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说课稿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4805930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夜雨寄北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夜雨寄北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夜雨寄北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夜雨寄北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夜雨寄北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夜雨寄北说课稿(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夜雨寄北说课稿 唐山第五十四中学 王艳荣各位老师您们好!今天我要说的课题为夜雨寄北。下面我将分别从几个方面来对这首诗进行讲解。一、 教材内容分析夜雨寄北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的第五篇。夜雨寄北侧重抒发诗人李商隐内心的情感。这首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君问归期未有期”,开篇点题,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

2、来。“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二、 学情分析作为七年级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诵读过很多优秀诗文,能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并且,对诗文的学习有了恰当的方法和自己的见解,有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七年级的诗文学习中,学生要多阅读诗歌,能够大体把握诗意,能够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七年级的学生心理发展已接近成熟,抽象思维的发展多于形象思维。基于丰富的阅历,七年级的孩子基本能够想象诗句所描述的意境,进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同时,他们对诗文的朗诵也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能够把诗歌的韵律美通过自己的声音传

3、递出来。能够在诵读的基础上感受诗人的心境,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深层意义。当然,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这样的素质和能力,学生也是有差异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因材施教。三、 教学目标制定与陈述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 参看注释,了解诗句意思,大致理解诗文所描述的情景;2、 扣词想象,深入感悟诗人当时的离愁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3、 有感情的朗读诗文,熟读成诵,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热爱诗歌。四、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说-教法 教法是老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十分重要。在这堂课中,我选择的教法是教

4、授法、引导法相结合。教授法是老师传授学生基础知识,使学生具有学习的基石。引导法是老师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请学生来思考,在学生回答不出来时,再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是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一来,学生既可以牢牢地掌握所学到的知识,也可以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2. 说-学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自主学习已在逐渐成为主流,死板的“灌鸭式”教学法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所以,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师生互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主动思考,慢慢地得出自己想要的答案。, 3.教学环境及资

5、源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为支持教师的教,我将讲解与绘画相结合的方式,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诗文所描述的情景中去,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五、 教学流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将用1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具体教学环节如下:(一)导入我设计的导语: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他们被称为“大李杜”。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多媒体展示李商隐的介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激发学生的

6、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氛围铺垫。 (二)读诗题,体会诗意 1、指名读诗题,注意停顿,再齐读。 2、看注释,思考,讲通题意。 3、补充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在一个雨夜写给他妻子的一封信。当时李商隐在巴蜀的一个州府(今四川治县)做幕僚,妻子却远在北方的长安居住,两地分居,长期不能相聚。 设计意图:读诗题这一环节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一般诗题都包含着诗的意境,理解了诗题,才能走进诗的意境,进而才能更加准确的体会诗文的意义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在情感上首先与诗人产生共鸣,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感知诗意做好情感准备。 (三)通读诗文,感知诗意 1、教师示范朗读 2、学生模仿,读出节奏(教师提要求) 3、指

7、名读、齐读 4、学生看注释,理解诗意 5、质疑讨论,疏通大意 6、再读诗文,体会情感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的教师示范朗读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读中品味诗意,在读中体会情感符合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在读中感受诗文的意义,符合语文教学要符合整体感知的要求。这一环节也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特征,让课堂显现出更浓的语文味。 (四)想象画面,品出诗味 1、感受诗境,体会诗意,先把想象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给大家听,再用画笔把自己在诗境中想到的物象展现在画纸上。与同学、老师共同分享。 2、讲述感受 设计意图:想象画面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在想象中品出诗味,也是对学

8、生情感的一个提升,进一步让学生与诗人在情感上达到一个完美的结合。 (五)抓住细节,体悟诗情 1、提问:(1)情景再现,预设导悟 a.请同学们把一,二句诗背下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然后闭上眼睛,发挥你们的想像力,把这两句诗想像成一幅画面。 b. 请一位同学把想像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再请一位同学把想像的画面画在黑板上.(语言描述)我的想像是这样的: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外面下着大雨,电闪雷鸣,一片漆黑。风雨中一间茅草屋隐约透出一点光亮,是诗人正在烛光下看着朋友的来信。朋友在来信中问他回去的日期,但他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风雨声中,使人更加感到悲凉和孤独。 (画面为

9、:在黑板上画出一间房子,房子的中间有一扇窗,诗人的侧影从窗口映出。房外下着雨,雨点画得很大,而且是斜着的。房子旁边画有一个池塘,用几条曲线表示池塘中的水已经满了。池塘边有一棵树,落叶纷纷扬扬,很多落叶漂浮在池塘的水面上。) c.点评:看看他们的语言描述和画画各有什么优缺点,有没有把诗中的意境充分的展现出来? (总结)好了,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想像力丰富,观察得也很仔细。我想每位同学心中都会有一幅形象的画面。当我们在品读古诗词的时候,有丰富的想像力是非常必要的。但我们的想像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必须要结合诗词本身来展开。刚才有位同学提到了,XX同学在一开始把诗中的环境描写得好像夏夜,不符合原诗的意

10、境。但后面他想像诗人在烛光下读朋友的来信,这一点就非常好,合情合理。XX同学的画要更细致些,有池塘,有树,并且用落叶表现秋天,非常传神。 (2)体会诗人的情感a.画面大家都想像出来了,再请同学们揣摩一下,这个在窗口中只露出侧影、让我们不能过多看到他表情的诗人,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提示:深秋的下着大雨的漫漫长夜里,诗人远在巴山,不知何时才能回到长安)(悲伤、孤独、寂寞、无奈、思念家乡和亲友。)b.那他这种心情如何得到排遣呢?我们接下来看最后两句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怎么理解?c. “何当”是什么意思?( 什么时候). 共剪西窗烛”看课文注解,就是“秉烛夜谈”的意思。谁

11、与谁秉烛夜谈? 他们彻夜谈些什么?( 巴山夜雨时) “巴山夜雨时”是什么时候?( 就是一、二句中提到的那个雨夜) 这时诗人回到长安没有? 得出结论:(诗人并不是真的和朋友在秉烛夜谈,这两句诗都是他的想像,他人还在巴山,还是在这个下雨的夜晚,是在想像:“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长安和朋友一起秉烛夜谈呢?”然后他们谈话的内容就是今晚巴山夜雨的情景。)(总结)最后两句诗的确是诗人对未来的想像。在这个深秋的下着大雨的漫漫长夜里,诗人想像着以后回到长安后和朋友相聚时秉烛夜谈的日子,以此来派遣自己内心的孤独寂寞,并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之情。”d.我们还是用画面把这两句诗表现出来.( 这是诗人想像中的画面:(画)两个

12、人面对面地坐着,中间的桌子上点着一支红蜡烛,桌面上还有两只小酒杯,他们在烛光下愉快地喝酒聊天。”)2、品读,想象团聚的情景a.我们一起来为画面上的两个人安排一下对白“老朋友,你终于回到长安了。”这句话应该是(诗人的朋友说的)“是啊,回想在巴山那个下着雨的秋夜,我收到你的信后给你回信,那时也是多么想念你们哪!”这一句应该是(诗人说的)b.揭示主题:这是一首感兴诗,这首诗像是用诗的形式写回信,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对亲友深挚的思念之情。 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注意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通过巧妙新颖的教学设计,从其他领域里借助多样的教学手段,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才能激活课堂气氛,很好的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并提高他们自读、自品、自评的能力。在这节课的设计中:学生的想像能力、表达能力、观察能力,论辩能力,甚至在绘画方面的特长都从这节课中得到了体现 七、教学板书设计夜 客中境况归期未定(现实)雨 孤寂凄凉寄 深切思念北 重聚渴望西窗话雨(想象) 设计意图:以清晰而简洁的结构图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是学生一见就明白诗歌的主题思想和主要内容,从而也加深了诗歌在学生记忆中的印象。以上,是我对本课进行的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