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半期测试综合卷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4751728 上传时间:2023-12-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半期测试综合卷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八年级半期测试综合卷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八年级半期测试综合卷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八年级半期测试综合卷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八年级半期测试综合卷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半期测试综合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半期测试综合卷(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21分) 6下列有关文字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消息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包括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五部分结构。 B芦花荡的作者是我国当代作家赵树理写的小说,他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 C蜡烛的作者是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 D雨果,法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等。 7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成就了轰轰烈烈的事业,而在于具体做好了什么。所以,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森林中挺拔的一棵;见到群芳争艳的花园,你只盼无愧

2、地做花园中普通的一朵; , 。虽是一棵树,却能抗击风雨;虽是一朵花,却能装扮春天 , 。这样的人生也就无悔了。 二、阅读(其中(一)15分,(二)13分,(三)21分) (一)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

3、、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通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11)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12)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13)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

4、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1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15)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8用波浪线画出这则消息的导语。(2分) 9“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是什么意思?这里有什么表达作 用?(3分) 答: 10“西起九江(不含)”句中,括号的“不含”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 11本段共15句,可分为三个层次,其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一一15 B一一15C一一 D一一-15 12.“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

5、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2分) 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13本段中两句是议论句,对这两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说明战犯汤恩伯指挥失当,懦弱无能。 B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本质。 C赞扬我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英勇气概。 D分析了西路军当面之敌的溃退是因为力量甚为微弱。 三、作文(30分) 26家是什么?是难舍的亲情,是温馨的集体,是亲爱的祖国。在这里,父母用慈爱的伞为儿女撑起一方晴空,儿女用孝顺的心给父母奉上一缕慰藉; 在这里,洋溢着浓浓的师生之情、伙伴之谊 请你以“有家真好”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第一单元综合测试

6、题 B 4c 5A 6B 7略8第l段第一句。 9“均”是 。全”的意思,突出我军渡江的气势。 lO不能。删去后,是否包含九江就不情楚了。 11A 12主观原因:另一方面都很泄气;客观方面: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13D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人教版)(总分100分,考试时间45分钟)3.下列加点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4分)及郡下:到 修狭:长而窄俨然:整齐的样子 绝类弥勒:极B、鲜美:鲜嫩 甚蕃:多曾不盈寸:满 亲其亲:以为亲C、贻:赠 问津:路口缤纷:繁多的样子 鲜有闻:少D、香远益清:更加 孤、独:老而无子的人高可二黍许:大约 才通人:仅仅4.下列句子中无通假

7、字的一项是( ) (4分)A、便要还家 B、亭亭净植C、八分有几 D、诎右臂支船5、下列文言文,诗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是( )(4分)A.太 守 / 即 遣 人 / 随其 往B.山 / 不 在 高,有 仙 / 则 名C.感 时 花 / 溅 泪,恨 别鸟 / 惊 心D.吏 呼 / 一 何 怒,妇 啼 / 一 何 苦6、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A、桃花源记-陶渊明-西晋B、核舟记-魏学洢-明代C、陋室铭-周敦颐-北宋D、大道之行也-孔子-春秋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A、古代文人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这叫做“托物言志”。B、杜

8、甫是唐代诗人,他的诗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人们把他称为“诗圣”。C、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D、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刻而成舟,表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充分说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雕刻技艺。三、阅读题(44分)(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23分)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8分)A、甚异之( ) B、阡陌交通( )C、皆叹惋

10、( ) D、咸来问讯( )E、寻向所志( ) F、无论魏晋( )G、便扶向路( ) H、乃不知有汉( )13、写出下列各词的古今异义(4分)A、妻子 古: 今:B、仿佛 古: 今:1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可能对村人说了什么?(4分)15、你对文中“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如何理解?(3分)16、句子翻译 (4分)A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B、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21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_,_。无丝竹之乱耳,_。南阳

11、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7、请将文段中所缺的句子填写完整。(3分)18、解释下列词语。(4分)名_ 斯_ 白丁_ 案牍_19、用“/ ”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节奏。(2分)无 丝 竹 之 乱 耳 水 不 在 深20、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陋室”所以不陋的原因是_。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_。21、本文表达了作者_节操和_的情趣。(4分)22、请写出你的居室(无论是你自己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亲戚或同学合住的一室)最值得你骄傲的地方,并简要的点明理由。(5分)参考答案:C 2.C 3.C 4.B 5.C 6.B 7.C10.生命就是苏东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12、的超脱与豁达。生命就是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答案不唯一)11、1、骆驼祥子、三、三、虎妞12.A对感到诧异 B交错相通 C感叹惋惜 D全、都E从前的、旧的 F不要说,(更)不必说G沿、顺着 H竟然13.A、妻子、儿女 男子的配偶B、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的样子 似乎、好象、类似14.一是朝代更替及重大历史事件,二是当时动乱、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痛苦的生活。15.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它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或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表现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和对理想生活的热切向往。17.调素琴,阅金经 无案牍之劳形18.著名、出名 这 没有学问的人 官府的公文19.无 / 丝 竹 之 乱 耳 水 / 不 在 深20.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1.高洁傲岸 安贫乐道22.言之成理即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人教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