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大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专题跟踪训练3(含解析)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4744601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大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专题跟踪训练3(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大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专题跟踪训练3(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大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专题跟踪训练3(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大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专题跟踪训练3(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大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专题跟踪训练3(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大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专题跟踪训练3(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大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专题跟踪训练3(含解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波罗观日记(清)王拯往读屈氏翁山粤东新语,中言波罗观日最奇,有云泰山、之罘观日皆以高,而波罗独以下。扶胥之口,蕞然一小山,适当南海之冲。虎门诸山皆在其南,而东面皆大海。极望渺漫,若与天际。日出海中,能望见之,凌空若倒景。然余至广州,即从人问,罕识之者。或曰:“百余年间,海滨积淤为田,居民围之。田日众,则淤日高,今波罗弥望多海田。屈氏之云,盖当时则然,而今不复能尔矣。”余虽疑之,而其言颇理道。道光丁未三月将游惠州舟行经山下泊时夜既半明星灿然笼火登山东望有一线白客从而游者曰:“此非日出者耶?”众星皆沈,而天正墨。俄一线下,金紫出数道,甚奇。忽有白气若烟若

2、云,状若车盖,冒一线而上者,渐上渐高,极天半。而其下金紫散乱,色转微。回视海旁,诸山已朦胧可辨,而波罗一山草木乃悉见。盖日出海矣!独是日天微阴,日出后乃不见。归舟,亭午始晴见归。方余之来,盖终疑或言而姑验之也,而所见若此。然则屈氏之言未诬,而或言固臆为耶?天下事未尝身亲见之,而顾可执一说而据以为信也哉?山在南海神庙前,庙西百武有亭曰“浴日”者可游。庙春秋有典祀,闻春祀时游人独众。彼夫达官贵人奉令来行故事唯谨,固不暇能深夜登山以得此奇;而游人盛时又仕女杂沓,乌知求有所谓浴日之胜,此其所以识者罕欤!惜余之来,犹未得值清明之朝以尽睹,夫鸿蒙翕辟之奇,必更有异焉者。虽自信其所见执以破惑之说,犹恐不足服

3、之,而又乌责夫人之未来之或执一说而据以为信者哉?地曰波罗坑者,或言昔西洋夷官达奚司空始植波罗之树于此,故名。达奚死,庙前今亦有祀云。(有删改)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适当南海之冲 冲:要道B亭午始晴见归 亭午:正午C彼夫达官贵人奉令来行故事唯谨 故事:以往的事情D犹未得值清明之朝以尽睹 值:遇到解析解答此题,考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如A项的“冲”,文中是“要道”的意思,C项的“故事”,文中是“先例,旧日的典章制度”的意思。根据具体语境解释词义,如D项的“值”,根据其后“清明之朝”这一表时间的短语,可判断其应是“遇到”的意思。实词的一

4、些少见的意思,平时要多加记忆。如B项的“亭午”中的“亭”,是“正值”的意思,故“亭午”应解释为“正午”。答案C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道光丁未/三月将游惠州/舟行经山下/泊时夜既半/明星灿然/笼火登山东望/有一线白/B道光丁未三月/将游惠州/舟行经山下/泊时夜既半/明星灿然/笼火登山东望/有一线白/C道光丁未三月/将游惠州/舟行经山下/泊时夜既半/明星灿/然笼火登山东望/有一线白/D道光丁未三月/将游惠州/舟行经山下/泊时夜既半/明星灿然笼火/登山东望/有一线白/解析“道光丁未三月”是“将游惠州”的时间状语,“丁未”与“三月”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A项;“然”在这里是形

5、容词词尾,不是转折连词,其前不能断开,故排除C项;“笼火”是“登山东望”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D项。答案B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翁山曾记载了在波罗山观看日出的情景,但是当地人却说屈氏当年看到的情景,现在应该已经不存在了。B文章具体描述了日出之前的光芒、太阳初升的形态及阳光照射山川、草木、大海的瑰丽景象。C波罗山日出是客观存在的,只是人们或无心观赏,或无暇览奇;“浴日亭”说明亭子曾是观日之处。D文章先说别人的观点,再写作者的亲见之景,并对草率否定未曾亲见之事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解析读懂原文,是准确解答理解分析题的前提,考生在解题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注意议论部

6、分,看选项中前人的观点、作者对前人观点的看法等与原文是否相符;二是注意叙述、描写部分,看选项中叙述事件的阶段、涉及的细节、描写对象的特征等与原文是否相符。B项,“阳光照射山川、草木、大海的瑰丽景象”错误,作者具体描写的是日出的过程,而不是日出后的景象。答案B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回视海旁,诸山已朦胧可辨,而波罗一山草木乃悉见。译文:_(2)天下事未尝身亲见之,而顾可执一说而据以为信也哉?译文:_解析第(1)题,“回视”,回头看;“诸”,众;“辨”,分辨;“乃”,就;“悉”,都。第(2)题,“未尝”,不曾;“身亲”,亲自;“顾”,难道;“据”,依据;“信”,真实。同时这个句子

7、是反问句,翻译时要体现出来。答案(1)回头看海边,众山已经模模糊糊地可以分辨出来,而整个波罗山上的草木就都清晰可见。(2)天下的事情不曾亲自见到,难道可以以一种说法作为依据而认为它是真实的吗?参考译文从前读屈翁山的粤东新语的时候,书中说在波罗山观看日出最为壮美。有人说泰山、之罘山观看日出都在高处,而唯独在波罗山观看日出却在平地。波罗山在扶胥口,是很小的一个山丘,正是南海的要道。虎门众山都在它的南面,而东面都是大海。极目远望,水面宽广浩渺,好像与天际相接。太阳从海上升起,能够清楚地看到,凌空悬挂好像水中的影子。但是,我到广州后,随时请教别人,极少有人知道。有人说:“百余年间,海滨堆积泥沙成为田地

8、,都是居民围垦的。田地一天比一天多,那么泥沙堆积得一天比一天高,如今在波罗山上远望,能看到的多为海田。屈氏所说的,大概是当时的情况,而现在再也看不到(日出)了。”我虽然怀疑这种说法,但觉得他们说的话很有道理。道光丁未年三月,我打算到惠州游玩,船经过波罗山下,停靠时已是半夜,星光灿烂。点上灯笼登上山向东望去,有一线白光。一起游览的客人说:“这难道不是日出吗?”这时,星星都已西沉,而天空一片漆黑。过了一会儿,在一线白光的下面,射出几道金紫色的光芒,非常瑰丽。忽然,有白色雾气如烟似云,形状如同车盖,从一线白光中冒出来,越来越高,达到了半边天。而下面那道金紫色光芒渐渐散乱,颜色也渐渐淡去。回头看海边,

9、众山已经模模糊糊地可以分辨出来,而整个波罗山上的草木就都清晰可见。这是太阳从海上升起来了!只是那天天气微阴,太阳升起来后就不见了。到了正午,船回来时,天开始放晴,才见到了太阳。我刚到这里,始终怀疑有人对我所说的话并想要检验它,而所看到的却是这样。然而,屈氏的话没有虚假,这是讲那些话的人的推测吗?天下的事情不曾亲自见到,难道可以以一种说法作为依据而认为它是真实的吗?波罗山在南海神庙前,庙西不远有一座“浴日亭”可以游览。这座神庙在春秋二季时有祭祀活动,据说春祭时游人特别多。那些达官贵人奉命来,只是小心谨慎地按旧日的典章制度行事,所以没有时间能在深夜登山看到日出这样的奇观;而游人多的时候那些官宦人家

10、的女子又是纷乱的,哪里知道太阳刚从水面升起的景象的优美,这就是见过波罗山日出奇观的人极少的原因!可惜我这次来,没有遇见晴朗天气以尽情饱览日出奇观,而那种混沌的、又聚又开的奇景,一定更不一样。虽然自信所见的足以识破迷惑人的言论,依然担心不足以说服他人,而又怎能责备那些没有来过这里的人,以及那些以一种说法作为依据并认为它是真实的人呢?这地方叫波罗坑,有人说西方的外国官员达奚司空当初在这里种波罗树,故有此名。达奚死后,到现在还有人在庙前祭祀他。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臣等恭睹陛下特发英断,进讨京东,以为恢复故疆,牵制川陕之谋。臣等获侍清光,亲奉睿旨,不胜欣抃,然亦有惓惓之愚,不敢隐默者。窃

11、见传闻之言,多谓虏兵困于西北,不复能保京东,加之苛虐相承,民不堪命,王师若至,可不劳而取。若审如此说,则吊伐之兵,本不在众,偏师出境,百城自下,不世之功,何患不成。万一未至尽如所传,虏人尚敢旅拒,遗民未能自拔,则我师虽众,功亦难必。而宿师于外,守备先虚,我犹知出兵京东以牵制川陕,彼独不知侵犯两淮、荆、襄以牵制京东耶?为今之计,莫若戒敕宣抚司以大兵及舟师十分之九固守江淮,控扼要害,为不可动之计;以十分之一,遴选骁勇有纪律之将,使之更出迭入,以奇制胜。俟徐、郓、宋、亳等处抚定之后,两淮受敌处少,然后渐次那大兵前进。如此,则进有辟国拓土之功,退无劳师失备之患,实天下至计也。盖京东去虏巢万里彼虽不能守

12、未害其疆两淮近在畿甸一城被寇尺地陷没则朝廷之忧复如去岁此臣所以夙夜忧惧,寝不能瞑,而为陛下力陈其愚也。且富家巨室,未尝不欲利也,然其徒欲贾于远者率不肯以多赀付之,其意以为山行海宿,要不可保,若倾囊而付一人,或一有得失,悔其可及哉!此言虽小,可以喻大,愿陛下留神察焉。臣等误蒙圣慈,待罪枢管,攻守大计,实任其责。伏惟陛下照其愚忠。臣等不胜幸甚,取进止。(选自陆游代乞分兵取山东札子,有删改)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等恭睹陛下特发英断 发:启发B以为恢复故疆,牵制川陕之谋 谋:计谋C实天下至计也 至:极,最D而为陛下力陈其愚也 陈:陈述解析A项,考生可通过语境和前后搭配来

13、判断,这句话中“发”的主语是陛下,宾语是“英断”(意思是“英明的决断”),显然“启发”与“英断”不搭配,应将“发”翻译为“发布”或“做出”。B项,“以为”的意思是“把作为”,所以这句话中“谋”应充当宾语,且“谋”字前有结构助词“之”,故“谋”应为名词,翻译成“计谋”符合语意。C项,“至计”是个偏正结构,“至”作“计”的定语,意思是“极,最”。D项,“陈”是“陈述”的意思。答案A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盖京东去虏巢/万里彼虽不能守/未害其疆/两淮近在畿甸/一城被寇/尺地陷没/则朝廷之忧/复如去岁/B盖京东去虏巢/万里彼虽不能守/未害其疆/两淮近在畿甸一城/被寇/尺地陷没

14、/则朝廷之忧/复如去岁/C盖京东去虏巢万里/彼虽不能守/未害其疆/两淮近在畿甸一城/被寇/尺地陷没/则朝廷之忧/复如去岁/D盖京东去虏巢万里/彼虽不能守/未害其疆/两淮近在畿甸/一城被寇/尺地陷没/则朝廷之忧/复如去岁/解析“盖京东去虏巢万里”中“万里”是补语,其前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B两项。“两淮近在畿甸”是完整的短句,而“一城被寇”中“一城”是主语,因此“一城”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C项。答案D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欲抑先扬之法,先说皇帝“进讨京东,以为恢复故疆,牵制川陕之谋”的英明,再回转笔锋,指出其不足之处。B文章建议皇帝以重兵镇守江淮,派小股

15、部队不断袭扰敌人,以弥补“进讨京东,以为恢复故疆,牵制川陕之谋”的不足。C文章先分析“进讨京东”之谋的不足,再分析“固守江淮”之策的优势,二者形成鲜明对比,优劣高下了然分明。D文章论述“富家巨室,未尝不欲利”“然其徒欲贾于远者率不肯以多赀付之”的原因,以类比之法告诫皇帝,不可贸然用兵。解析 解答本题,考生要在读懂原文的前提下,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把握作者的观点,知道作者赞同什么,反对什么;二是把握文章思路,知道作者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三是理解文章运用的手法,如对比、类比、欲抑先扬等。B项中的“以弥补进讨京东,以为恢复故疆,牵制川陕之谋的不足”说法错误,提出“建议皇帝以重兵镇守江淮,派小股部队不断袭扰敌人”这一计策,是为了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