情,如街道、学校、生活小区有了新的变化,新的建设,我们周围的人出现了新的情况这些事,我们称作新鲜事。今天我们就要说一件自己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这次听说训练的要求是什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二、指导选材,突破难点。同学们有什么事想说给大家听听指名说,后评议(重点评议选材)。三、指导说好新鲜事。、想想自己要说的事先说什么,后

13、说什么,最后说什么。(一般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说。也可先说结果、再说起因、经过。能力强的学生也可以说看到的情景,再追诉事情的起因、结果。)、指名说。按说话要求评议(重点评议条理、连贯、口齿、声音、态度)。请学生指出主要问题。、分小组互说。四、全班交流。五、小组评出最佳新鲜事及最佳信息员。六、作业 。选择自己今天听到的最佳新鲜事讲给别人听教学后记要求学生把说的内容写下来,做到说写结合。教学设计方案 篇3【目标与分析】、知识与技能: 简要复述小说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分析和评价小说人物形象,理解“心声”的含义。(设计意图:此目标就是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并会复述故事情节,不断培养学生的概

14、括能力,明白小说是借助人物形象刻画来体现主题。)、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文,整体感知:课上速读课文,掌握故事情节;课中精读课文,理解人物形象的刻画;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理解文章主题和细腻的心理描写;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明白小说所反映的问题。(设计意图:根据本文篇幅长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读”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展示学生个性,引导学生从文中摄取有益的东西,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让学生从京京的身上体悟亲情,懂得在今后的生活中应怎样去珍惜亲情、友情。(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教学策略】由于本课具有篇幅长、情节清楚、线索分明、人物心理刻画

15、细腻等特点,教学时采用:、课前认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能概述小说内容。、课上细读课文,理解人物形象刻画。、课中精读课文,体会心理描写的特点和作用。、课末合作交流,全面理解程老师的做法和所反映出的问题。(设计意图以上设计主要是根据本课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的速度和文章概括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把握,对细腻心理描写的品析。)【教学设计思路】、课前预习了解梗概培养概括能力。、课前演讲复述概况锻炼口语表达。、课上细读分析形象体会人物塑造对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课中讨论“心声”含义概括主题。、课后拓展实践活动在延伸中体悟小说的主题。(设计意图: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课前演讲是对课前预习的检查,又是一个锻炼学生、培养语感的体现;课上细读是让学生学会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特征;课中讨论是让学生领悟到:小说主题的归纳应建立在对人物分析的基础上。)【重点解决与难点突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