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4800892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_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怎样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 大事件。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下面就由 告诉大家甲午 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吧!十九世纪末期,各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渐次完 成,他们加紧争夺殖民地。中国与朝鲜成为他们在东亚争夺的焦点。 在争夺中国的过程中,列强之间矛盾重重。英国、美国为了钳制俄国 势力,支持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日本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它带有封建性和军事性的 特点,对外具有强烈的掠夺性和扩张性,侵略朝、中的野心特别强烈。 在大陆政策的指导下,日本加紧对朝鲜的渗透。它强迫朝鲜政府签订 了江华条约等不平

2、等条约。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会议专条 取得了与清政府同等的对朝派兵权。 与此同时,日本加紧发动侵华战 争的准备。其表现有:1、在政策方针方面,制定了以中国为侵略对象的“大陆政策”和五年准备的“征讨清国策”;2、军事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与训练了一支比较强大 的新式陆军、海军;3、在经济方面,优先发展军火工业;4、在思想方面,大力地宣扬“武士道”精神;5、在情报方面,派遣间谍、特务,搜集中国的情报 ;6、在外交方面,大力开展外交,取得英、美支持。到九十年代 初,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而清政府妥协外交,更 助长了日本的侵略野心。1890年,日本爆发了经济危机,统治阶级 为了转移

3、国内视线,摆脱困境,决计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 府派兵帮助镇压。日本乘机设下圈套,怂恿清政府出兵入朝,并保证 “必无他意”。担当清军入朝的第二天,日本即派大量军队入朝,占 领军事要地,并于7月25日不宣而战,悍然挑起侵华战争。战争经过了平壤、黄海、辽东、威海等四个主要战役,最后以清 朝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而告结束。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 日。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 海战。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至11月22日。战争在辽东半 岛进行,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第

4、三阶段,从1894年11月22日至1895年4月17日。战争 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在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规模最大, 失败最惨,影响最深,后果最重,教训最多的一次战争。正因为如此, 重新学习、研究这段历史,也最具现实意义。甲午战争,是中国晚清 年间发生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 争。由于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中国史称 “甲午战争”。1894年7月25日,日舰袭击中国船舰,甲午战争爆 发。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宣战,甲午战争全面爆发。甲午战 争历时9个月,分为陆战和海战两个战场,日军攻

5、下朝鲜的平壤,在 黄海海战中大败北洋水师,之后又攻下中国的旅顺、威海,并于1894 年11月22日在旅顺进行大规模屠杀,血洗全城。战后双方于战后 签订马关条约,规定中方向日方割地赔款,中国清政府因此背负 沉重外债,国力日趋衰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历史上的中日战争第一战 唐日白江口战争7世纪中叶,中国进入唐代(高宗时期),国力日盛;日本经进入了 大和政权时期;而朝鲜半岛上则是“三国鼎立”的局面,高句丽、百 济、新罗三国分别向唐朝和日本结盟,形成了当时的大和日本、百济、 高句丽三国为一方,唐朝和新罗两国为另一方的战争对抗阵营。这年8月,唐朝出兵援助盟国新罗对抗日本、百济和高句丽,在 白江口进

6、行海战,战争结果是大唐与新罗联军大胜,百济被灭,日本 惨败。这次对唐战争的惨败,使日本意识到自己的实力尚不足以与中 国抗衡,于是此后的几百年间,激发了向唐朝学习的热情,开始派遣 规模更大、次数更多的遣唐使,全面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和政治、经 济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日本进入了全面吸收唐文化的时期。第二战元忽必烈渡海东征13世纪,中国第二次向朝鲜方向派兵,并和朝鲜一道共同向日本进攻,这是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时期——元代;而此 时的朝鲜已经被蒙古军队征服,接受元朝统治 ;海外的日本进入了镰 仓幕府统治时期。忽必烈企图使日本与其它政权和民族一样臣服于蒙古人。1274年和1281年

7、,元与朝鲜联军,分两路从中国南方和朝鲜对日本本土 发动进攻。但蒙古军不习海战,难以登陆日本,更不巧的是元朝海军 遇到了台风的猛烈袭击,风雨过后,元军几乎全军覆没。蒙古入侵失 败后,很快发生了日本对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的入侵,这从另一个角度证实忽必烈有必要全面征服日本,以消除对蒙古元帝国秩序的威 胁。而元朝的快速衰落,使其试图建立大陆主导的东亚统一帝国秩序 未能完成,而在中华帝国秩序外的日本,被最终证明了是中国的心腹 大患。第三战中(明)日战争明朝出兵援助朝鲜对丰臣秀吉之战(公元1592年、1597年,明 万历十九年,万历二十五年,日天皇文禄元年,庆长三年 ),所以日 本方面称为“庆长;文禄之役”

8、,朝鲜称“壬辰卫国战争”。在日本的对外扩张历程中,为日本的大陆野心定下所有的基调, 以至于影响了日本以后的历史,直至今天仍被认为是日本历史上最伟 大实质上是日本历史上最富有侵略野心的人物,莫过于丰臣秀吉。要理解近代日本对外扩张的疯狂和其基本理念, 只要研究丰臣秀吉的行 径就已经一目了然。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战国时代大名纷争的日本后,自感实力强 大,迫不及待地发动对中国的战争。早在战国纷争阶段,他奉命征伐 时,就说过“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臣之素志”,1585年时说:“如 今为已征服全日本,地位晋升,邻国在握,财富充裕,已无他求。唯 望自己的名声和权势遗留后世。待日本诸事稳定后,将让日本于兄弟,

9、 自己为征服朝鲜和中华,决意渡海”。1587年他在给爱妾浅野氏的信 中说:“在我生存之年,誓将唐(明)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1590年他致信朝鲜国王,要求借道进攻中国,遭拒绝后,他于 1591年把关白职位让给养子丰臣秀次,自称“太阁”,在松浦郡建造 名护屋城,作为作战大本营。1592年4月,出兵朝鲜,丰臣秀吉宣 称官次战争不是对朝鲜而是对明朝,朝鲜只是路过,这从5月18日发布的迁都北京准备令里也有体现,该命令中只公布了中国和日本的 官职,对朝鲜未做安排。丰臣秀吉认为两年内就可以迁都北京,自己 将定居宁波,然后主持对印度的征服。出兵朝鲜后,丰臣秀吉坐镇名护屋为统帅,宇喜多秀家担任前线 总指挥,黑

10、田长政、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兵分三路进击,并迅速攻占 朝鲜京城和大片国土,但由于其海战能力弱,被朝鲜将领李舜臣通过 两次海战,歼灭了日军精锐部队,致使日本陆军的北进受到牵制。明 朝政府派遣的援军李如松部近 5万人与朝鲜军队配合,相继收复失 地,日军退缩,丰臣秀吉提出议和,第一次战争暂告结束。由于丰臣秀吉无法满足于当时明朝中国在华夷体系内预留给日 本的地位,此后两年多的明日和谈最终失败。1597年1月,日军再次进攻,黑田长政在稷山被明朝军队击败, 海军也被李舜臣在鸣梁海面重创,明朝援军继续入朝,进击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长部队。1598年8月18日丰臣秀吉忧郁而死,日本撤军,到12月全部撤出朝鲜, 第二

11、次侵朝彻底失败。另一位日本封建领主德川家康也了取代丰臣秀 吉的势力,建立统一的日本户幕府。这次侵略战争的失败,使日本又 意识到与中国作战的时机不成熟,于是江户幕府马上又采取对中国表 面上睦邻友好的政策,直到明治维新后,中日间又进行了长达半个世 纪的第五次中日战争。第四战甲午中日战争第四次中国出兵援助朝鲜是在完全不同的亚洲现代史背景下展 开的,19世纪末,中国的大清王朝逐渐衰落,而东方的日本自明治 维新后,国力大升,而且始终未放弃自丰臣秀吉时期就已经建立的自 朝鲜半岛向东亚大陆扩张的国策,因此在 19世纪后期不断加大向朝 鲜扩张的势头,而最终导致与在朝鲜半岛有直接战略利益的清王朝的 冲突。这次中日之间的交战就是我们熟悉的 1894甲午中日战争,而这 一次中国向朝鲜半岛出兵遭遇了军事失败,签订了马关条约,随后的朝鲜亡国、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中国失去台湾,直接导致中国长 时期的衰败几近亡国。第五战抗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日本对华的侵略脚步仍未停止。1931年“9-18 ”事变之后日本紧进入东北,然后进入华北,于1937年发动 第二次侵华战争,意图全面占领中国。鉴于我们对近现代史的熟悉, 此处就无需再提,中国人民在甲午战争后浴血奋战半个世纪之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重新恢复了自己因甲午战争失败而一落千丈的 国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