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学案例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4770986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八年级物理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八年级物理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八年级物理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八年级物理教学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教学案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密度教学案例 罗岗中学 张华勇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由于概念本身较抽象,学生感性认识不足,密度概念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密度知识及应用常成为初二学生学习物理的分化点。关于密度教学的讨论和研究一直受到重视。但是,在“接受式教学”模式下,却较难有效地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式教学是中学科学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近来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新的义务教育科学类课程标准。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明确提出对探究教学的目标要求。本文尝试密度概念的探究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的确定1.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密度概念;尝试用密度概念解决简单问题

2、,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掌握测量物体质量、体积的初步技能。1.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密度知识与技能”的探究学习过程,锻炼和发展科学探究力。具体说就是掌握一些简单方法:其一,探究的程序化方法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其二,具体方法归纳法、比值法、演绎法。1.3意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使学生通过探究,感受到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提高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形成爱科学的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1.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密度概念;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获取信息并分析整理的能力;使用天平,量简的技能。2教学流程与

3、类型设计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课堂教学采用以实验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相互讨论与合作为组织形式,以教师的适时引导为保障手段进行。整个教学过程努力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2.1教学内容信息加工流程分析设计2.2教学类型选择设计探究教学类型设计按教学阶段和教学水平(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两个维度设计(表1)。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教师学生2.3实施方式设计将学生分为两大组。一组学生按流程图中、顺序探究(称组),另一组学生按流程、顺序探究(称组)。各大组分为两个小组。小组独立探究,小组内交流与全作完成任务。适时组织小组间交

4、流讨论,适时组织两大组间的交流讨论,进行自我评价与组间评价。3教学的主要过程3.1通过情境创设,提出问题(教师)根据特性鉴别物质。水和酒精由气味鉴别;铜块和铝块由颜色鉴别;自来水和矿泉水,涂了白漆的铜块和铝块怎样鉴别?3.2借助已有认知,作出假设(学生)用质量来鉴别铜块比铝块重。(教师)铜块一定比铝块重吗?体积大的铝块和体积小的铜块的测量,否定了上述说法。(学生)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应该规定体积。物体的质量大小不仅和构成它的物质有关,而且还和物体的体积有关。(学生)假设:(1)同体积的不同种物质的物体质量一般不相等。(2)同种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有关体积大的质量大;体积小的质量小。3.3开展交流

5、讨论,设计实验(教师)我们分两步来进行研究;定体积、定物质(或、)。分别探究、假设(或、假设),然后综合得出完整结论。(学生分组,交待各组具体的探究路线。)(教师)为了研究上述猜想,你需要测量哪些量?需要什么材料?如何利用它们测量需要的量?和组里的同学讨论。在笔记本上简单写下方法,并介绍给另一小组的同学。(学生)材料:托盘天平一台、量筒两只,体积相同(如8cmsup3/sup)的铜块和铁块各一块,蜡块(如6cmsup3/sup)三块,不规则形状蜡块一块,水,细铁丝一根,刻度尺一把。在各组交换意见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设计一个标准步骤及记录表格。3.4依据实验设计,进行实验井纪录数据学生进行

6、实验操作:用天平测质量,用刻度尺测铜、铝的体积,用量筒、水及细铁丝测出蜡块的体积,用量筒测水的体积。把测量数据记录在设计好的表中,用这些数据分别算出铜、铝、蜡和水的质量与体积之比,填入表中。学生还可以把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扼要地记在笔记本上。表2线测量纪录线测量纪录铜块铁块蜡块水一块蜡块两块蜡块三块蜡块任意形状蜡块质量g体积cmsup3/sup质量体积(g/cmsup3/sup)3.5分析试验结果,形成结论教师将记录各组的实验数据。各组得出的结果是否一样?是否考虑实验的精确性?交流各组结果,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前述研究,然后作出结论。线结论:不同物质的物体,体积相同时,质量一般不相等,质量与体积之比

7、一般不相等。线结论:同种物质的物体,体积大的质量大;体积小的质量小。质量与体积之比是一个不变量。综合、线结论:某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一定的,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我们用密度表示这种特性。进而得出密度的定义和密度的公式。3.6进行组间交流,实施评估组、组将自己所做实验的过程、结果相互交流,教师及时通过各组自评、他评的方式找出各环节成功之处或不足之处,进行改进修正。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澄清思维上的不清晰认识,明确具体操作中容易出错的地方等。3.7运用密度概念,解决问题给学生两个开放型题目,让学生运用上述探究所得寻求答案。(1)用密度知识鉴别体育课用的铅球是否是纯铅制的。(2)有一捆很长(约几 km)缠乱的均匀细铁丝,给你一台磅秤、一架天平和一把直尺,请设计出确定这捆细铁线长度的最快方法,要快而准确。总之,学习科学是一种能动的过程,是学生要亲自动手做而不是别人做给他们看的事情。本节课的教学仍属概念教学,但是教师不再把教学重点放在传授知识上,而是努力创造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学生直接参与了密度概念的提炼过程,有效地建构知识,体验过程,学习方法,由此,密度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难点便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