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云南的歌会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4773431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6云南的歌会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16云南的歌会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16云南的歌会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16云南的歌会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16云南的歌会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6云南的歌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云南的歌会(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 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的: 1.感知文章内容,分析本文构造,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理解散文特点:形散神聚。(重点) 体会沈从文的语言和文学风格:清丽纯朴。(难点) .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方式和内容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当今,流行歌曲,流行天下,脍炙人口。可是我们不要忘了在民间还流传着许许多多文化瑰宝。民歌就是其中之一。下面,请同窗们来听一段音乐,听听是哪个地方的民歌?(教师播放两个地方的民歌音乐,请同窗们说说是哪个地方的民歌。)什么是民歌?(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多不知作者姓名。)每个民族、每个地区,她们的民歌都不相似。好,今天,我们就来欣

2、赏云南的歌会。二、简介作者及民歌:.沈从文(9021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专家,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故事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获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故事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云南民歌的简介 云南是国内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舞,她们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她们常常以歌唱的形式汇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以歌唱体现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总之。云南的歌声可以说是她们生命的构成部分,渗入到生活的方方

3、面面。 三、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1朗读课文 2.概述三个场面的各自的内容 第一部分:山野对歌具有对抗的性质,情歌为主,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第二部分:山路漫歌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的环境,即兴的自由歌唱,随心所欲,山歌为主,发乎性情,自然成趣。第三部分:村寨传歌场面描写较多,教歌内容丰富,不受限制,突出云南歌会的特点广泛参与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讨论课文主题。主题: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散文特点探究:课文写了三个不

4、同的场面,其间有什么相似之处?明确: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从而完整体现云南歌会的特点,构造上也清晰明了。5三种场合下,民歌在形式内容上很不相似,请具体说一说。而每种场合下的侧重是什么?明确: 1形式多样的赛情歌,比才智。2即兴自由的漫歌,山歌抒性情。3.内容丰富不受限制的传歌,民歌传承。五、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注意品味三个场景不同的语言特色:聪颖、勤快、开朗的农家妇女,纯朴生动。优美的环境,漫歌山野,清丽无比。传歌盛况,才情传递,老少齐聚,热闹空前。2.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

5、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到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同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方的修饰措施,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多

6、种山鸟呼朋唤侣”,尚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六、课文探究:讨论语言特色:什么样的语言是好的语言?明确: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辞藻和整洁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言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本文的语言质朴、平实、生动,极具个性的本色特色:以工笔描绘为主,不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如写年轻女子的一段:写面容、写牙齿、写服饰,笔笔细致,如在目前。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以环境烘托人物。如“山路漫歌”部分则着力描写唱歌人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

7、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2讨论写作特色:本文取材于平常生活,成就于作者对平常生活细节的关注。语言自然传神,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构造框架明晰,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各不相似。七、课外拓展:课外收集某些民谣民歌,整顿分析。(书P133四题)八、小结: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似。本文虽然

8、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一方面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九、作业设计:练习册所有。十、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山野对歌 情歌比赛 纯朴生动 韵味情致 歌 会: 山路漫歌 即兴抒情 清丽无比 语言特色:工笔描绘(构造明晰) 村寨传歌 传承民歌 盛况空前 环境烘托 十一、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沈从文(102-1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她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重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毕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

9、多种短集故事集和边城,长河等部中长篇故事,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重要体现者和反思者,她觉得“美在生命”虽身处在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她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本,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抱负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她规定故事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风格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布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

10、思考,如她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故事重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体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她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抱负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她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抱负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抱负生命之歌。 中篇故事边城是她的代

11、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抱负,是她体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子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2.云南歌会:云南是一种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心目中,民间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入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她们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互相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 以歌唱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愿,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特别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识广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的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

12、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据说,解放前的傈僳族人民打官司也是唱歌,原告、被告以歌唱申诉各自的理由,解决人也以歌唱进行裁决.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也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而一种高明的民歌手也就在本民族中得到人们的特别尊敬。云南各民族民歌所体现的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民族历史上重大事件,生活中的婚丧礼俗,几乎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在民歌中均有生动的反映。云南民歌不仅是云南音乐的核心和基本,并且对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她不仅是民族歌舞音乐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民族乐曲发展的胚胎,她不仅孕育了少数民族戏曲、曲艺音乐的形成,同步也为戏曲说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13、.在各类民族曲乐和华灯、白剧、壮剧、傣剧、扬琴、大本曲等戏曲、说唱音乐中,大量的曲调至今还保存民族的原形或近似民歌的变体.特别不能忽视的是,各民族民歌歌词自身就是极其丰富多彩的诗歌歌词可以变换,一般是乐手见景生情随感而发,即兴编成歌词在大理劍川,最富魅力的人文景觀便是以這裏為中心舉行的一年一度的石寶山歌會。石宝山歌会是白族地区隆重的民族老式节日,会期从农历七月二十六日至八月初一。剑川,洱源,大理,丽江,兰坪等地的白族群众从四周八方汇集到此,唱曲对歌,观光游览。弦歌之声,夜以继日地飘荡在山间林莽,不管男女老少,只要上得山来便会尽情抒展歌喉。老年人觉得,在歌会上唱白曲,可以得到吉祥,亦或是平日在家

14、已向神灵许下愿心,为保清吉平安,会期便一定要上石宝山唱上百十个调子,于是在歌会唱调子便成了还愿之举;中年人借歌会抒发情怀,体现自己的歌才;青年男女则多数以歌为媒介,寻找知音伴侣。曲调均为流行于大理州西北部地区的剑川白族调,以龙头三弦或吹树叶伴奏,唱词均为白族诗歌三七一五的老式格式,格律严谨,不能跑调跑韵。因此,对歌既展示歌喉,也比试自己的智慧和才干。优秀的歌手在熟悉掌握老式民歌的基本上,面对当时的情景,加上即兴创作, 往往妙语连珠,动人心扉。一旦棋逢对手,便对答如流,连日连夜唱下去而难分胜负。 石宝山歌会是情歌的海洋。许多质朴诚挚的石宝山老式情歌,是白族人民口头创作的艺术结晶,通过几代人的传唱

15、,不少佳作至今仍流传在人们的口头上。歌会期间,来自剑川、洱源、丽江、大理、兰坪等地的白族群众,都穿上民族盛装,纷至沓来。方圆十里的山间小道上,人流如潮,宛如一条条五彩斑澜的长龙。来赶歌会的白族姑娘们,打扮得非常美丽。她们一路上亮开金嗓子,唱起悠扬舒展的白族调。白族小伙子们胸前挂一架别致的龙头三弦,弹响明快爽郎的三弦曲。歌声弦音此起彼落,令人陶醉。3.文化内涵要点提示:沈从文常常讲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在故事里,人物是重要的,主导的,其他的都是次要的,派生的。作者的心和人物贴近,富同情,共哀乐。什么时候作者的笔贴不住人物,就会虚假。写景,是制造人物生活的环境。写景处即是写人,景和人不能游离。她的故事发明了一种独特的湘西艺术世界,在这个恬淡静谧的氛围中揭示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对它的对照物都市生命形式的批判,是一种自然、纯朴、自由的抒情文学。她把乡土文学发展到了更高的境界,故事达到了乡情风俗、人事命运、人物形象完美和谐、浑然一体的境地,语言具有个性,生机勃勃。而她至善至美的文学抱负,探求人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