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十一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4838359 上传时间:2023-12-03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十一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四川省“十一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四川省“十一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四川省“十一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四川省“十一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十一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十一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十一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四川省“十一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责任部门:省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处 发布时间:2008年11月18日 文件编号: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十一五”是我省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四川”,对于促进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把我省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战略目标至关重要。本规划根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明确了未来5年我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是指导“十一五

2、”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一、“十五”回顾“十五”期间,全省各地紧紧围绕“把我省建成西部经济强省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战略目标,努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开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一)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十五”期间,全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大力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防治、生态农业、自然保护区建设、城市绿化等重点工程建设,圆满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建设任务,实现了预期目标。“十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成片造林256.83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67.87万公顷),依法管护森林面积2153.33万公顷(含灌木林),完成铁路、公路、河渠堤防

3、绿化16493公里,义务植树8.92亿株。累计完成草原建设面积430.1万公顷,其中围栏改良草地283.5万公顷,人工草地146.6万公顷。治理草地鼠害、虫害面积251万公顷次。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5万平方公里,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1.08万平方公里,生态修复面积300平方公里,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2.53亿吨,岷江、涪江每立方米河水的含沙量分别下降64.5%和85%。改造中低产田75.27万公顷,推广秸秆覆盖免耕沃土80万公顷,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83.33万公顷,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县25个、示范区2个,面积80万公顷。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94.4万户,新建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132万立方米

4、。建立若尔盖等生态功能保护区8个,生态示范区80个,环境优美乡镇74个。新建自然保护区49个,新增保护面积255.77万公顷。全省城镇建成区新增公共绿地面积6213公顷,新增绿化覆盖面积23809公顷。通过生态建设,全省城乡生态面貌得到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截止2005年底,全省森林覆盖率增加到28.98%,全省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163个,保护区面积占幅员面积的比例达16.2%;建成各级风景名胜区112个,森林公园85个、地质公园12个;85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11m2;农村户用沼气池达300万户,年产沼气10亿立方米;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累

5、计达300万立方米,年处理生活污水能力达2.8亿吨。(二)环境保护初见成效“十五”时期,按照省委、省政府“三治一保五落实”的总体要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环保工作,切实加强监督管理,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初见成效,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自然生态与环境质量状况有所改善。一是污染物排放得到进一步控制。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从2000年的97万吨下降到2005年的78万吨,减少了30%;烟尘排放总量从85.6万吨下降到 79.2万吨,减少了7%;工业粉尘排放量从56万吨下降到38.4万吨,减少了31%;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从407万吨下降到116万吨,减少了71%。二是城市环境综合

6、整治成效明显。成都、绵阳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第一批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005年,全省25%的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酸雨的比例逐年下降。截止2005年,全省建成并投入运行的污水处理厂达25座,处理能力181.3万m3/d,生活污水处理率23.4%;投入运行生活垃圾处理场(厂)40座,在建33座,生活垃圾处理率58.3%。三是重点流域治理初见成效。通过 “三江”(沱江、岷江、嘉陵江)流域和重点小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颁布与实施,“三江”流域水质明显好转,五大河流水质总体上保持稳定,主要出川断面基本达到、类水质标准;22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中19个全部达标。(三)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监测取得新进展“

7、十五”期间,全省共设立生态定位监测站14个,建立了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和省环境监察总队。开展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监测分析,完成了土地沙化、石漠化和荒漠化的监测,建成了岷江、沱江市(州)交界断面11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嘉陵江流域9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和500个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系统。为生态和环境现状提供了真实数据,为采取相应措施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二、“十一五”面临的形势“十一五”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既面临着发展的重大机遇,也存在着严峻的挑战。(一)发展机遇党中央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共中央关于制

8、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强调“采取严格有利的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切实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尽快改善重点流域、重点地区的环境质量”,“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和荒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加强自然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海岸带的生态保护与管理,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生态恢复”。省人大通过的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贯穿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9、设,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生态四川、和谐四川和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繁荣服务业的全过程。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为我省加快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围绕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着力抓好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三大战略工程,努力保护、修复自然生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为加快发展夯实生态环境基础,为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拓宽了平台。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有利于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开展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引进资金、智力和技术,为

10、加快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随着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入人心,广大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形成了进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良好的社会环境。(二)面临挑战“十五”期,我省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尚有较大差距,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1、生态建设任务艰巨。一是水土流失面积大,土壤侵蚀量多。目前,我省水土流失面积占幅员面积的46%,金沙江、嘉陵江和岷江多年平均输沙量约占长江上游的85%,金沙江屏山断面的含沙量、输沙量呈增加态势。2000年以来,各类建设项目占地41.86万公顷,已累计弃土、弃渣10亿立方米,成为我省重要的水土流失源。二是

11、草地退化和土地沙化、荒漠化、石漠化日趋严重。草原因过牧严重,草原退化面积达1067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地的60%左右。全省沙化、荒漠化土地达138.23万公顷,其中中度以上面积占39.2%;2005年在10个市(州)的46个县(市、区)监测中,石漠化面积达到77.5万公顷。中度、强度、极强度石漠化面积占82.6%。三是现有森林资源分布与结构不合理,新造人工林质量不高,功能不强;西部高寒山区、干热河谷治理难度大;森林、草原火灾频繁发生,森林病虫害、草地鼠虫害仍然突出。2、环境保护压力大。一是结构性污染依然存在。目前,从污染负荷看,我省轻工、化工行业COD排放量占84. 8,火电、冶金行业二氧化硫排

12、放量占62. 23%,对工业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仅占25. 97。从我省工业发展情况看,今后一段时期,轻工(造纸、食品、制革、纺织)、化工、建材、火电和冶金等重污染行业依然是我省工业的主体,意味着我省在未来的发展中工业治污的压力将仍然很大。二是城市环境污染加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与日俱增,预计到2010年,全省城市每天生活污水排放量、生活垃圾产生量将分别达到800万立方米和2.6万吨;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污染、噪声扰民等问题将更加突出;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保护任务更加艰巨。三是农村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四川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药、化肥

13、、秸秆造成的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农村饮用水安全形势严峻。目前,全省农村面源污染物入河量已占到污染物总入河量的3040%,部分地区达到6070%。四是新技术引起的环境污染逐步显现。生物技术,新化学物质合成,核利用设备、电磁感应设备的应用,以及废品(如报废车船、废弃电器、废轮胎)、废水、废气处理产生的污泥等非传统废弃物急剧增加,形成了新的难以解决的污染问题。3、投入不足。近年来,国家对我省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投入虽然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投入总量仍然不足,投入多元化机制尚未形成,致使我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较差,管理能力弱,不适应生态建设与保护、环境治理与管理的需要。4、资源开发对生态与

14、环境的破坏影响不容忽视。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推进,能源和资源等需求量持续扩大。为满足发展需要,加大了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因矿山开采、水电开发、公路建设及不合理的旅游开发区所导致的生态与环境破坏持续加重。如水电开发所引起的水生生态系统变化、生产用水与生态用水的矛盾、施工期废水弃渣对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的加剧等,应引起高度重视。与此同时,随着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建设的临近,生物栖息地保护和生态恢复的任务更加艰巨。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以落实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历史性任务,推进

15、生态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强化监督管理,加快生态四川建设进程,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二)基本原则 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原则,推进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与人民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各级政府要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加大投入,组织、引导、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生态环境建设事业。2、突出重点,综合治理。加强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治理,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的突出问题。3、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要依据各区的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功能定位,合理确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实施相应建设项目,促进全省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事业协调发展。4、依法监管,科学治理。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不断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巩固建设成果。加大科学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应用的力度,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建设效益。5、不欠新账,多还旧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所有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必须符合环保要求,做到增产不增污,努力实现增产减污;积极解决历史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