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客观题错误分析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4736414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7.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阅读客观题错误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现代文阅读客观题错误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现代文阅读客观题错误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现代文阅读客观题错误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现代文阅读客观题错误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文阅读客观题错误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阅读客观题错误分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文阅读”客观题错误类型要搞清楚客观题的错误类型,实际上就是要搞清楚客观题中干扰项是如何设置的;搞不清楚干扰项是如何设置的,就是客观题的错误类型。在各种参考书中,现代文阅读客观题中干扰项的设置方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它们都是从思维角度上去探讨,而没有从认识世界的本质上去考虑,也就是认识这个问题缺乏哲学高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说还好,越说越糊涂。实际上,每个干扰项的设置,都是从矛盾的两个方面来设置的,都是通过混淆矛盾的两个方面来达到干扰的目的的。而矛盾到处都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也是数不清的,因此,现代文阅读客观题中干扰项的设置方法也是越说越多。下列矛盾的两个方面,都可设置干扰项:先和后,

2、大和小,点和面,彼和此,真和假,有和无,轻和重,因和果,具体和抽象,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肯定和否定,未然和已然,运动和静止,内因和外因,量变和质变,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相对和绝对,遗传和变异,同化和异化,全面和片面,正确和错误,前进和倒退,可能性和现实性,必然性和偶然性,例如:混淆大的和小的。【文段】(1997年全国卷)肠脑中几乎能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如血清素、多巴胺、谷氨酸、去甲肾上腺素、一氧化氮等。此外,肠脑中还存在多种被称为神经肽的脑蛋白、脑啡肽以及对神经起显著作用的化学物质。【试题】21.根据文意,对“肠脑中几乎能够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一句,理解正确

3、的一项是:()(3分)C、肠脑中具有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所需相同的绝大部分物质。D、肠脑中所有的物质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物质几乎相同。【剖析】这道题中的D项,可以说是有意混淆了范围的大小。因为原文第二段说“肠脑中几乎能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此外,肠脑中还存在多种被称为神经肤的脑蛋白、脑啡肽以及对神经起显著作用的化学物质”,而D选项说成是“肠脑中所有的物质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物质几乎相同”,显然是把“肠脑”的概念范围缩小了许多。【答案】C。混淆时间先后。在时间先后这一点上犯迷糊。命题者在事物、现象产生、出现的时间上设置干扰,他们有时将先期表述为后期,有时将后期表述为先期,有时将“先

4、期或后期”表述为“先期和后期”。【文段】(2004年福建卷)因为水由氢和氧原子构成,氢原子核能够起到类似显微指南针的作用。在身体暴露于一个强磁场,无线电波的脉冲传递到位后,原子核的能量便开始改变。在脉冲之后,原子核返回先前的状态,一个共振波便发射出来。这样,原子核振荡的微小变化就可以探测出来。【试题】9.下列对“氢原子核能够起到类似显微指南针的作用”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当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的无线电射频脉冲终止后,体内氢原子核会发射出共振波,显示原子核振荡的微小变化。C.在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无线电射频脉冲的前后,体内氢原子核便会产生微小振荡,发射出共振波。D.在人体于特殊磁场

5、中接受无线电射频脉冲的前后,体内氢原子核能够通过磁共振图像反映出人体疾病的水分变化。【剖析】原文“氢原子核能够起到类似显微指南针的作用”是在“无线电波的脉冲传递到位后”“在脉冲之后”。而C项和D项却将其理解成了“在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无线电射频脉冲的前后”,这就犯了将“后期”误作为“先期和后期”的错误。【答案】B。混淆已然和未然。即有意把原文中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是已经成为现实的。【文段】(1998年全国卷)但同时也有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比如在美国栽种的那种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现一些更难对付的害虫。这类作物的所有分子都分泌出一些微量的“杀虫药”,一种像任何一种农药一样能

6、选择杀死某些害虫的“雾剂”。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剂的作物,它们一旦同野生状态下的“表姐妹”杂交之后,那些“表姐妹”也就会因此而成为除莠剂无法除掉的变种了。【试题】26、对文中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生物学家知道怎样通过转基因技术使作物产生抗除莠剂等特性不过十多年时间。B、转基因作物可能给环境带来危险是转基因技术研究中不容忽视的问题。C、野生植物同抗除莠剂作物杂交之后的变种已经给农业生产带来新问题。D、转基因是一种新的生物工程技术,它给作物栽培带来从未有过的根本改革。【剖析】其中C项,就是把转基因作物可能带来的问题说成了已经带来的问题。【答案】Co混淆全面和片面。即把其中

7、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说成是所有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点。【文段】(1998年全国卷)转基因作物目前在世界上已种植有1000万公顷左右,种植最多的是棉花、玉米和西红柿等。在实验室试种的还有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试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试题】25、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B、提高作物抗病毒的能力仍然是转基因技术研究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剖析】其中A项,就是用棉花、玉米和西红柿等已经推广种植的品种概括了在实验室种的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答案】B。偷换两种概念。实际上就是混

8、淆彼和此。这种选项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二者并不是一回事。【文段】(1999年全国卷)有这样一种假说:冬眠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机能。冬眠的哺乳动物虽然与人类一样都是温血动物,但是它们在更宽范围的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例如在体温调节上,就要比非冬眠动物强。【试题】17、本文第一自然段提出了一种假说,对这种假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某些哺乳动物在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从而具备了冬眠的功能。B、比较起人类来,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的范围里发生了进化。C、冬眠的哺乳动物比起人类来具有更强的体温调节机制。D、冬眠的哺乳动物和非冬眠的哺乳动物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体温是

9、否可以调节。【剖析】其中的B项,是因为偷换了概念才错的。因为原文第一段是说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范围的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而B项偷换成了“在更宽的范围里发生了进化”。【答案】B。混淆因果关系。即把因说成果,或把果说成因。【文段】(1999年全国卷)传统认为,哺乳动物冬眠的奥秘在于心脏。无论冬眠动物,还是非冬眠动物,甚至人类,其心脏工作的原理是相同的。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的细胞时,就引起心脏收缩;当钙离子随即排出细胞时,心脏又开始舒张。但是随着温度的降低,非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明显降低,从而使心脏的舒张越来越困难,最后导致死亡;而此时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则完全与此相反。因此心脏细胞调节

10、钙离子浓度的机制,是冬眠时心脏正常活动的关键所在。【试题】18、按照传统的看法,下列对动物冬眠时心脏工作原理的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随着温度的降低,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也相应提高。B、当心脏收缩时,钙离子就流进心脏细胞;当心脏舒张时,钙离子就从心脏细胞中排出。【剖析】其中的B项,就是颠倒了因果关系。因为原文第二段指出“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细胞时,心脏就收缩;当钙离子排出心脏细胞时,心脏就舒张”,这是所有冬眠动物和非冬眠动物的“心脏工作原理”,而B选项却把它说成是“当心脏收缩时,钙离子就流进心脏细胞;当心脏舒张时,钙离子就从心脏细胞中排出”。【答案】A。混淆有无状态。即原文中本无此意,

11、而凭空捏造出这种说法。【文段】(1999年全国卷)传统认为,哺乳动物冬眠的奥秘在于心脏。无论冬眠动物,还是非冬眠动物,甚至人类,其心脏工作的原理是相同的。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的细胞时,就引起心脏收缩;当钙离子随即排出细胞时,心脏又开始舒张。但是随着温度的降低,非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明显降低,从而使心脏的舒张越来越困难,最后导致死亡;而此时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则完全与此相反。因此心脏细胞调节钙离子浓度的机制,是冬眠时心脏正常活动的关键所在。后来的研究证实,心脏细胞的这种变化还不是冬眠的根本原因,科学家们推测冬眠最终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基因控制的。然而,人们却一直没有发现这种遗传基因。直到最

12、近,日本科学家发现,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动物的血液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蛋白质HP。HP只能在冬眠动物身上找到,并与冬眠同步出现。这表明,HP在冬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在人类身上也能找到类似冬眠的现象吗?人类也可能冬眠吗?答案是肯定的。人在睡眠时也有体温降低、心跳放慢的现象,这在性质上与冬眠相似。而身体硕大的熊的冬眠,为实现人类的冬眠提供了可能。如果以HP为线索,也许能重新认识熊的冬眠。一旦控制熊冬眠的遗传基因得以破译,人的冬眠就不是不可能了。这样,人类就能把自身的代谢控制到最低极限,从而有利于癌症等疾病的长期治疗、未来的宇宙旅行等。【试题】2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虽然冬眠只是

13、冬眠动物的一种机能,但是从人类治疗疾病和宇宙旅行等需要来看,研究人的冬眠还是有重大意义的。B、由于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动物体内找到了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因此人们对冬眠奥秘的传统解释产生了怀疑。C、人在睡眠时体温降低、心跳放慢,这虽然不能认为就是冬眠,但是对研究人类实现冬眠具有重要的启示。D、身体硕大的熊跟人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熊冬眠的遗传基因一旦得以破译,人的冬眠就有可能实现。【剖析】其中的B项“由于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动物体内找到了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因此人们对冬眠奥秘的传统解释产生了怀疑”就是如此。因为从原文第二段看出,科学家们认为传统的关于冬眠的奥秘的解释,只是没有触及冬眠的根本原因从而推

14、测冬眠最终是由遗传基因所控制的。科学家的新发现只能说明他们的认识深化了一步,并不能说明他们怀疑或否定传统的对冬眠奥秘的解释。【答案】B。指代不明费猜疑。【文段】(1997年全国卷)最初的脑神经系统起始于管形动物,生存竞争需要更复杂的颅脑,从而发展了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肠神经系统不能进入头颅与胃肠相联,而为了适应高级动物进食和消化的需要,自然法则就保存了有独立功能的肠神经系统。就人而言,早期胚胎发育中产生的神经脊,一部分进入了中枢神经系统,另一部分变成肠神经系统,通过迷走神经连接两者颅脑和肠脑。【试题】22、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C.进食和消化的需要是肠神经系统形成的基础条

15、件。D重要的肠神经系统因不能进入头颅而成为独立系统。【剖析】统观原文第四段,出现了“管形动物”“高级动物”“人”等词语,而C项中的“进食和消化”究竟是指其中的一个,还是指代所有的?指代不明。【答案】D。肯定否定乱了套。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文段】(2004年辽宁卷)20世纪80年代,“网际互联协议”使得人们可以连接任意两台计算机,这样,一个巨大的网络因特网在全球蔓延开来。20世纪90年代,随着“超文本传输协议”的出现,人们可以链接任意两个文件,这样,一个庞大的在线图书馆兼大卖场般的万维网在因特网上迅速形成。到了今天,新的协议又出现了,它就是“网格协议”。网格协议使得人们几乎能够链接与计算机有关的其他任何东西:数据库、虚拟和可视化工具,甚至是计算机本身的计算能力。【试题】7下列有关“网格协议”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网格协议实际上是一种网格计算标准。B.网格协议使人们能够链接虚拟和可视化工具等许多东西。C.网格协议能够确保异构系统工作协调。D.网格协议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