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4787766 上传时间:2023-12-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2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2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2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2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一、选择题1.在以下各项内容中,山顶洞人与北京人最明显的区别是() A.会直立行走B.手脚分工C.过群居生活D.懂得人工取火【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山顶洞人和北京人的知识点。在火的利用方面,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已懂得人工取火。故选D。【点评】本题以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山顶洞人和北京人的有关知识的记忆、比较能力。2.在周口店遗址文化节的活动现场,小明很想体验北京人的原始生活。当主办者发给他一块兽肉让他切割时,他选择的工具应该为 ( ) A.石制工具B.铁制工具C.棍棒D.硬质土块

2、【答案】A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处于旧石器时代,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如果体验北京人的原始生活选择的工具应该为石制工具,A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我国古代原始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本题难度不大。3.从生活地域划分来看,元谋人生活在( ) A.长江流域B.黄河流域C.辽河流域D.珠江流域【答案】A 【解析】【分析】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的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从生活地域划分来看,云南省元谋县属于长江流域。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元谋人的历史

3、地位与生活地区。本题考查了元谋人。4.某考古兴趣小组为了探寻原始人类的遗迹,在专家指导下发掘出一些远古遗物,你认为最能说明这是原始人类遗迹的应该是( ) A.两颗门齿化石B.大量碳屑C.古鱼类化石D.几件有明显加工痕迹的石器【答案】D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我国远古时期的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使用的工具是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几件有明显加工痕迹的石器可以说明属于原始人类遗迹,两颗门齿化石、大量碳屑、古鱼类化石不一定就是远古时期的原始人类时期,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原始人类遗迹。5.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步的过程,在史前社会,母系氏族社

4、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根本原因是( ) A.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衰落B.男性的力量超过女性C.氏族社会的战争频繁D.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答案】D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氏族社会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在史前社会,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根本原因。因为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适于男子的犁耕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使男子在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同时,婚姻制度的进步使人们“既知其母,又知其父”,父系氏族最终取代了母系氏族。只有选项D正确,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氏族社会相关的知识点。6.2016年2月25日,房山区人民政府网发了一则招聘信息:xx北京周口店某原始人遗址博物馆招

5、聘11人公告。该馆重点介绍的原始人是( ) 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周口店”,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居住在北京周口店的山洞里,距今71万23万年,保留了猿的特征,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懂得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处于旧石器时代。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京人的识记能力。7.下列有关我国境内远古人类及其生活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元谋人已经知道使用火B.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C.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D.北京人已会建造房屋,种植粮食【答案】D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耕生活时代的居

6、民,才开始定居,学会建造房屋,北京人居住的是洞穴,不会建造房屋,也不会种植粮食,D说法不正确,ABC说法都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境内远古人类及其生活情况。本题难度适中,还可以考查远古人类生活的时间。8.我国是世界上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是( ) A.神话 B.史书 C.传说 D.化石【答案】D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远古人类没有文字,没有史书记载人类的起源;神话和传说依靠口口相传,许多不可信;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是化石。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要掌握化石是研究研究人类起源的第

7、一手资料。史书、传说都是二手资料。9.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能制造工具的原始人类应当是( ) A.北京人B.蓝田人C.山顶洞人D.元谋人【答案】D 【解析】【分析】在元谋人遗址,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牙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炭屑、小块烧骨。经专家鉴定,这是远古人类的牙齿和遗物,证明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元谋人。10.有关山顶洞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其面貌还保留着一些猿的特征B.已使用磨制石器,并能制作骨针C.集体居住在山洞里D.已经懂得人工取火【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有关山顶洞人的史实。山顶洞人的面貌和现代人已经没有多大的区别,已

8、使用磨制石器,并能制作骨针,集体居住在山洞里,已经懂得人工取火。故答案为A。【点评】学生要掌握山顶洞人和北京人在面貌特征的变化。北京人的面貌还保留着一些猿的特征,而山顶洞人的面貌和现代人已经没有多大的区别。11.北京人的发现:中国重要古人类遗址中记载:“对北京人地层中出土的植物孢粉的分析表明:榛子、胡、桃、榆等植物大量存在另外,还发现了石球,它们可作为砸击坚果的工具(遗址)共发现了五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以上的考古发现不能证明北京人( ) A.会使用火 B.依靠采集生活 C.会人工取火 D.会制造石器工具【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为反向选择题,按题目要求应选择“不能证明”北京人的选

9、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开始使用人工取火,因此C项“会人工取火”是北京人考古发现不能证明的。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北京人的知识,属于知识层面的识记,难度适中。学生还需掌握北京人生活的年代、使用的工具,由于北京人的工具太简单,为了生存,他们过着群居的生活。12.已经会人工取火的远古人类是( )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蓝田人【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元谋人和北京人都只会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综合以上分析,C正确。【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13.下面对古代传说与历史事实联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远古传说完

10、全不可信B.我们可以完全相信远古传说C.历史事实是在远古传说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D.远古传说有夸张,但不少传说含有极高价值的内容【答案】D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和B项“完全”两个字表述错误。C项历史事实是经考古挖掘、历史资料证实的历史,不是在远古传说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所以说法错误;D项远古传说有夸张,但有些传说里面蕴藏着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说法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14.“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是网络上颇为流传的诗句,如果要考察“来自周口”且能“直立行走”的远古人类,应该要去( ) A.陕西省B.云南省

11、C.浙江省D.北京市【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半坡人居住在陕西,所以A错误。B项,元谋人居住在云南。C项,河姆渡人居住在浙江。依据材料“来自周口”且能“直立行走”可知材料描述的发现于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北京人。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了北京人的有关知识。属于知识层面的识记,难度适中。学生还需掌握北京人生活的年代、使用的工具,由于北京人的工具太简单,为了生存,他们过着群居的生活。15.下列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出土的考古遗存中,可以作为“北京人”用火证据的是( )烧骨 石器 洞穴中的灰烬 骨针 A.B.C.D.【答案】C 【解析】【分析】大约距今7020万年之间的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保留了猿类的一些特征,会制造工具(打制粗糙的石器、木棒),使用天然火。烧骨反映了北京人用火的状况,符合题意。石器不能反映北京人用火的状况,不符合题意。洞穴中的灰烬反映了北京人用火的状况,符合题意。骨针不能反映北京人用火的状况,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