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宝山区2024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卷**** 文档编号:494840323 上传时间:2024-05-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宝山区2024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上海市宝山区2024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上海市宝山区2024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上海市宝山区2024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上海市宝山区2024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市宝山区2024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宝山区2024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海市宝山区2024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默写题1默写。(1)_,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2)念天地之悠悠,_。(登幽州台歌)(3)_?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4)临近毕业,你在留言册上写下了十二章中“_,_”这两句话,表达对光阴似箭及珍惜青春的感叹。二、阅读理解与欣赏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甲】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乙】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丙】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注释】质讷:质朴,不善言辞。训注:注解。2【甲】文出自_一书;【乙】段节选自_一文。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1)通国之善弈者也(_)(2)人有从学者(_)4用

3、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俟其欣悦,则又请焉。5(1)【乙】【丙】两段文字中,“学”者面对了不同的困难:【乙】文段中“余”最初面对的困难是“_”(原文回答);【丙】文段中,“从学者”面对的困难是_。(用自己的语言概括)(2)关于【甲】【丙】两段文字,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通过两个人学习效果的反差,突出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B.【甲】文通过一组自问自答,说明了智力决定学习效果这一道理。C.【丙】文通过董遇与从学者的对比,强调了董遇好学的具体行为。D.【丙】文通过董遇与从学者的对话,交代了董遇学有所成的原因。6从学习的角度,三段文字给我们的不同启示有:(1)_(2)_(3)_阅读下文

4、,完成各题。座次移转在中国人的观念里,餐桌是重要的社交场所,尊卑敬让等种种人际交往原则都要在其中有所体现,如何就座遂成为饭前必讲的规矩。拿座次安排来讲,_是家庭聚会_宴请宾客,现代餐桌座次礼仪大都简化为以“里”为上,长辈、客人往“里”请,坐在里面的座位上。“里”就是“礼”,这是因为“外”座常常是上菜的位置,坐在外侧的人有时还要兼职店小二,跑跑腿、倒个茶、拿个毛巾之类的,这座位自然就不能算是上座了。而古人宴席座次安排则注重方位。在一般的房屋或郊外帐中宴饮,大多以东为尊。史记中,西楚霸王项羽在鸿门军帐中宴请刘邦,“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在这里,项羽

5、和他的叔父项伯坐的就是主位,坐西面东,是最尊贵的座位;其次是南向,坐着谋士范增;再次是北向,坐着项羽的客人刘邦,这说明在项羽眼里,刘邦的地位还不如自己的谋士。最后是西向东坐,因为张良地位最低,这个位置给了他,叫侍坐,即侍从陪客。鸿门宴上座次的安排是主客颠倒的,这反映出项羽的自尊自大,他用这种违礼的方式表示对刘邦、张良的轻辱。但如果在比较讲究的堂内宴请,就是以面南背北的位置为尊了。堂是古代宫室的主要组成部分,坐北朝南,前有两根楹柱象征大门,又有东西两阶通向庭院。堂一般用于举行典礼、接待宾客和举行宴会。这时,座位就不是以东向为尊,而是以南向为尊了。至于剩下的东向、西向和北向座位,则没有太严格的讲究

6、。清代凌廷堪根据古人记载,在其所著礼经释例中归纳:“室中以东向为尊,堂上以南向为尊。”古人宴客,根据亲疏尊卑排列东西南北。这也和当时的餐饮方式有关。从汉代到唐代中期,宴席形式主要是分食制。史记鸿门宴里,主宾东向、北向、南向、西向坐,并不是说他们围着方形餐桌吃饭,而是每人面前有一长方形条案,案上再以托盘等摆放食品。近些年来发掘出的汉代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上,经常能看到人们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面。西晋以后,随着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中原,床榻、胡床、椅子、凳等坐具相继出现,逐渐取代铺在地上的席子,传统席地而坐分食的习俗就受到冲击。后来,又流行高桌大椅,最终使传统饮食习惯转向合食。围坐合食,

7、传统用八仙桌,以前几乎家家都有,在有些人家八仙桌甚至是唯一的大型家具。后来宴客又有了圆桌,这是为了满足聚宴人多和席面大的要求。由于圆桌席位不好分出上下尊卑,每桌人数也松紧可调不固定。所以最初,用惯了方桌的人们颇不习惯,比如袁枚园几一诗就说道:“让处不知谁首席,坐时只觉可添宾。”不过,正是因为圆桌没有棱角,席位不分上下尊卑,不分正位、侧位,削去了人与人之间的贵贱高低,方显出平等原则,这就有点现代观念了。平等的观念,也可以算是现代文明的标志。目前,国际国内的一些谈判就使用圆桌会议的方式,强调平等、对话、协商。在水浒传中,梁山之上,聚义厅中也设有一张大圆桌。作者施耐庵大概也想用这张圆桌表达些什么,但

8、最终,他还是让这一百单八将一一排了座次,宋江最终也没有成为亚瑟王。(选自食色里的传统,有删改)7第段“_”处填入合适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仅而且B.虽然但是C.无论还是D.不是而是8阅读第段,完成下列填空。(1)现代,餐桌座次按以里为上的原则安排,原因是_;(2)汉到唐中期,古人宴客座次按_的原则定方位,原因是与当时的分食制有关;(3)宴客使用圆桌后,座次安排能体现_的原则,原因是_。9对于文中所引用的资料,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段中史记鸿门宴的座次安排,为了说明项羽的形象特点。B.第段引用礼经释例中的话,总结了室中、堂上的座次安排。C.第段用袁枚园几一诗,说明古人很

9、难摆脱圆桌合食的习惯。D.第段中用水浒传中的大圆桌,体现一百单八将的地位尊卑。10以下文字应该放入哪两段之间,请简述理由。据说,“圆桌会议”起源于一千五百年前的英国亚瑟王,他让自己的骑士们以及罗马主教大人围坐圆桌,共商国事。骑士和君主间不排位次,平等沟通。每位骑士虽要为成为自由人而在战场搏斗,却有极强的尊严感,没有仰人鼻息的怯懦,而是堂堂正正、不卑不亢的斗士。亚瑟王的圆桌创造了一个理想的公平世界。放入第_段与第_段之间,理由是:_。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弄堂口的皮匠摊陈建兴儿时的弄堂口都有皮匠摊,或靠路边,或占一角,位置固定也不挡道。弄堂里许多人不知道修鞋人姓啥叫啥,对年纪大一点的就叫老皮匠,年纪

10、轻一点的叫他小皮匠。在我们弄堂口的,大家都叫他老皮匠。皮匠摊的全部家当有一根扁担,两只矮木箱。一只箱子里放着修鞋工具,铁榔头、木榔头、鞋楦、鞋撑、弯刀、胶水等等,另一只箱子里塞满了自行车的旧轮胎。长年累月室外生活,老皮匠的皮肤晒得黝黑黝黑的,凛冽的寒风吹得十指生满了冻疮。他干活时戴着老花眼镜,一直坐在一只小矮凳上,背也有些驼了。他时常一边将鞋撑敲得“咚咚”响,一边操着一口苏北话与人闲聊,还不时与进出弄堂的熟人打招呼。看得出,老皮匠与左邻右舍的关系蛮好的,他时常拿着一只搪瓷杯到邻居家要水,去趟厕所会叫邻居帮他看个摊头。谁家煮馄饨、包粽子、烧排骨面,总不忘端一碗送到皮匠摊上。一个冬日,母亲让我将父

11、亲的一双旧棉鞋送给老皮匠去钉掌子。我坐在皮匠摊的小矮凳上,看他干活。他先把棉鞋放在一块自行车外胎皮上,用红笔画上一圈,然后选择了前掌和后跟两块要用的车胎皮,用弯刀划了几刀,再放到鞋撑上用铁榔头猛敲十余下,弄平车胎皮,接着将棉鞋扣在鞋撑上,用一枚枚鞋钉沿着胎皮将鞋底牢牢钉住,四周多余的胎皮,用弯刀削去。最后,他将手伸进鞋内,发现钉子扎手,又将鞋子套回鞋撑,沿着一排钉子猛敲几下,直到把钉子敲平,不扎手了才给我。我的一双雨靴穿得久了,经常会有裂缝,拎着去找老皮匠。他用贴在方木上的锉皮把要补的地方锉了几下,又剪了一块自行车内胎皮,同样又是锉上几下,吹掉碎屑后,打开一只小铁皮盒,用小刷子蘸上些许刺鼻的胶

12、水涂到胎皮上,又放到一边。约莫过了二三分钟,拿胎皮贴到要补的地方,用木榔头轻轻敲上几下,就补好了。他还特地关照我:“半小时内不要穿哦。”老皮匠见我是个学生,补一处仅收三分钱。夏日,弄堂里不少孩子都穿着海绵拖鞋嬉戏。有一次,我的拖鞋搭扣断了,就用一根细铁丝将搭扣串在鞋底并缠上一块布条,但走起路来磨脚。我一瘸一瘸的样子让老皮匠看到了,硬把我叫到摊头上,让我脱下拖鞋,说是帮我修一下。我说:“我没有钞票呃。”他说:“谁要你钱啦。”说罢,就将一把缠着布条的宽锯条插进煤球炉里,用烧红的锯条将拖鞋的搭扣与鞋底烫牢,用力拉了拉,对我说:“好了,穿上去玩吧。”傍晚,我向母亲讨了五分钱去给老皮匠,他死活不肯收。春

13、节前,老皮匠生意火爆,都是弄堂人家为老人小孩做的新棉鞋,有的要纳鞋,有的要钉掌子,有的要楦鞋老皮匠起早摸黑忙个不停,收取的费用与平时一样。年初一早上,大家都穿上新鞋,那一刻,老皮匠才卷着铺盖,踏上回老家的路。打我记事起,老皮匠就在我家的弄堂口了,直到我走上了工作岗位,他仍在弄堂口。上世纪90年代初,弄堂里旧区改造开始了,老皮匠不断地从这个弄堂口搬到那个弄堂口。有一天,整个里弄都拆平了,老皮匠也不见了踪影。皮匠摊曾是弄堂里的一道风景线,也是上海这个城市记忆的一部分。现在,非常偶然才会在路边小区门口看到这样的摊头。每到此时,我都会驻足,看上一会。(有删改)11第段加粗词语“家当”在文中的意思是_。

14、12对第段作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交代老皮匠摆摊的辛苦及弄堂人家对他的照顾。B.表现了老皮匠这一外乡人在上海生活的不如意。C.体现了老皮匠与上海弄堂里左邻右舍关系和谐。D.为下文老皮匠尽心尽力为弄堂人家服务作铺垫。13(1)请概括第段画直线部分的内容。(20字以内)(2)第段中也有与第段画直线部分相似的内容,表现了老皮匠的经验丰富。但与第段的不同之处在于:_。14联系前文,请分析第段画框线句中所蕴含的情感。15请简析题目中交代“弄堂口”这一信息的作用。三、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同学们在线上发起了关于某话题的讨论,请你一起参与。16由于加入群聊晚了,你需要与群里的同学们打招呼。下列不合适的一项是( )。A.大家好!很抱歉来晚了。B.你们在聊些什么呀?C.你们好!我能一起讨论吗?D.不好意思,来晚了!17进群后,你在对话框里看到小语和小文的聊天记录(见下图)。(1)依据小语和小文的聊天记录推测,大家目前正在交流的话题是_。(2)联系语境,请在横线处补上的对象,并阐述不赞同的理由。(20字左右)18除此以外,你认为“她还是一个追求平等的女性”,想从书中找到材料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