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意义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4787909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意义(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意义 什么是中医四大经典?中医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匦要略、瘟病条辨吗?当然不是!中医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瘟病条辨吗?也不是!中医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四部著作。首先,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又称金匦)两部分,是医圣张仲景论外感和内伤杂病的千古不易之中医名典,首次详辨证、药方,为后世医家承袭经方的开山之作,堪称经典。要将一部著作分为两部分学习无可厚非,但是根据内容却要分为两部书未免牵强。世医(指中医)皆知药王真人孙思邈的千金方包括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分,而习惯上都统称为千金方。这是一个道

2、理,何独内容尚有重复的要方和翼方尚可合成千金一部,而内容各异又互为补充的系统著作却要被拆开称为两大经典?这点于常理不合,不符合传统的思维逻辑。读过伤寒杂病论的人士应该知道仲景的序言中有 “ 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 已然言明伤寒杂病论就是一部作品而已。再有,黄帝内经的灵枢、素问为中医阴阳五行、病因病机、脏腑经络、诊治法则、养生及针灸等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难经丰富和发挥、扩充了内经的理论,成就了中医解剖学的雏形;千百年来这两大著作指导着中医的临症和发展,迄今仍是中医必学的基础理论。这两个著作并没有合而为一,却被今人只挑了内经,这比起前面将伤寒杂病论一分为二形成了巨大的

3、思维方式反差,更不符合逻辑!如果说后世的中医根本就没有用到难经知识尚可说得过去,但事实是上难经也是后世医家引经据典的重要资源之一,这怎么解释呢?更有,中医的内容除了诊断辨证施治等,还有重要的一环:药物!无独有偶,神农本草经正是中医最早时期的最佳药学专著,正是它让古中医有了完整的体系,如果这不算经典,算什么?最后,强调一下我们所说的中医四大经典的认识方式:指导后世中医临症和发展的理论依据的专业古典文献,我们称之为经典。担纲此任的著作中,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以前的四部经典正是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四部著作。经过千年的发展,到了清吴鞠通氏作温病条辨,掀起新的中医理论大潮,改

4、变了大批中医辨证施治的思维方式,丰富并分割了古中医理论(主要是伤寒派)。先不要说温病条辨算不算古中医经典,即便算,也是第五大经典,而没有替代难经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份量和地位。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意义为医者,当对病患一视同仁,谨记德在先,技在后;要求技艺长进应勤求古训,温故知新,待到理论与实践融汇贯通之时,正是医术大成之日。出于对中医的热爱、追求、信念和感情,自然造就了我们对中医药事业有一种责无旁贷的使命,中医兴亡,匹夫有责。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一向有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称。黄帝内经、难经,阐发医理,为我国现存的两部权威理论医著;伤寒杂病论论述内伤外感各证的辨证施治及处方

5、用药,肇启我国临床医学之端;神农本草经则载录药物性味功用,被后世奉为中药本草的祖书。现公认的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典籍是我辈中医同仁们必须要熟读烂记,用心学习掌握的中医基础知识。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各9卷。它分别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等方面,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迄今在诊治学上仍具有指导意义。难经,全书共有81章。分别对脉法、经络流注、营卫三焦、气血盛衰、脏腑诸病、经穴及用针的补泻手法等方面作了比较深入的解。中医诊断、病理、经络和针灸等学术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其

6、阐述了内经的有关疑难问题,故名难经。神农本草经:本书共分3卷,收载药物365种,除去重复的实际是中药347种(其中植物药239种、动物药65种、矿物药43种)。本书汇集了古时至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分别用四气(升降浮沉)五味(辛甘酸苦咸)概括药物的性能和作用,根据有毒和无毒而将药物分成益气、补虚、除邪等上、中、下三类;创立了方剂的有关配伍方法;对于药物的炮制、贮藏方法和经验也作了概括性的描述,虽其中也有某些错误的地方,但有关经验的总结却奠定了中药药物学的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继承了内经、难经等经典的医药理论,结合自己长期的医疗实践,正确掌握和灵活运用了辨证论治的诊疗法则,创立了许多

7、宝贵的诊治方法,总结发展成为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的伟大著作。后人将其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共16卷。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由于前人创造性的劳动,故不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医疗实践,至东汉时已确立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诊疗方法。这些都为以后中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现一般认为,它不是一个时期、或某一个人的著作,而是从春秋、战国开始,一直到秦、汉几百年间,由许多医书汇集,不断增补而成,其大部分内容形成于战国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至于托名“黄帝”所作,诚如淮南子修务训所分析的,是由于“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的缘故。当时托名“黄帝”的书有

8、20多种,内经是其中之一。整理为word格式内经集中反映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确立了我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起了奠基和导向作用。历代医家的著作,有不少取材或取法于内经,而历史上各种医学流派的形成和倔起,其学术理论也大都滥觞于内经。所以内经是医学之宗,不但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医教学的必读教材,就是现代的高等中医院校也仍将其作为一门必修的主课。今天中医界遵奉的一套基础理论,主要也是从内经中提炼发展而成。甚至当代医学科学的某些研究课题,如生命科学,气功原理,经络实质,医学心理学、气象学等,也或多或少地可从其博大精深的论述中获得新的发现或有益的启迪。内经包括素问9卷和灵枢9卷,两部分各列专题81

9、篇,内容非常广泛,逐步形成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并以此渗透、贯穿到中医领域的各个方面,用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和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脏腑经络学说:内经在长期医疗实践、活体观察和古代解剖学知识的基础上,讨论了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通过经络沟通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论病学说:包括邪正理论、病因、病机、疾病传变和病症5个方面,这些内容占了内经大部分篇幅。邪正理论,内经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病因,讲到了六淫、七情、饮食、劳伤致病等。病机分析也很详细,特别是提出的“病机19条”,至今对临床实践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关于疾病传变,内经从阴阳、内外、寒热、虚实来

10、归纳,给了后世医家很大的启迪。据初步统计,全书还有侧重地对200多种病症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作了具体的论述,为后世的临床各科发展奠定了基础。诊法学说:内经诊法的主要内容为望、闻、问、切,尤详于脉诊,而且强调“四诊”合参,为中医诊法的渊薮。治则治法学说:提出了治未病、治病求本、标本论治、扶正祛邪、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等一整套治疗原则。还总结了许多治疗方法,如针灸、按摩、导引、薰熨、外敷、蒸浴、放血等。特别是针灸的很多手法,至今还在运用。运气学说:主要内容包括在素问7篇大论内,着重探讨自然界气候的常变对人体生理、病理影响的变化规律,并试图按照这些规律指导人们趋利避害、防病治病

11、。养生学说:在“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等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内经提出了协调阴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等一系列防病健身益寿的养生方法,其中防重于治的思想尤为可贵。综上所述,可以略见内经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多种译本的问世,它已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难经全称黄帝八十一难经,原题秦越人(扁鹊)所著。“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它的成书年代,当在秦汉之际,至少也得在东汉以前,是经过较长时间不断地修改、补充而成。全书以设难答疑的形式,解释经络脏腑、疾病诊法等81个难题。具体内容为:第122难,论脉;第2329难,论经络;第3047难,论脏腑;第4861难,论疾病;第6268难,论穴道;第6981难,论针法。难经不但推演内经的微言奥旨,发挥至理,剖析疑义,垂范后学,而且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如首创独取寸口和分寸关尺的三部候脉法,一直沿用至今,为中医诊断的一大特色;系统地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和功能,弥补了内经经络学说的不足;提出了与内经不同的三焦、命门学说等等,都对中医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四库全书提要称之为“历代以来,与灵枢、素问并尊,绝无异论”,至今仍被奉为中医重要的古典医籍。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 整理为word格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