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混施工组织设计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4775197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130.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砖混施工组织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砖混施工组织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砖混施工组织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砖混施工组织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砖混施工组织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砖混施工组织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砖混施工组织设计(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湾中学学生宿舍1 号楼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人 :职务:校对人:职务:审核人:职务:审批人:职务:江西中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编制时间:2013年6月5日施工组织设计砖混结构宿舍楼目录第一章编制依据及说明1第二章工程概况2第一节 建筑设计特点2第二节 结构设计特点2第三章现场平面布置3第一节 平面布置原则3第二节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3第三节 施工道路3第四节 材料堆放3第四章施工方案4第一节 施工准备4第二节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4第三节 施工现场临时用水4第四节 施工测量4第五节 沉降观测周期的确定5第六节 主要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61.钢筋砼工程 .62.钢筋工程 .73.设备安装工程 .94.装饰

2、工程 .105.脚手架工程 .106.砖砌体工程 .107.模板工程 .118.屋面工程 .139.基础工程 .15第五章施工组织及施工进度计划17第一节 施工段的划分17第二节 主要工序17第三节 劳动力安排17第四节 施工管理机构和项目经理部的组成17第五节 施工进度计划及措施181.进度计划监督管理 .182.施工进度计划 .18第六节 施工协调配合18第六章质量保证措施20第一节 施工质量把关措施20第二节 施工现场监督检查20第七章工期保证措施22第一节 建立严格的施工进度计划检查制度22第二节 保证材料及外加工构件的供应22第三节 土建与安装的配合协调工作22第四节 实行资金专款专

3、用22第八章施工部署23第一节 质量目标23第二节 工期目标23第三节 安全管理目标23第四节 文明工地管理目标24第五节 以科学管理为目标24第六节 抓好施工现场环境建设24第九章施工技术措施25第一节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25第二节 建立严格的技术管理体系25第三节 施工过程技术控制25第四节 冬季施工管理措施26第五节 雨季施工管理措施28第十章机械设备配备情况30第十一章安全施工措施31第一节 安全生产组织机构31第二节 安全保证体系31第三节 安全用电管理措施31第四节 现场保卫治安安全措施32第五节 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措施32第六节 施工现场机械设备安全措施32第七节 施工现场用电安全

4、措施33第八节 建筑施工安全措施33第九节 架子工程安全措施34第十二章文明施工措施35第一节 创建文明工地的目标35第二节 文明工地管理体系的建立35第三节 认真搞好场容场貌35第四节 进场材料堆放规范化36第五节 生产区文明施工管理36第六节 生活区文明工地管理37第七节 其它方面文明工地管理37第十三章竣工交付使用后的回访工作38第十四章附图表39第一章编制依据及说明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主要依据目前国家对建设工程质量、工期、安全生产、文明施工、降低噪声、保护环境等一系列的具体化要求,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国家现行建筑工程施工与验收技术规范、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

5、评定标准 、住宅楼招标文件、施工招标评定标办法 ,住宅施工图以及根据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现行工程等有关配套文件,结合本工程实际,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编制。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是按照施工图精神和内容要求,经公司专题会议研究后,进行了认真而详细的编制,未提之处均按照施工图纸设计、国家现行技术规范、质量评定标准以及有关文件等要求的具体规定进行施工。第二章工程概况第一节建筑设计特点本工程建筑面积为1219.40 平方米,为四层砖混结构,宿舍楼设二个单元,一梯五户,标准层高3.6 米,建筑物高度14.7 米,室内外高差 -0.30 。抗震设防烈度为六度。工程做法:外墙饰面:抹灰面刷外墙漆。内墙饰面

6、:石灰砂浆粉刷,刮瓷粉。楼地面:水泥砂浆地面顶面:抹水泥石灰砂浆,刮瓷粉。屋面:为不上人屋面。第二节结构设计特点地基处理:地基挖至粘土层。基础形式:基础采用水泥砂浆砌毛石条基。砌体材料: 0.00 以下,用 MU10普通机制砖, M10水泥沙浆砌筑,一至四层用MU10普通机制砖, M10混合砂浆砌筑。结构:受力钢筋主筋保护层厚度:基础为35,梁柱为 25,板为 15。板:砼现浇板,砼强度等级:基础砼垫层为C15,其它砼 C20。第三章现场平面布置第一节平面布置原则平面布置力求科学、合理,充分利用有限的场地资源,最大限度的满足施工需要,确保既定的质量、工期、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四大目标的实现。第二

7、节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施工总平面布置图附后第三节施工道路根据现场平面布置图和现场的实际情况,按场地内原来的排水坡向,对场地进行平整,修筑宽 5 米现场临时道路。现场路基铺 100 毫米厚砂夹石,压路机压实,路面浇 100 毫米厚 C15混凝土,纵向坡高 2%。第四节材料堆放为了保证现场材料堆放有序,堆放场地将进行硬化处理,即钢筋、模板、砂石料、砖、周转料场等浇成一块面积较大的砼场地。材料尽可能按计划分期、分批、分层供应,以减少二次搬运。主要材料的堆放,应严格按照施工平面布置图确定的位置堆放整齐。第四章施工方案第一节施工准备施工前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熟悉图纸,组织技术交底。组织工料分析和进行图纸会

8、审,进行设计交底。第二节施工现场临时用电详施工临时用电方案及总平面布置图第三节施工现场临时用水供水:水源从建设单位指定位置接出,现场采用DN50PPR和 DN30PPR供水管,经 ( 水表 ) 供入施工现场管网,管网布置沿现场用水点布置支管,埋入地下 50cm深;各施工段用胶管接用,考虑到季节性供水短缺和周围的环境卫生,备蓄水池供施工用水。第四节施工测量本工程施工测量要求比较高,为了确保工程质量达到标准,为此,本工程特设施工测量专业小组,整个工程由开始的坐标、标高、各层的轴线测量,均由测量专业小组负责。为测量小组配备NIKON520全站仪一台,水准仪一台。仪器使用前,应经检测。附件:检测、计量

9、器具一览表在施工过程中,根据楼面标高,立好皮数杆,按皮数杆控制线砌砖。当砌完一步架高而未搭设脚手架前,开始作50 的找平测量。用水准仪找平,操作程序如下:(1) 安水准仪(2) 确定楼 ( 地 ) 面一个 +50 厘米点,在楼板上应按设计要求加上楼面层设计厚度。(3) 根据已定的 +50 点,用水准确定塔尺的读数。 注意塔尺底部要与 +50 点对平。(4) 塔尺的读数或标记,用水准仪测出每间屋内转角处的 +50 点。(5) 根据塔尺的读数或标记, 在每层确定固定轴线的部位,引测到外墙上作好标记,记上标高,用来复核层高和总高。(6) 用墨线连接所有的 +50 点,于是本层的 +50 厘米水平线就

10、测量完了。轴线控制基础工程放线:根据永久性坐标桩,投测基槽挖土和砼垫层面,控制轴线。标高控制:基础施工阶段在基坑内设置固定标高控制点,以控制基础各施工过程标高。主体施工时,每一层楼面标高要引出,用50m钢卷尺 15m拉力器,从楼固定标高标准点到各楼层暗柱钢筋上,均设水准控制点。第五节沉降观测周期的确定建筑物建成后会引起基础及其四周的地层产生变形,这种变形在一定范围内是正常的,但超过一定的限度,不仅会影响建筑物正常使用,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为了建筑物的安全使用, 对其进行变形观测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我公司按照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T88-97) ,对于建筑物的有效监测,及时、准

11、确地反映出沉降规律。根据荷载的变动,可将观测周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开始施工到满负荷载。此阶段的观测周期视施工进度而定,一般约为 10 天至一个月左右。第二阶段:从满荷载至沉降速度变化趋向稳定。此阶段观测周期,在施工过程中每完成一层主体,作一次沉降观测,不得超过三个月复测一次。第三阶段:自沉降速度稳定到基本停止沉降(0.01mm/d) ,其观测周期:开始为半年或一年一次,以后可23 年一次。为了保证观测精确度,按规定埋设永久性观测点,采取“三固定措施” ,即仪器固定、主要观测人员固定、观测的线路固定。竣工后,并认真分析汇总沉降观测结果做好记录,交工时并入竣工资料交建设单位存档。第六节主要

12、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1. 钢筋砼工程钢筋砼工程包括:模板工程、钢筋工程、砼工程三大工种,施工生产中必须密切配合,统筹安排,合理组织,确保构件的施工质量。1) 施工工序:制作模板安装模板安装钢筋骨架拌制砼浇捣砼养护砼拆模模板修整。2) 机械设备的配备:本工程砼采用现场搅拌机拌制。砼搅拌前,应按配合比调整施工配合比,由专职上料人员控制上料。在浇灌砼前,对模板内的杂物和钢筋上的油污等清理干净,将模板的孔洞和缝隙堵严,并将模板浇水湿润,但不得有积水,当浇筑高度超过3m时,应将砼通过制作好的串筒投入。不得随意投入而造成混凝土离析。施工前的检查工作:模板、支架要牢固,几何尺寸、轴线要准确,设备安装管线要预埋完备;钢筋垫块、马凳筋要安放牢固;搭设的马道必须牢固,不能将架板放在钢筋上。3) 质量要求:凡进入现场的原材料,水泥应检查出厂证明书,并按规定进行安定性和强度试验,贮藏期三个月以上的水泥重新核定其标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