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自考专科.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4781546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6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自考专科.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社会心理学自考专科.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社会心理学自考专科.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社会心理学自考专科.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社会心理学自考专科.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自考专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自考专科.(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的领域社会心理学的定义(最为经典的回答,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格尔登阿尔波特作出的,是社会心理学所获共识最多的一则定义。):要了解和说明,一个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他人实际的、想象的,或者是默认的存在的影响。我们可以为社会心理学下这样一个定义:社会心理学是致力于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及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影响社会心理与行为的主要因素:1.他人的特点和行为;2.在与他人交往中的基本的认知过程;3.生态意义上的环境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对我们的直接和间接影响;4.社会行为和社会思想发生的文化背影;5.与社会行为有关的生物或遗传因素。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1,新学

2、科的出现(19081924):作为社会心理学这门新学科的初现时期;1908年,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出版了他们取名为社会心理学的专著,作为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作为心理学创始人的冯特,他将自己的研究取名为“民族心理学”(类似于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发展),1900年之后至1919年最终完成辉煌巨著,10卷本的民族心理学:对于语言、神话和道德的发展规律的探讨弗罗德阿尔波特于1924年出版了其著名的社会心理学专著,是以实验为基础和基调,同时注重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个体行为,也正是社会心理学随后发展的主要方向。2,青春期的发展(30年代60年代):乔治米德,立足于以符号和语言进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3、于1934年出版心理、自我与社会,被认为是后来社会心理学中符号互动理论的奠基之作。马林诺夫斯基原始人的性生活;夫兰兹鲍士原始人的心灵;本尼迪克特文化类型;玛格丽特米德萨摩亚的时代弗洛伊德:团体心理学和自我分析、文明及其不满、摩西与一神教等斯金纳奥登第二;格式塔心理学学派苛勒1938年价值在现实世界中的位置库尔特勒温被称为当代社会心理学之父,当代社会心理学中的心理场论传统,社会认知传统,以及行动研究传统等,都是由他所开创的。我们当代95%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和理论,都与勒温有着密切的联系。库尔特勒温解决社会冲突社会科学中的场论弗利兹海德1958年人际关系心理学3,不断走向成熟(70年代80年代)当代

4、社会心理学的特色:1,重视对于文化因素和文化背景的研究;2,研究的多元化和综合性;3,对于情感研究的关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与研究(观察是所有心理学研究的前提,其本身也是一种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观察往往被作为收集研究资料的必要手段和基本途径,被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研究素养或技术,在实验研究或相关研究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2,实验研究法3,相关研究法(通常,相关指数从1.00至+1.00;从0.00起到+1.00,分值越大表示相关程度越高)4,多元性的研究;5,理论与研究第二章 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的概念:简单地讲,社会认知就是对他人的认识,或者说是对他人社会行为和社会思想的认知。它是指

5、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并对其内在心理状态、行为动机,以及其行为的意向性作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二、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就目前社会心理学家对有关研究所达成的共识来说,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主要来自认知者、认知对象和认知情境三个方面:(一)认知者因素:认知者即社会认知的主体。认知者本人的知识和经验、世界观和价值取向、人格或个性特征等等,都会影响其对他人的认知。(二)被认知者因素:被认知者的许多特点,都会影响人们对他的认知和评价,影响人们的印象;被认知者的表情、声调、行为和举止等,也会影响到我们对他的认知。(三)交往情境。二、什么是印象:一般来说,印象就是指我们对别人的看法。从本义上

6、说,印象包含了人们对于认知对象各方面的突出特点,它所反映的是对象的总体特征。三、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1)评价的中心性;(2)印象的一致性;(3)核心特性的作用(有些信息资料的比重大于其他资料,会对整个印象的形成有较多的影响,因而这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特性便被称为核心特性。)四、印象形成的方式:(1)平均模式:这种模式表明,人们一般是以特性的平均价值来形成对他人的印象的。(2)累加模式:这种模式认为,人们在根据部分信息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时,并非以特性的平均价值为依据,而是以特性价值的总和为依据。(3)加权平均模式:根据这一模式,人们形成印象的方式是,将所有特性加以平均,同时对于较重要的特性给予

7、较大的权数。一般来说,负面特性的比重往往要比正面特性的比重高。也就是说,若其他条件相同,负面特性对整体印象的影响大于正面特性。五、印象形成的心理效应:(1)首因效应:所谓的“首因”即首次或最先的印象,即通常所说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卢钦斯于1957年以实验证明了它的存在)(2)近因效应:所谓的“近因”,一般指后成因,也即最后的印象。(经典实验由卢钦斯做出的。)(3)晕轮效应: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了好的印象后,就会认为这个人一切都好;反之,若发现某人某些方面不好,就可能认为他什么都不好。(要注意对别人观察的客观性和全面性,避免偏听偏信和以貌取人)(4)投

8、射效应:人们的认知活动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有一种强烈的倾向,那就是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处,通俗地说也就是“推己及人”(5)仁慈效应:所谓的“仁慈效应”也叫宽大效应,是指人们在对他人的特性进行评定时,好的评价常多于不好的评价。(6)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也被称为类化原则,一般被用来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和固定的看法。途径:1)是直接与某些人或某个群体的接触,然后将一些特点加以固定化;2)是根据间接资料如他人介绍、传媒的描述等形成对某个群体的概括性印象。(大多数刻板印象来自第二条途径。)正确对待刻板:积极方面:社会刻板印象中往往包含了一些真实的成分,它或多或少地反映了认知对象的若干情况。

9、有助于简化人们的认识过程,为人们迅速适应社会环境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消极方面:由于刻板印象一经形成,便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往往使人们的认识僵化和停滞,这势必阻碍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六、什么是归因: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换言之,就是对人们的外在行为表现进行解释和说明的过程。1958年,海德人际关系心理学;60年代:琼斯和戴维斯从行为到倾向性人的知觉中的归因过程;凯利的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七、归因理论:(1)海德的自然心理学观点(海德将个体行为的原因分为2种:一种是个体自身之外的原因,称作外在归因或情境归因;另一种是个体自身的原因,称之为内在

10、归因或特质归因)“内因外因”是归因中的一个基本向度。(2)韦纳的归因理论(韦纳着重研究了人们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提出另一种向度,即把原因区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2个方面。)在我们形成期望或预言某人将来的行为时,稳定不稳定向度非常重要;而在我们对他人行为进行评价时,内因外因向度显得更有意义。(3)凯利的三维理论(凯利是归因理论方面的权威之一,其理论观点被称为三维理论或三度理论。他认为,人们在对行为进行归因的时候,常要对下述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它们是:1)环境实体(亦称环境刺激)2)时间;3)人)环境实体:是指行为者对之反应的事件;时间:是表示行为者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对环境实体的反应;人:是指

11、行为者以外的人对环境实体在不同时间作出的反应。八、归因原则(5个):(1)扩大原则;(2)折扣原则;(3)非共同效果原则;(4)利害关系原则;(5)共变原则九、归因偏差:(一)非动机性偏差(是指由于加工信息资料及认识上的原因而导致的归因误差。):1.观察者常常过高估计行为者内在因素的重要性;2.行为者观察者偏差;3.归因中的时间作用(二)动机性偏差自利偏差(所谓的动机性偏差,是指由于某种特殊动机或需要而在解释行为原因时出现的偏差。)十、什么是非言语沟通:作为一个术语它是指运用除言语之外的其他渠道传递信息的沟通方式。必须指出的是,非言语并不是非声音,非言语沟通中包含了有声的现象如辅助语言和类语言

12、。非言语沟通的主要作用:1.支持、修饰或否定言语行为;2.代替言语行为;3.表达言语行为所难以表达的感情和态度。十一、主要非言语行为的分析:(6个)1)面部表情(最容易辨认的是快乐、痛苦;其次是恐惧、悲哀;最难辨认的是怀疑、怜悯)2)目光(目光的功能(4个):1.调整谈话;2.控制反馈;3.表达情绪;4.确定关系)一般认为,在同样的光线条件下,瞳孔放大往往表示注意、兴趣、兴奋等情绪;而瞳孔缩小则表示厌恶、不耐烦等情绪状态。(瞳孔的变化就成了我们识别他人情绪的重要线索)3)身体姿势和动作(身体姿势和动作也叫身势语,是非言语沟通的主要领域之一。类别:1.手势;2.姿势;3.触摸)手势某种程度上,决

13、定手势方式的是文化因素,手势在沟通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强调,说明,表达感情,指示方向等方面;触摸行为往往能够反映出人际关系的亲疏程度及社会地位的高低状况。4)人际空间(4方面:1.亲密的了解程度;2.文化背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对个人空间的需求不一样;3.社会地位差别;4.性别差异)5)服饰(常从一个人的衣着推测其职业、社会地位、性格等)6)辅助语言和类语言(辅助语言能加强或改变词语本身的含义)十二、情绪与社会认知的相互影响:(一)情绪对认知的影响(4个):1.情绪影响感受性;2.情绪对知觉的影响;3.情绪对记忆的影响;4.情绪对思维的影响(二)认知对情绪的影响(5个):1.认知是决定情绪性质

14、的关键因素;2.图式或认知网络对情绪的影响;3.评价和归因对情绪的影响;4.言语对情绪的影响;5.期望对情绪的影响。第三章 社会态度一、态度的定义:态度是指个体对一定社会刺激所持有的,具有一定结构、相对稳定和内化了的心理反应倾向。二、态度的特点(6个):1.态度的社会性;2.态度的统合性;3.态度的主观经验性;4.态度的媒介性;5.态度的动力性;6.态度的一元性。三、态度形成:一)态度形成的阶段:1961年,凯尔曼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了态度形成或改变的三个阶段模仿或服从、同化与内化。服从是人们为了获得某种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或为了避免惩罚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二)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5个):1

15、.社会环境的影响(具有持久性,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态度形成起着导向作用);2.家庭的影响;3.同伴的影响;4.团体的影响;5.观察学习(也称模仿学习,主要是指个体通过对他人言行的观察而进行的学习,这种学习同样可使个体学得许多新的行为。)四、态度的结构:1.态度的多元两极性结构(态度的多元两极性结构,是指态度乃是由许多个具有两极倾向的对象因素配置组合而成。);2.态度的层次性结构(一般来说,态度是由认知成分、感情(或情感)成分和意向(或动机)成分所构成的。其中,认知成分所包含的主要是对事物的了解和评价;情感成分所包含的主要是对事物的喜爱或厌恶程度;而意向成分所包含的则主要是反应倾向或行为的准备状态)就三者关系而言,认知成分是基础。五、态度的功能:社会心理学家们指出,人们之所以持有某种态度,是因为态度具有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特别是心理上的需要的功能。因而,态度的功能是其形成或改变的深层的心理动力源。1.工具性、适应性和功利性的功能;2.自我防御的功能;3.价值表达的功能;4.认识和评价的功能;态度的不同功能是与个体不同的内在需要相联系的,因此,要有效地形成和改变一个人的态度,就必须了解其支配着这一态度的内在心理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