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冲刺班讲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4726140 上传时间:2022-09-11 格式:DOC 页数:75 大小:1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政治冲刺班讲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考研政治冲刺班讲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考研政治冲刺班讲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考研政治冲刺班讲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考研政治冲刺班讲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研政治冲刺班讲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政治冲刺班讲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研政治冲刺班讲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概述:本部分大纲调整后所占比重:24分(较去年增加2分),预计该部分题目数量或者分值比去年略有提高(2个最可能的变化)该部分主要逻辑框架: 绪论(第1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2、3、4章)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5、6章) 科学社会主义(第7、8章)具体: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本章逻辑框架: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绪论 马克思主义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考点及其出题方向预测: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

2、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狭义:马克思主义是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

3、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意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 经济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实践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思想渊源: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注: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哲学:黑格尔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基本内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科学社会主义:法国的昂利

4、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 3)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创立的可能性: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现实需要,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和实践基础。 现实性: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创立的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创新之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4)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革命实践的发展对自己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 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马克思主义者丰富和发展: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新论断。领导俄国取得十月社会

5、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中国共产党人的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原因: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本性决定的;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

6、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原因: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反映;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唯物论+辩证法+方法论)本章逻辑框架: 哲学总论 唯物论(世界是怎样来的)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法(世界是怎样存在着的) 方法论: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考点及其出题方向预测:(一)哲学总论: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1、是什么?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7、问题。”它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即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的问题。2、地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原因: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3、基本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 何为第一性 唯心主义 世界的本原的不同回答 可知论 能否反映 不可知论 辩证法 世界如何存在的不同回答 形而上学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标准:在思维与存在问题上何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各自所持观点:唯物主义认为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唯心主义认为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划分标准:

8、根据对思维与存在有无统一性的不同回答(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各自所持观点: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能被人认识或不可能完全被人认识。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划分标准:对世界怎样存在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各自所持观点:凡认为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则是辩证法的观点;凡认为世界是孤立的、静止的,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物质观(二)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的唯物论) 意识观 实践观1、物质观 1)唯物主义在“物”上的不同认识: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等同于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根据物的不同理解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等同于原子或

9、分子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的本质是客观实在性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列宁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存在是通过我们的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和意识之间的关系来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

10、了理论基础。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无物质的运动。(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注意错误主张:形而上学的不变论:道之大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 唯心主义的运动观:“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 B、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注意错误主张:只承认运动,否认静止,例如:相对主义的诡辩论,诡辩家欧布里德向朋友借钱不还的典故。克拉底鲁:“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空 时空的概念:略 时空的特征:

11、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例子:前者如相对论,后者如“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的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注意:“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等名言警句强调时间的一维性、客观性。 5)社会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

12、的客观实在性,即社会的物质性,使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6)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指世界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那就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意义:其理论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和原则都是以此为根据和前提的,从而

13、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现实意义: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2、意识观:意识的起源和本质A、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还是社会劳动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B、本质:从其本质上来说,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主观的。 名言:马克思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乎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中国也有句古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3、实践观 1)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实践是指人类能动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其特征有:第一,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第二,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第三,实践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