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研计划范本(八篇).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4766971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德与社会教研计划范本(八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品德与社会教研计划范本(八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品德与社会教研计划范本(八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品德与社会教研计划范本(八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品德与社会教研计划范本(八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品德与社会教研计划范本(八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与社会教研计划范本(八篇).doc(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品德与社会教研计划范本年级品德与手工教研组计划_-_学年度第一学期毕奎武一、指导思想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一切为了教师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新课标、新教材所体现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理念、课程特征为基准,注重体现新教材的思想性、学科性、综合性和活动性原则;以“生活德育论”为理论基础,让孩子通过有意义的生活来学习道德,促进儿童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创设具有活动性、生活性、开放性等特点的综合型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师教学水平。二、工作目标1加强本组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形成良好的工作和教研氛围。2深入学习课改新理念,认真积极稳妥地进行新课程改革

2、,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新课程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探索与实施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3强化教研组建设,不断健全教研组工作常规,努力做好教研活动促使教研组工作上一个新台阶。三、工作措施:1从学校实际出发,以教师发展为本,以青年教师培训为重点,不断创新教研,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活动,提高实效。2学期初,教研组_教师通读全册教材,了解教材特点,了解学生情况;在教学中留意观察和思考,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记录;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学习、梳理,教研组共同商讨确定两三个重点问题,作为本学期所重点研讨的问题。3全方位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抓实教学基本功。以说课、评课基本功培训为突破口,提高

3、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4加强内外融合,努力使品德课堂生活化,科学化,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在课堂中学习,在实践中提升生活能力和道德水平,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实践活动,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5积极探索、改革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检测和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反馈、改进功能。品德与社会教研计划范本(二)(_学年第一学期)一、指导思想本学期工作以市、镇教研工作精神为指导,以镇教研计划为参考进行本教研组计划。二、主要工作及措施1、加强学科培训,提高课程意识。组织教师继续认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使每位教师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基本理念、性质、特点、目标、内容、原则、教学评价等,切实抓好这门

4、课程的建设。2、充分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广泛开展研讨,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问题和需要出发,加强专题研究,创新研讨形式,提高研讨质量。3、以“和谐高效课堂”为旗帜,大力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一是要加强小课题研究,切实制定可操作、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效标准;二是按照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有利于减轻老师的工作负担的原则,大胆进行教学常规改革,切实实现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有效地突破课程改革的难点。三、月活动安排(与全镇品德教研同步进行):_月份:1、制定本镇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研工作计划。2、各学校各年级制定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计划。3、进行全镇第一次教研活动。

5、_月份:1、常规听课、进一步落实品德与社会教学和谐高效课堂的研究。2、根据镇里的安排开展本学科活动。_月份:课堂教学观摩活动。_月份:拟定期末试卷。元月份:学期工作总结与反思。品德与社会教研计划范本(三)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活动化教学初探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校刘莉一、“活动化教学”的内涵“活动化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也是一种新的教学形态,至今还处于实践和探索中,所以对于什么是“活动化教学”,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多数学者认为,“活动化教学”是指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操作为特征,以活动促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二、为什么要实施“活

6、动化教学”(一)为了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长期以来,我国小学德育课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存在说教化、灌输化、成人化、简单化的倾向,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方法成人化,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固有模式,学生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必须打破这种长期形成的固有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新课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为。(二)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方式革变的要求早在_年颁发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用)中就已提出:对小

7、学生多采用活动式教学。_年_月新颁发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多种教学活动来实际,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强调:教学活动要侧重于有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由此可见,“活动化教学”是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方式变革的必然趋势。(三)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儿童天性好玩,生性好动,可以说喜欢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活动不仅是儿童认识的源泉,也是儿童发展的基础。只有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儿童的主体参与生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有效地改变儿童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因此,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8、应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三、实施“活动化教学”的策略(一)活动目标要有针对性在日常的小学德育课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安排了大量的活动。整个课堂看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气氛活动,但仔细想想,有不少活动流于形式,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为活动而活动。因此,教师在采用活动化教学方式时,要力求把握教育要求与学生精神需要的最佳结合点,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深入了解儿童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合于本班儿童的活动方案,使“活动”为实现“目标”服务,从而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二)活动内容

9、要体现生活性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结合起来,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儿童接受,改变过去那种品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方式。如我的家乡物产多一课,教材上主要写的是湖南省的物产,离我们重庆儿童的生活实际较远。教师就应紧密结合重庆儿童自己家乡的物产特点来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环境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10、,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家乡的物产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课前可组织或布置学生参观家乡的一些有名的物产,并通过多种方式收集有关的物品、文字、图片、影视资料等;上课时,让学生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收集到的信息在小组和全班进行交流,从而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激发家乡的情感。(三)活动形式要灵活多样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常用的有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角色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听音乐、看录像、看投影、讨论交流等。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地选用活动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如,课前准备活动,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进行

11、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收集资料等;课堂学习活动,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内相机切人活动环节,如游戏娱乐活动、表演欣赏活动、模拟操作活动、动手制作活动、讨论交流活动、成果展示活动等;课后延伸活动,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学校、家庭、社区开展实践活动,进行社会调查、参观游览、社区服务等,以达到“以活动促巩固,以活动促发展,以活动促践履”的目的。如,学完我为学校做点什么一课后,可开展“我让学校更美丽”的延伸活动,鼓励学生去感受校园的美丽,去发现校园的不足,并用不同的方式去学校做点儿有益的事,如,主动拾垃圾、清扫校园、给花草浇水等美化校园的活动。(四)活动过程要注重情境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

12、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直接体验,并对那些通过分享获得的间接经验进行领悟内化。一是设置问题情境。通过小而具体、新而有趣的矛盾性问题或发散性问题,营造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融入问题情境之中,积极地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主动寻求解决方法,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合。二是创设模拟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录像、录音、电影、多媒体手段,再现某些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真切的活动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也可将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用小品、角色游戏等形式再现于课堂,让学生扮演

13、不同角色,亲身体验他人的处境和内心感受,增强对自己行为方式的道德价值的判断力。三是提供现实情境。教师可以直接从生活中截取情境,就学生中所发生的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生活内容进行情境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究并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五)教师要做到“一条主线,四个解放”“一条主线”是指以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验的活动为主线。“四个解放”指:一是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多想一想。教师不仅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设置问题的内容,还要注意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鼓励个性化的创新思维。二是解放学生的嘴,让学生多说一说。教师要创设自由、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

14、和沟通,给每位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三是解放学生的手,让学生多做一做。“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陶行知语)。教师要坚持“做中学”的思想,让学生在“做”中感受、体验、领悟,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四是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学生接触大自然和社会。教师要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和社会实践中去学习,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逐步提高道德认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即使是课堂教学,也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插秧式座位,可采用“扇面式”、“圆弧式”、“马蹄式”、“自由结组式”等多种形式,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沟通信息、传达感情提供适宜的条件和空间

15、。品德与社会教研计划范本(四)年级品德与手工教研组计划_学年度第一学期毕奎武一、指导思想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一切为了教师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新课标、新教材所体现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理念、课程特征为基准,注重体现新教材的思想性、学科性、综合性和活动性原则;以“生活德育论”为理论基础,让孩子通过有意义的生活来学习道德,促进儿童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创设具有活动性、生活性、开放性等特点的综合型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师教学水平。二、工作目标1加强本组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形成良好的工作和教研氛围。2深入学习课改新理念,认真积极稳妥地进行新课程改革,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新课程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探索与实施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3强化教研组建设,不断健全教研组工作常规,努力做好教研活动促使教研组工作上一个新台阶。三、工作措施:1从学校实际出发,以教师发展为本,以青年教师培训为重点,不断创新教研,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活动,提高实效。2学期初,教研组组织教师通读全册教材,了解教材特点,了解学生情况;在教学中留意观察和思考,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记录;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学习、梳理,教研组共同商讨确定两三个重点问题,作为本学期所重点研讨的问题。3全方位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抓实教学基本功。以说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