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鼎湖山听泉》教案设计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4730151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鼎湖山听泉》教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鼎湖山听泉》教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鼎湖山听泉》教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鼎湖山听泉》教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鼎湖山听泉》教案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鼎湖山听泉》教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鼎湖山听泉》教案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语文鼎湖山听泉教案设计 人间处处有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语文?鼎湖山听泉教案设计,欢迎参考【?鼎湖山听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指认文中的比喻、拟人句,体会其叙述作用;(2)体会散文语言的优美,学习以空间转换为顺序组合材料的写法;2.过程与办法(1)诵读。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对掌握文章吟哦讽诵的要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味作者的感情。(2)观赏。可让学生各抒已见,找出自己最观赏的语段或句子,阐释观赏的理由。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秀美河山的感情;体会本文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二、教学重点

2、、难点1. 重点作者遣词造句的生动准确;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运用。2. 难点作者听泉而生的感悟,即文中深蕴的哲理。三、课时安顿2课时四、教与学互动设计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祖国风光片剪辑。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光秀美,名胜古迹,比比皆是,万千景象,美不胜收。今天,就让我们去一下有“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之称的鼎湖山,听一听泉水的声音,领会那清澈透明的境界吧!(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指导学生积累词语。泠泠(lnglng)淙淙(cngcng) 拾(sh)级而上 怅惘(wng)菩(p)提 汩汩(gg) 迥(jing)然相异 楹(yng)联雀跃:快乐得像雀儿一样跳跃。怅惘:惆怅迷惘;心中

3、有事,没精打采。山鸣谷应:高山上发声,深谷中有回声相应。万籁俱寂:形容各种声音都沉寂下来。籁:从孔窍中发出的声音。2.走进鼎湖山。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铸过鼎,遂改为今名。也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鼎湖山。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 山地林木葱笼,生长着众多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并保留了一个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3.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学生划出表示作者行踪和时间变化的词语。【提示】找出这些词语,有助于理清本文的线索和写作顺序。(2)按作者的行踪,给课文划分段落。【点拨】第一局部(第1段

4、)登岸,初闻泉声如见泉影。第二局部(4-7段),从补山亭仰望,在庆云寺漫步。第四局部(8-10段),寄宿僧寺,从泉声中得到人生感悟。(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思考文章共写了哪五幅画面(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浏览、思考。【学生活动】鼎湖山是驰名的风景区,可写的景物相当多。但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而且用听觉来感受、领略、品鉴,这是为什么【点拨】作者着重抓住“泉来写,是因为他认为“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作者到鼎湖山时已是傍晚,山间云雾飘忽“看不真切。正因为如此,所以“耳那么愈灵,从想看泉开展到听泉,而听泉的过程,也正是作者心灵净化的过程。2、诵读、讨论。【学生活动】自由读课文,

5、讨论:作者在鼎湖山听泉,经历了怎样的感情嬗变的历程【点拨】一开始,作者的心态有些怅然,因为七星岩之游“走得匆匆,看得蒙蒙;登桥以后泉声扑面而来,闻声如见泉影。“ 顿生雀跃之心,心情一变;转下去,见泉联想起爱女,因爱女而爱泉;入夜听泉,顿生感悟。3、品味、探究。【学生活动】第二局部写亭前仰观和殿前漫步,直接写泉的地方并不多,是不是偏离了中心请说说你的看法。【点拨】这一局部写满山绿意,写树,写钟声,写庆云寺的古今变迁,似乎偏离了中心。其实,这样写一是以“绿来烘托泉水,写出泉水“孕育生机,滋润万物的作用;二是蓄势,为下文写听泉而生的人生感悟作准备;三是给作品赋予时代意义。作者的感情与宗教不同,作者的

6、“听泉也就与历史上善男信女的“听泉有了鲜明的历史界限,具有独特的时代内容。4.借鉴、运用。【学生活动】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各造三个描写景物的句子。【点评】本文语言生动鲜活,运用了较多的精妙的拟人句、比喻句。学生完成这项练习,有助于学习借鉴本文的语言,提高叙述能力。(四)课内小结1.本课时重在整体把握课文,了解课文的主题,把握文章的脉络。通过学生反复浏览、诵读,理解作者如何抓住、为什么抓住“听这个主心骨来组合材料。对文章以作者的游踪为顺序的写法,也有了分明的认识。2.本文作者在鼎湖山听泉,心神犹如融于泉水之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你跟自然接融,也有过沉醉其间,物我两忘的体验吗请写一篇200字

7、左右的短文,记下你的经历和感受。(五)课堂跟踪反应夯实根底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肇庆( ) 佯作( ) 泠泠淙淙( )( ) 生意盎然( )迥然相异( ) 菩提( ) 汩汩( ) 楹联( )2、选出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 )A、不决于耳 新陈代谢 轻重缓急 历史变迁B、万籁俱寂 繁花似锦 氛围肃穆 安详厚重C、小心翼翼 枝缠藤绕 无可住目 清彻透明D、曲径通幽 山明谷应 岁月流世 格外清晰能力提升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那柔曼如提琴者,是 ;那清脆如弹拨者,是 ;那厚重如倍同轰响者,应为 ; ,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4.“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

8、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这句话中,“听到的宾语是 ( )A、岁月的流逝 B、岁月的流逝的声部C、新陈代谢主旋律 D、岁月主旋律开放探究5.作者把泉声比作孩子的笑语,把钟声比作老人的召唤。请你说说泉声与孩子的笑语,钟声与老人的召唤有什么相似之处,这种表现办法有什么作用。【第一课时】【夯实根底】1、略 2、B【能力提升】3、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石缝间漏下的滴泉 万道细 流汇于空谷 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 4.D【开放探究】5.前文中作者已把泉水比作自己的爱女,泉水清脆欢快的声音自然就像孩子的笑语了。钟声和老人的召唤,都悠扬、安详而厚生。 作者已对山泉萌

9、生爱意,其眼见和耳听都已颇为人性化,意趣自生。第二课时(一) 温故知新【学生活动】选取课文的一段或几句,吟哦讽诵。要沉醉其中,“旁假设无人。(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自由诵读,质疑探究。【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读书,提出问题,师生讨论解答。【提示】学生自读质疑,问题可能波及方方面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多从语言分析、文意理解的角度设问答疑。对有关地理名词、历史事故等方面的问题可以不展开讨论。2.重点难点解析:【学生活动】思考:(1)作者为什么要写游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这与写鼎湖山听泉有什么关系【点拨】这是散文中常见的欲扬先抑的笔法。游七星岩心中未免有些怅然,想来鼎湖山也未必会有太多的收获。这和下

10、文心情一变乃至萌生爱意而“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形成鲜明对照,文章波折有致。(2)作者用乐声来比较泉声,为什么选择这几种乐器来作喻体【点拨】作者在第8段用乐声来比较泉声,用提琴、弹拨乐器、铜管、低音提琴作为喻体,就把一个交响乐队的框架勾画出来了,为后面进一步比喻设置了根底。(3)可能有的同学认为,本文也可看作是以时间顺序为主,如何评价学生的看法【点拨】应激励学生发表个人的见解,只要言之成理均应肯定。一般说来,记叙性作品总要对时间、空间作出恰当的交代。如场景没有转换,就要用时间推移来表现事件的开展。本文是游记散文,人物在行动,场景在转换,还应理解为以空间转换的顺序为主来组合材料。文章中人物从哪

11、里到哪里说得很明白,而时间那么写得相对较模糊。3.各抒已见。【学生活动】再读课文,找出你最观赏的语段或语句,说说你观赏的理由。【提示】本文佳词妙句比比皆是,语言典雅,富有节律感。学生大多会观赏用词生动准确的句子、细致描绘的句子;比喻句、拟人句;阐发人生哲理的语句等。要引导学生体会用词何以准确;喻体和本体有什么相似点,比喻为什么巧妙;拟人句中,作者带有怎样的感情写山、写水,写一草一木。作者抒发人生感悟的句子集中在第8段。泉声会聚成瑰奇壮丽的乐曲,并且,把这种乐曲的旋律变化和人生以及人类社会的开展联系在一起。“看不见的指挥棒指作者的心,由于他的解读,诸声会聚才显示出意义。作者将自己对人生和历史的理

12、解从泉声汇成的交响乐的阐述之中揭示出来了。4.比拟阅读【学生活动】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答复后面的问题。在那时,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离宫几个湖中都盖上了冰被,惟有这里依旧是泉水汩汩,半个澄湖清如故,水不凝,冰不封,尤其是清晨,热河泉雾蒙蒙,烟袅袅,蒸腾飞升。旭日喷薄云际,雾气中隐隐约约出现一条斑斓的影带,就像雨后七色长虹落在热河泉上太阳升起后,热河泉雾消云散,整个港湾碧波荡漾,水清见底。朵朵白云像浮荡在湖水里,一群群红鲤,倒像红羽小鸟,在白云中自由飞翔。(刘洪涛 ?热河泉)(1)请你说说,热河泉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特点的(2)你最喜欢什么时候的热河泉,为什么【提示】(1)热河泉是温泉。 用

13、周围冰天雪地和温泉一带热气形成的雾烟蒸腾相比,显示出热河泉的特色。(2)略【教学总结】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游记,传统的教学模式普遍是分析课文。这种教法往往会让学生生厌,作为教师自己教着也觉得没趣。为此,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抓住了这样几个点:一、自我感受本堂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精读“夜听泉声的段落,在这段精彩的文字出现前,我利用多媒体充沛拟造了一个静静听泉的气氛,再加上生动画面,引导学生“辩识、聆听、体会,并且叙述出自己的感悟,由于学生已经如临其境,所以他们的感受丰盛而又新鲜,叙述时畅所欲言,不受文本的限制。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后一环节“仿文写意的成功作了铺垫。二、精读文本通过上一环节中学生“听泉、辩

14、泉、说泉的活动,学生有了体验的根底及叙述的欲望,这种情况下我再让学生学习作者描写自身听泉感受的语句,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使学生的叙述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以升华,这样更容易领会课文的主旨了。三、仿文写意学生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体验和感悟,自然在胸中流淌着美的情感,涌动着美的语言,在此根底上,我稍加点拨,引导,于是我精心设计了下列几个问题辅助他们写作:1、这些泉水“泉水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她们还会到哪里去还会去干什么呢2、你觉得还有什么乐器或者别的事物来比喻这些泉声呢这两个问题果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教者如涓涓细流般的引导、点拨之中,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随着学生的奇思妙想,课堂上生机勃勃,童趣盎然。此刻,我说:“同学们,你们的想象一点都不比作者谢大光差呀,则我们现在来和作者比一比文笔如何话音刚落,学生就纷纷拿笔写了起来,学生的思维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在静静的充斥诗意的课堂上流淌着,不一会儿一段段精彩的描述就水到渠成了。在写后的交流中,学生聆听着其他同学的想象与叙述,又一次接受了“美的洗礼。我个人觉得以语言训练为突破点,在反复品读中体会语言的优美和精炼。既呈现给学生的是生动的情景和实实在在的文本,又丝毫没有刻意进行朗读指导的痕迹。学生只有在自己感悟、体验的根底上充沛阅读之后,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因此,课堂上才能有学生独到的深入解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