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4821113 上传时间:2024-01-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早的外科医生叫医句,形成外科的年代是汉代,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贡献很大。华佗是我国历史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堪称外科鼻祖。晋龚庆宣撰写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载有内治、外治处方140个,该书最早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指出破脓时,切口在下方。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论述病因病机的专著,对传染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唐孙思邈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补充和完善了判断外科疾病转归及预后的五善七恶学说。明陈实功 外科正宗 正宗派 “列证最详、论治最精”,重视脾 清王维德 外科全生集 全生集 阴阳辩

2、证清高锦庭 疡科心得集 心得派 “疡科实从内出论”引入三焦学说中医外科学的范围:疮疡乳房疾病瘿瘤、岩皮肤及性传播疾病肛门直肠疾病泌尿男性疾病周围血管疾病其他外科疾病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疮疡:广义上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破溃的疮面。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雍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内痈和外痈两大类。外痈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疽:疽者,阻也。指阀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所谓“护场”,是指在疮

3、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好。“五善”包括心善肝善、脾善、肺善、肾善。七恶:“恶”就是坏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恶的症状,表示预后差。“七恶”包括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脱证)。顺证:“顺”就是正常的征象,但并不是指生理功能的正常情况,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称为逆证:“逆”就是反常的征象,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以顺序出现而出现不良的症状者称为善证与恶证多指全身的表现;顺证与逆证多指局部表现。10. 疖3cm 疖:表皮横向 痈39cm

4、纵向 痈:发于皮肉之间 发9cm 疔:发于肌肉、骨间,最深11外科疾病的发生,大致有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老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凝瘀血 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12.缓急深浅皮色皮温疮疡肿势肿胀范围溃疡肉芽硬度阳急浅红赤灼热高起局部根束红活润泽适中溃后消阴缓深紫暗暗红或不变不热不高或平滑不局限,根散漫苍白紫暗坚如岩或软如糖疼痛脓液病程预后全身阳剧痛粘厚短易消易溃易敛寒热,便秘,溃后消,舌红苔黄脉弦数洪大阴不痛稀薄长难消难溃难敛潮热,盗汗,神疲,溃后更甚,舌淡胖苔少,脉细软小无力 手太阳:黄柏、藁本 手阳明:升麻、石膏、葛根 手少阳:柴胡,连翘,地骨皮,

5、青皮,附子 足太阳:羌活 足阳明:白芷、升麻、石膏 足少阳:柴胡、青皮 手太阴:桂枝,升麻,白芷,葱白 手厥阴:柴胡,丹皮 手少阴:黄连、细辛 足太阴:升麻、苍术、白芍 足厥阴: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 足少阴:独活,知母,细辛13.大小,位置形态质地活动度界限疼痛良性不一规则中等活动清楚初期不疼,后期因张力或压迫神经痛恶性不规则硬如岩固定不移不清楚14用药过敏的表现:大量分泌物增多伤口周围红或出现小水泡痒15辨脓稀,宜明不宜污,宜腥不宜臭。16上消化道出血,一般呈柏油样黑便,为远血;直肠、肛门的便血,血色鲜红,为近血。尿血:一般无痛,以肿瘤多见。血淋:有痛,以结石、炎症多见。17肿疡期脓疡期

6、溃疡期18内治法三个总则:消法托法补法 内治法德具体治法: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理湿,行气,和营,内托,补益,调胃19.外治法是运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外治法的药物疗法常用的有:膏药油膏箍围药草药掺药 膏药: 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软膏。阳证:金黄膏;阴证:生肌玉红膏、回阳玉龙膏 箍围药:古称敷贴,是药粉和液体调制成的糊剂,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多用于疮疡初期,促其消散。 掺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称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

7、病变的部位,谓之掺药,古称散剂,现称粉剂。消散药:内消散;提脓祛腐药:升丹;腐蚀药和平胬药:白降丹、三品一条枪;祛腐生肌药:阴证:回阳玉龙散;阳证:月白珍珠散、拔毒生肌散;生肌收口药:生肌散;止血药:桃花散;清热收涩药:青黛散、三石散;酊剂:复方土槿皮散;洗剂:三黄洗剂20手术疗法:常用的方法有切开法、烙法、砭镰法、挑治法、挂线法、结扎法等 切开法:适用于成脓期。 脓成:皮薄、光亮、应指、中软 切口的选择:选择脓腔最低最薄弱处进刀,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M一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开,免伤乳络,乳晕部位弧形切开。肛旁脓肿,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 21.总结肿疡期脓疡期溃疡期内治法消托补热

8、:五味消毒饮寒:阳和汤湿:三妙汤加减邪盛正不衰:透脓散邪盛正衰:托里消毒散气:四君子汤气血:八珍汤血:四物汤外治法阳:金黄膏阴:阳和解凝膏半阴半阳:冲和膏切开或火针排脓早期:提脓祛腐为主,五虎丹、祛腐散、红升丹后期:生肌长皮为主,生肌橡皮膏为主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包括急性和慢性2大类。疖痈发定义指发生在肌肤或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指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分类有头疖、无头疖、疖病好发暑季、小儿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局部特点色红、灼热、根浅突起、范围在3cm左右,肿势局限发病迅速,宜肿,宜脓,宜敛,7天左右成脓

9、,伴发热,口渴、恶寒,69cm初起无头,红肿,蔓延成片,中央明显,四周较淡,边界不清,灼热疼痛,9cm预后出脓即愈不会损伤筋骨,不会内陷35日坏死,腐烂,全身症状明显2疔:一种发病于颜面、手足,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好发:颜面、手足。 发病特点:发病急,肿胀甚,疼痛剧,初起有脓头,根深而硬,多伴有全身症状。 预后:颜面容易走黄。 手足部疔疮。 蛇眼疔甲沟炎疔化脓性指头炎; 蛇腹疔化脓性腱鞘炎托盘疔掌中间隙感染; 足底疔足底皮下脓肿; 红丝疔急性淋巴管炎3对疽发背必以候数为期,七日成形,二候成脓,三候脱腐,四候生肌。有头疽无头疽定义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

10、于西医的痈是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的统称,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好发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多见中老年人及消渴病人10岁以下的儿童,多见于四肢长骨,以胫骨多见局部特点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溃后多脓出不畅,故易向深部及四周扩散,10cm初起无头,发于定处,漫肿,皮色不变,疼痛彻骨,难消,难溃,难敛,起病急而重预后易发生内陷易造成关节畸形4丹毒:是患者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好发:春秋季多见,好发于小腿、颜面部 局部特点:色如丹涂脂染,发病急,迅速扩散,边界清楚,多伴有全身症状。 预后: 小腿丹毒橡皮腿 面部丹毒易内陷,一

11、般不会化脓 5.走黄内陷相同点均为在疮疡阳证疾病中,因火毒炽盛或正气不足,导致邪毒走散,内攻脏腑的危险症候,相当于西医的全身性急性化脓性疾病。不同点继发于疔疮的称为走黄疔以外的其他疮疡引起的称为内陷走黄特点:疮顶突然凹陷,色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伴有心烦作躁,神智昏聩等七恶证;继发于疔疮的称为走黄内陷特点:疮顶突陷,脓腐未尽而干枯无脓,脓尽红活的疮面变光白板亮;伴邪毒盛,热极或正虚邪盛或阴阳两竭的全身症状6.乳房疾病:辅助检查:X线检查:常用方法是钼靶X线摄片超声显像病理检查乳痈乳癖定义是由热入侵乳房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哺乳期发生外吹乳痈;妊娠期内吹乳痈是乳腺组织的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良性增

12、生性疾病多发哺乳期妇女,尤以初产妇多见,多发产后34周多发2545岁之间已婚妇女局部特点初起多有肿块,热胀痛明显,红不明显肿块经前郁怒时增大,痛甚,以胀痛为主,经后喜时肿块缩小,痛轻,多伴有肝郁气滞症状预后初中期多伴有全身症状7.气瘿肉瘿西医命名相当于单纯性甲状腺肿及地方性甲状腺肿相当于甲状腺瘤或囊肿多发女性发病率多于男性,一般多发于青春期3040岁,以女性占多数局部特点颈前肿块,质软,边界清楚,可随喜怒消长,可随吞咽上下活动,可有压迫症状颈前肿块,质地中等,边界清楚,随吞咽而动,压迫症状少,伴随甲亢症状代表方四海舒郁丸海藻玉壶汤8皮肤病病因:风、湿、热、虫、毒、血瘀、血虚风燥、肝肾不足 自觉

13、症状:瘙痒疼痛灼热感、蚁走感、麻木感常见症状 原发性皮损:斑疹丘疹风团结节疱疹脓疱 他觉症状: 继发性皮损:鳞屑糜烂溃疡痂抓痕皲裂苔藓样变色素沉着苔藓样变:为皮肤增厚、粗糙、皮纹加宽、增深、干燥、局限性边界清楚地大片或小片损害,常为一些慢性瘙痒性疾病的主要表现,多由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9.鉴别热疮蛇串疮发病部位皮肤黏膜交界处身体单侧带状分布,不超过正中线症状皮疹为针头大小到绿豆大小的水泡,常为一群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或丘疱疹,累累如串珠,排列带状,局部刺痛或伴 核肿大预后1周左右痊愈,但易复发不宜复发,病程2周左右,老年人约3周热疮:是发热后或高热过程中在皮肤黏膜交界处所发生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的单纯性疱疹。 特点:皮损为成群的水疱,有的相互融合,多在1周后痊愈,但易复发。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身体单侧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 特点:好发于春秋季,以成年患者居多,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或丘疱疹,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