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课空城计导学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4766703 上传时间:2022-11-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3课空城计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3课空城计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3课空城计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13课空城计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13课空城计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课空城计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课空城计导学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第13课 空城计目 标1、知识目标:了解三国演义;理清故事情节;理解诸葛亮“三笑”的心理上内涵及施计成功的原因。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对比、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手法和生动的细节描写;提高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激情投入,全力以赴,总结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激发对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主人公遇事处乱不惊、随机应变睿智风范。 重 点理解诸葛亮“三笑”的心理上内涵及施计成功的原因。难 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诸葛亮形象特点。【学习过程】一、 预习全文走近三国演义和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一部 。它以 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

2、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外交的斗争故事。作者 ,号湖海散人, 著名小说家,是中国 的鼻祖。三国演义与、并称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二、了解背景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蜀将马谡痛失街亭,魏军在司马懿率领下长驱直入,诸葛亮被迫退军。魏军将至,诸葛亮身处空城,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空城计,终于使司马懿引兵而去。三、文言文“五步法”学习(一)读1.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司马懿( ) 鹤氅( ) 纶巾( ) 远遁( ) 隐匿( )言讫( ) 无不骇然( ) 旌旗( )擅动( )笑容可掬( )麈尾( ) 抚掌( ) 远遁( ) 言讫( )2.默读、范读、齐读、单读、朗读等等,选择适合自

3、己的方式读课文。3.挑战对手读课文。(二)译1.运用“释”、“留”、“替”、“补”、“移”、“删”等方法,把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2.解释重点词语蜂拥: 失色: 鹤氅: 莫非: 抚掌: 骇然: 走: 遁: 纶巾: 言讫: 止: 擅动: 妄行出入: 掬: 旁若无人: 盖: 3.翻译句子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译文:吾非行险,盖不得已而用之。译文: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译文:(三)析1.熟读课文,理清结构。按故事情节划分段落层次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例如:(1)精读第一段,画出关键语句。司马懿、十五万大军、望西城而来、孔明、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2)把语

4、句组合后进行提炼压缩。 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 司马懿兵临西城兵临西城开端:(1)兵临西城发展:高潮:结局:2. 整体感知,分析课文。情势危急:魏兵来速快、气势盛;双方力量极其悬殊;一班文官尽皆失色。侧面描写。( )藏旗隐兵,大开城门,兵扮百姓,洒扫街道。突显“空”,让司马起疑。诸葛亮处乱不惊,镇定自若,巧施妙计。( )司马懿深知诸葛亮不肯冒险,不从子午谷径取长安就是例证。他多疑狡诈,自恃老谋深算,他的刚愎自用又使得他听不进劝告,最终中计。明写司马实写诸葛,诸葛亮的更胜一筹,真正做到知己知彼,懂变通。以强衬强。( )孔明利用司马懿的“知彼”,在打不过、守不住、

5、跑不掉的危急形势下,急中生智设下空城计,出其不意吓退司马。不仅是军事较量,更是一次智慧、才能、胆识的较量。( )诸葛亮的三笑:一笑:二笑:三笑:3.自学讨论,交流提升。(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答: (2)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人物?答: (3).文中哪位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请从文中勾画出有关此人的衣着、动作和神态描写的语句。答:(4)请用简要的语言谈谈初读这篇课文的感想。(5)精读课文的第3、第4、第5、第6自然段。文中写了诸葛亮的三次笑,第一次是的笑,第二次是的笑,第三次是的笑。第3段中的“如此”指代。第3段中司马懿为何笑而不信?答:文中哪一个词语能体现诸葛亮临危不惧,

6、偷窃镇定的风度?。答:用一个短语分别概括第3、4段的内容,第5、6段的内容。说说司马懿心理变化的过程:由笑到疑再到撤兵。用原文回答:A司马懿退兵的理由是。B诸葛亮之所以敢使空城计,是因为C诸葛亮为什么不弃城逃走?D空城计是被逼出来的句子。试想一下,如果司马懿换作司马昭,空城计还会管用吗?答:“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是什么意思?(6)分析人物形象;诸葛亮: 司马懿:(四)品1.品味本文写作特色(精彩刻画人物)。 手法。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吴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城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惧。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军尽皆退去,众官“无不骇然

7、”,而“孔明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懿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司马懿狡诈多端,诸葛亮更是技高一筹:司马懿善“识人”,而诸葛亮不仅善“识人”,更能“识人”:司马懿也谨慎,但却比诸葛亮少了几分灵活变通的智慧。2.品味精彩内容,并作赏析。仔细品味诸葛亮的“三笑”,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笑”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3.学生对译(小组间挑战)(五)悟1.感悟文章主旨。2. 我们的生活中遇到紧急的情况时,今天所学课文中诸葛亮的智慧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三、阅读名著,开阔视野。阅读三国演义完成下面各题。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8、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 的开篇词。 2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叙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火烧_、七擒_、六出_、空城计智退_、挥泪斩_等。3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分别是使双股剑的_,使丈八蛇矛枪的_和使青龙偃月刀的_ 。4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_,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千里走_、华容道义释_、过五关斩_、水淹_、败走_。 5写出两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_;_ , _。 6.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请再

9、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成语: 成语: 故事 故事: 7“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 。 四、教学反思:四大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塑造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等。为了表现人物特征,有时还进行侧面衬托和反面衬托。以及细节描写。 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没有故事情节,就没有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人

10、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有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小说不仅可以勾勒人物的轮廓,还可以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的发展变化。如何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通常我们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本文虽是长篇节选,但是情节依然清晰完整。下面请大家根据情节,把课文分作四个层次。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和同学一起讨论,获得知识。掌握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阅读名著和方法:1.读懂书题。2.了解作者

11、平及相关背景知识。3.读熟内容梗概。4.品味精彩片段。5.把握人物形象。6.掌握作品的艺术构思及主要特点。7.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8.阅读对作品的相关评析。9.记好读书笔记。10注意总结名著考查题型及考查内容。七年级语文导学案(教师用): 第13课 空城计目 标1、知识目标:了解三国演义;理清故事情节;理解诸葛亮“三笑”的心理上内涵及施计成功的原因。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对比、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手法和生动的细节描写;提高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激情投入,全力以赴,总结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激发对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主人公遇事处乱不惊、随机应变睿智风范。 重 点理解诸葛亮“三

12、笑”的心理上内涵及施计成功的原因。难 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诸葛亮形象特点。【学习过程】二、 走近三国演义和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外交的斗争故事。作者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三国演义与西游记(吴承恩)、水浒传(施耐庵、罗贯中)、红楼梦(曹雪芹)并称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二、了解背景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蜀将马谡(s)痛失街亭,魏军在司马懿率领下长驱直入,诸葛亮被迫退军。魏军将至,诸葛亮身处空城,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空城计,终于使司马懿引兵而去。三、文言文“五步法”学习(一)读1.给下列字词注音司马懿() 鹤氅() 纶巾() 远遁() 隐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