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尉迟村:找回失落的家园赵树理人民作家赵树理纪念馆纷纷雨纪念网

pu****.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9.50KB
约7页
文档ID:494811942
尉迟村:找回失落的家园赵树理人民作家赵树理纪念馆纷纷雨纪念网_第1页
1/7

尉迟村:找回失落的家园 赵树理 人民作家赵树理纪念馆纷纷雨纪念网尉迟村:找回失落的家园尉迟村:尉迟村地处沁水县的东部边陲,古老的沁河水 由北而落入一南从这里经过,造化生神秀,大自然赋予了尉 迟村一块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的河川平地尉迟村虽然地域 狭小,但交通便利、人流密集在古代,这里是著名的商贾 要道,南来北往的商人们都会在这里停留住宿尉迟村,顾名思义,自然与唐代大将尉迟恭有着说不尽 的渊源此外,它还是著名作家赵树理的故乡家喻户晓的 《三里湾》等“山药蛋”派著作,其题材就取自于这个小村 庄尉迟”一名的由来 尉迟村,原名吕窑村,这里的村民早先都姓吕,而且世 代都居住在土窑里,故名吕窑这里曾是古代重要的商贾通 道,村民们古往今来以憨厚仁慈方圆闻名,对过往行人从来 都是以礼相待相传, (唐)武德三年 (公元 620 年 ),尉迟恭 < 宇敬德 ) 被秦王李世民收服敬德归顺李世民后,忠心不二,曾三次 救李世民于危难之中尤其是在玄武门之变中,敬德立下了 头等大功,安定了天下,辅佐李世民登上了皇位贞观元年 (公元 627 年),李世民登基后,封尉迟敬德为右武侯大将军, 赐爵吴国公这位吴国公,为人耿直,执法严明,以惩治贪 官著称。

贞观八年 (公元 634 年),敬德为了给百姓除害,一 怒之下, 亲手杀死了一个鱼肉百姓的大贪官, 之后逃出京城敬德一行来到吕窑后,受到村民们的热情相待敬德对 吕窑村备感亲切,于是就决定在此永久居住村民对他们视 为亲人,同食同作为了回报村民,敬德把自己在做官前从 事过的民间绝活一 “编簸箕” 的手艺传授给了吕窑村民 “尉 迟簸箕”便由此而来吕窑村也曾因此被称作“簸箕村” 唐太宗得知敬德杀官逃匿后,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更 加思念这个忠义之臣唐太宗诏令文武大臣四处寻找敬德的 下落经过探访,终于在吕窑村找到了他群臣设坛恭请吴 国公返京, 但敬德愿还乡为民, 不再复出 唐太宗只好降旨, 封尉迟敬德为开国公,准许他告老还乡颐养天年之后,尉 迟恭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吕窑村民,在文武大臣的护拥下返回 了老家朔县 (今朔州 )唐高宗显庆三年 (658 年 ),敬德病逝, 享年 74 岁尉迟恭走后,吕窑村民非常怀念他为了纪念这位开国 公,村民们把吕窑村改名为尉迟村,并为他修建了敦德庙、 敬德阁,保存至今饱经风霜的赵树理故居历史充满传奇,故事动人心魄在前往尉迟村的路上, 随行的向导谢女士讲述着一个个发生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 历史故事,不仅令我们思绪万千,更增添了我们对尉迟村的 向往之情。

车子驶进了一座高高耸立的石砖大门,门额上书写着 “树理门”的字样摇下车窗,谢女士向一位站在巷口的老 大妈打听: 老乡, 请问赵树理故居在哪边 ?老大妈一听, 便热 情地喊着:往西往西我们已经听清楚了,可她还是加紧步 子跑到车窗跟前来,用手比划着这让我想起了尉迟村源远 流长的好客之情,不然尉迟恭当年又怎么会不忍离去呢 ?穿过几条小街,一脚踏进了一处宅院,我正不知该往哪 里走,后面便有人说:到了, 就是这里 就是这里 ?我抬头张 望一股蓝烟扑面而来, 使得近在眼前的房屋楼阁形影模糊, 看不真切院中一棵老槐树直挺挺地伸着干枯的枝桠,突兀 而消瘦,像一位患病孱弱的老人,看着让人伤感院中央堆 砌着一些烧焦的木材和炭灰,屋檐下面尽是些瓦片砖砾、横 木竖桩我想,此院大约还在修缮的过程中吧谢女士在身 后发出一声叹息: “我去年就来过这里,今年还是没有变 化 ”这就是赵树理出生的地方这个院,被当地人称作赵树理故居西院,为赵树理先祖 赵钟恩于乾隆十年 (1745 年)修造,赵树理就出生在这里眼 前的北房二层,木栏过道刚刚被修葺,还未上色,黄黄的新 木散发着香味 东西两房的二楼过道仅剩廊柱, 风雨的吹打, 已将那饱经岁月的木桩变得满脸褶皱身形干裂,生锈的铁钉 还坚定地守护着它们,尽最后的一丝气力保守着百年来的风 霜。

所幸地是,北房内至今还保存着赵树理当年的书稿、书 籍还有生活用品在房门梁檐下,一只破旧的蜂窝静静地悬 挂在那里,诉说着这个院落的暗淡和寂寞,那是赵树理父亲 生前养蜜蜂用的赵树理故居东院,与西院隔街相望,此院为赵树理先祖 赵济甫于清乾隆二十九年 (1764 年 )建造东院的正北房为三 层窑式楼房,二楼过道木刻雕花清晰可辨,风韵犹存前门 上题刻为“天水望族” ,据说该院的赵钟勋为武举人,曾官 至五品说明赵树理的远祖在清乾隆年间是有一定功名地位 的人,只是到了赵树理爷爷和父亲这辈才逐渐家道中落,降 为贫困农民在这里,我们见到了今年 43 岁的户主赵小银,他现在是村委办公室主任在这个院落里,他出生并长大, 从来没有离开过从他憨厚可亲的笑容里,我们看到的是一 种引以为荣的自豪和满足明天会更好 尉迟村的古建筑保存至今的还有敬德庙、敬德阁和赵树 理学堂敬德庙为一进两院,东西两头各有一钟鼓楼正殿 为玉皇殿,两侧为吴国公殿和岳飞殿正殿内完整地保留着 清代精美的壁画 200 余平方米,非常难得敬德阁,下为石拱门洞,上为三层楼阁,上下共五层,意为暗窨 (地窨 ),也就是当年尉迟恭传授编簸箕技艺的地下室,现在还保留有 8 处。

这一建筑形式与柳制品编织手艺在全国都是少见,已属 于珍贵的文化遗产据说,尉迟村现在还有 8 个身怀绝技的 老人,保存着编制器具 40 余套,每套有 30 多种,这可算是 珍贵的文物了 听说,赵树理的父亲当年也是村里有名的 “编 制把式”呢赵树理学堂,前身本是一座风水楼,后来成为 尉迟村的学堂赵树理就是在这里上完了小学目前,塔下 半边墙壁已经倒塌,还没有进行修复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印 证了数百年历史痕迹的建筑,大部分已残败不堪,村委会正 在全力地进行抢修赵树理陵园是村民们最新修建的,占地面积一公顷,有 墓茔、塑像、碑亭和石梯我们所到的那天正是植树节前一 天,村里的党员干部都在陵园背后的牛头山上植树刚刚从 古屋旧建中回过神来的我们,从这里的点点新绿中找到了春 天的气息陵园的正中央摆放着洁白精致的大理石雕像,神 色严肃的赵树理正举目凝望自己的村庄以和他相同的视角 望去,落人我们眼里的是满目的蓝烟,飘进耳里的是此起彼 伏的轰鸣声我问村委干部:这轰鸣声和烟雾是怎么回事 ? 他们说:附近有家铁厂,烟雾和噪音是从那里传来的,不过 很快就会关闭了在尉迟村的发展规划里,那个铁厂所在的 位置将是一片绿林从陵园出来,已是正午时分,我们来到了村委会于主任 的家中。

于主任的家人们正热气腾腾地做着饭客厅的沙发 上堆满了木板纸图,我们上前一看,那些框框图图都是尉迟 村的环境规划设计图大大小小的图,细致精美,画在上面 的尉迟村真是美丽无比憧憬着未来美丽的尉迟村,我的心 情渐渐晴朗起来从于主任的家出来,穿过几户百姓人家有的门上挂着 棉帘,有的挂着竹帘有人匆匆进出,从门帘里翻腾出阵阵 午饭的香气我不由地想起了“二黑哥”和“小芹” 在这个朴实的小村庄里,人们与世无争,过着平静的生活,但在 他们的心底同样燃烧着对生活美好的追求走出村口,又经 过那道高高的大门,“树理门”三个大字,在正午的日头下, 格外耀眼透过门廊往里望去,笼罩在烟雾中的尉迟村,在 我的心底留下的是沉沉的思考和殷切的期盼感言:离开尉迟村,路过西山水库听说这是赵树理当年 在晋城挂职时,用自己的稿费修建的,为的是在村里培育果 树,引水灌溉,帮助百姓脱贫西山水库至今还在为尉迟村 服务着,一处处果园、庄稼在它的浇灌下一年年地生长着、 收获着赵树理为自己的家乡留下了收获希望的种子,但是 在这里,我们却没能找到他生前的辉煌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山西的旅游业正红红火火地发展 着,一批批晋商大院、高官深宅都大兴土木重新修缮,繁荣 发达起来。

而在我们的面前,赵树理故居却是一番萧条的景 象这让我想起了坐落在省城太原的赵树理故居,每天不知 有多少人从门前经过,但又有多少人知道这就是赵树理的故 居 ?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 人们的精神世界却变得越来 越淡漠和贫乏,人们疏忽了的又岂止是一处文人故居 ?赵树理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留给我们的平民精 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景仰我们不仅要建设 出风景如画的尉迟村,还要找回我们内心深处失落的精神家 园。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