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巡礼_孟庆云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4836740 上传时间:2023-12-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的巡礼_孟庆云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医学的巡礼_孟庆云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医学的巡礼_孟庆云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医学的巡礼_孟庆云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医学的巡礼_孟庆云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学的巡礼_孟庆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的巡礼_孟庆云(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孟庆云讲中医基础理论是作者在北京市首届西学中高级研究班讲授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录音整理稿。内容不同于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充满了作者的独特见解,以及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上的重要成果。我们有缘能和那个西学中的高级研究班的同学一起享受这么高级的资源,是多么幸福的事啊!孟庆云老师在前言里说:“理论是系统化的见解和主张,其中的阴阳、五行、藏象等概念,都是出自我或我认可的定义。理论是发展的,需要介绍历代医家及当代人的认识;理论具有实践性,只有联系临床才能说明白。我尽力贯彻这些观点。素问气穴论言:“世言真数开人意。”讲课就应该向“开人意”的目标逼近。最后要说的是,此书学术观点及内容的错误属于我

2、,责无旁贷。”“开人意”是孟老师的目标,也会是我们读后的收获。下面节选的篇章是简明中医发展史,孟老师起了一个如此磅礴的名字中医学巡礼,从人类起源时期的医学,讲到当代新的临床时代中医的特色,言简而意赅。其中对于内经的评价,“经典”价值的总结,都让我想要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好文章与大家分享。中医学的巡礼有人类就有医学,甚至在人类还没有进化到人时,就已经有了一些医疗了。即在人类出现之前就有医学了,如有些动物的自体疗伤本能。中美洲有一种阿拉伯胶浆树,树皮内流淌着一种树脂,当有些鹿或其它大的动物被印第安人的箭射伤后,这种动物能本能地找到那棵树,跑到树下,咬破树皮,并把创口对准树,让树脂流到创口上而进行自我

3、救助。关于人类起源有两种学说,一种是西非起源说,认为整个欧、亚、非洲均是在西非起源的,这是“一元说”。另外还有多元说,人类不是单纯来自西非,其他地方在西非出现人类的同时也有人类起源。例如云南发现了300万年前的人类遗迹。随着人类的进化,人类有了比较原始的医学知识,在中华大地的人类遗址上,也有从猿人直立人智人的遗迹。先后有元谋猿人(170万年)蓝田猿人(5060万年)北京猿人(4050万年)丁村人(同期尚有马坝人、长阳人,约10万年)山顶洞人(1万8千年)仰韶文化(同期尚有马家窑文化等,4000年前)龙山文化(尚有齐家、屈家岑、青莲岗、良渚、大汶口、红山等文化,约5千年)三大部落集团,即黄河流域

4、姬姓(黄帝)、姜姓(炎帝)部落族,东方夷部落族太昊、少昊、蚩尤、弈部落,长江流域苗蛮部落族。如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就已经开始使用火和石头。用火是具有医疗能力的象征。石器时代是重要的、漫长的时代,比现在我们的文明社会还要漫长。用石头(即砭石)治病是有记载的。而且也已经有出土的砭石了。六十年代在内蒙发现了石器时代的砭石。砭石后演变成针刺。神农尝百草不是传说,而是延续下来的口传历史。神农确有其人,但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世代的部落的人。神农尝百草是通过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有一些农作物,有一些草,具有治疗的功效,这样就开始有了药。如墨子贵义所言“譬若药,然草之本”,古代药书称“本草”。因此中医的起源大体

5、上有两个途径:一是用石器为治时产生了砭石,后演变成针刺;另一个是用药治病的源头。这二者都是远古时代的医疗保健形式。中医理论的形成大约是在战国时代。春秋战国时代是世界文化史的轴心时代。很多基本的知识、理论都是沿着那个时代的学术往下传递的。这个时代相当于希腊罗马的那个时代,在西医是希波克拉底时代。中医最早有记载的名医是司马迁史记中记载叫秦越人,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人,他在赵国行医之时,就有了当代扁鹊的称谓了。扁鹊是最早的医家图腾,是一个人首鹊身、用砭石治病、灵验如鹊雀的医者,称扁(砭)鹊,此后为神医的敬称。在黄帝少昊金天氏的时代,用鸟作为官名,扁鹊是黄帝部族的医官,素问异法方宜论言“砭石从东方来”

6、,与此相合。西方早期的医学传说,也有类似情况。古代人头马身的基戎是医学世家的始祖,图腾中的神医。阿斯克勒比奥斯的医术就是他传承的,后来成为奥林匹克圣山的医神。山东出土的文物中有一幅鹊头人身给人治病的扁鹊行医图。后来就以行业为名,把名医都称为扁鹊。司马迁所记载的扁鹊是脉学的鼻祖。古时传授医技首先要考察人品,也就是内经中一再说的:“非其人不传,非其人不教”。扁鹊是一个招待所的主任,当年他的老师长桑君经数年的考察,发觉他的人品不错,就把医术传给了他。而且还让他进行了一些训练。让他饮上池水(露水),而且每日用上池水洗脸、擦眼睛,这样可以增强诊断的能力。扁鹊在老师的指导下,刻苦学艺,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

7、。四处行医,名声大震。最著名的是在虢国,国太子病逝,但扁鹊诊视完后发现太子并未真死,而是假死,是晕厥。先用针灸,让其清醒,后用汤药及保健方法使其痊愈。这些在司马迁的史记中都有详细记载。说明中国在战国时代的医疗水平已经很高了。在战国时代中医已经分成了三派:1、扁鹊一派:后来这一派所传授的书叫难经。现在有人经过考证指出,难经是继承了扁鹊学派的学术思想,而且难经是扁鹊内经和扁鹊外经再整理而成的。2、汤液经法派:汤液经是商朝辅佐成汤打天下的宰相伊尹所著。伊尹原来是一个厨师,但很有计谋。他是厨师会经常调和百味,在调和百味过程中也就调和了百草,从而发明了现代的汤药包括中药和方剂。3、养生派:即道家学派。道

8、家在发展到中期以后主要尊崇黄帝和老子。现在对老子有很多新的考察,得出了一些新的认识。现代研究认为,黄帝内经中很多篇论就是道家学派传下来的。汉代首次把流传下来的医书重新整编,其中最著名的是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白氏旁经,但后面的六部经书全部都亡佚了,仅有黄帝内经流传下来。汉代以后就又出现了医经学派,是以黄帝内经为奠基的。汉代还出现了一个著名的大医学家张仲景,他编著的书最早叫伤寒杂病论,后来延续流传下来的内容被分成了两本书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张仲景被尊称为“医圣”。我认为,张仲景如果活到现在,从现代医疗水平的层面上看他也是名医,也能治疗非常疑难的疾病。很多难治的

9、疾病在他的书中都有记载。有些刚学中医的本科生认为张仲景不行,要是在现代社会连初中都考不上,他的理论已经过时了,这种观点肯定是错误的。对有创造性的历史人物决不能如此评价,而且确实有一些目前名医治不了的病,他都能治。关于这一点以后我们还可以再探讨。有一些先秦流传下来的药书,在汉代经过进一步的整编而成神农本草经。一年是365天,神农本草经载有365种药。中医学的四大经典指的是,包括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这四部经典中包含了讲理论的、讲方剂的、讲药的都齐备了。汉代人整理前人的理论和经验,定形了这几部著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就是说这几部著作的定形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10、。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内经难经伤寒论及后世发展的各家学说的基本理论,我所讲的中医基础主要还是以黄帝内经中的内容为主。黄帝内经对中医的贡献是非常大的,最大的贡献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创意造言,大始之德。很多的医学名词和原理是从内经中来的;2、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构架;3、著教方法,昭示规律,传承医术;4、科学的载体,哲学的别裁,文化的品味,恒久的价值,不可代替。现在仍然可以这样说,内经是常读常新;而且还可以这样说没有一个人敢说已经全部明白了内经的内容,很多内容可以有很多解释,还有的内容目前也没有人弄通。这点也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对西医的内容来说,现在再回头去看以前的知识有很多都过时

11、了。现在有些人把九十年代的西医书都当废纸卖了,九十年代的人则把七十年代的书都卖了。西医学的治学传统就是不断地追逐新的东西,抛弃过时的东西。而中医学则不然,反而是越回头看,越觉得老的东西有味。所以很多人在从医多年后仍然觉得内经句句真言、字字珠玑,一句抵一万句,时至今日还这么有滋味,这么有价值。在汗牛充栋的中医书籍中,有经典著作之说,在中国学术的传承中,把具有典范意义的经书称为“经典”。班固在白虎通德伦中说:“经,常也,有五常之道”;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言:“圣贤彝训曰经”。典,也指常道、准则的经籍。经典的价值有五:一是从无始有的原创性,二是以其根柢性明道示本,三是精辟简练、言近旨远,四是弥久不变、与

12、时引新,五是富蕴启发、纬待延伸。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中医把重要的学术、有价值的东西称为“经典”,经典是中医理论发展的关键。后世的理论也都是沿着以前的体系,并不断地进行补充。关于中国的治学传统,清代学者王夫之总结得很好,他在周易外传中的一句话就是:“学成于聚,而新故相资新其故”。这也是中国解释学的一个特点,大体上可以概括为:经注疏,疏是指给注释加的注解。例如内经的注文有很多,而神农本草经除了注外还有疏,这是一个解释体系。另外还有一个解释体系是“传”。例如周易,就有易传,是用传的形式解释周易。此外还有一种横向的解释体系叫“纬”。总之,经注疏、经传纬是中国的解释学特征,与西方的解释学有很大的区别。从汉

13、代以来内经就为中医奠定了理论基础,后世人多数都是在这一框架下不断地发展它的内容,并发展新的东西来进行补充。医学的发展大体上是以需求为启动点的,这是发展的一个契机。医学就是解决治疗疾病的需求。这种需求是医学的生长点。出现了一种疾病,当然大家就都开始研究治疗这一疾病。在古时最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就是传染病。如张仲景在伤寒论的序言中提到他家200余口人自从建安以来已死十之八九,因此他就开始研究伤寒。古时的传染病叫“瘟”或者“疫”,也叫“伤寒”。在传染病发病最高峰时,医家积累的经验也最丰富。中国和印度虽然都比较贫困,但出了一批很优秀的临床大夫。因为医生见的病人多,治疗的病人多,也就有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14、例如协和医院张孝骞教授这样的名医在国外就真的找不出来。全国的急、重症都到他这会诊,他见的病例就非常多。而且他的查房不是一般的查房,而是包括病理科、放射科、检验科主任都到场的大查房,并随时进行问答,是一个有特色的科学场景。这种查房非常长学问和见识。在传染病高发期会产生名医。历史上有两个传染病的高发期,一个是汉代(东汉末年)产生了张仲景这样的名医;另一个是明末清初,在这个高发期又产生了吴又可、叶天士这样一批名医。就如这句话所说“国家不幸,诗人幸;病人不幸,医家幸”。汉代之后,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冲破了经学。这个时期虽然是玄学统治,但也有积极的一面,人们得到了一些宽松的环境,敢于随意地发表言论,冲

15、破了经学统治。此时正好随着佛教的西来引进了很多外科技术,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外科手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那时的中医并不像现代,偏重于大内科,而是治疗各种疾病,而且什么方面都要学习。当时可以做很多手术,包括眼科的白内障手术等,可以说魏晋南北朝对于中医学来说是一个自为的时代。并不像汉朝那样被经学所束缚。南北朝后到了隋唐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集大成时期。唐代社会发达,经济强盛,但是唐代不以理论创新称著,但杨上善撰太素,唐王冰次注素问,大有气象,主要涌现的是集大成的人物。当时出现的最重要的人物是孙思邈,他是老寿星,代表著作为千金方。他长寿,目前可考证的、有记载的他的年龄至少是102岁。也有人考证是148岁的。他的医术非常高,医德也高尚。他既相信道家的理论,也相信一些佛家的理论。因此他的方中是没有动物药的,也就是尊崇佛家的不杀生。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说流传下来。例如过去走江湖行医的大夫,也就是走方郎中拿的那个铃串,实际上是开口器,据传说是一只老虎的口腔受了箭伤,它知道孙思邈是名医,就趴到了孙思邈的门口,孙思邈看见了,就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