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文言文学案教师1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4723051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下文言文学案教师1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下文言文学案教师1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下文言文学案教师1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八下文言文学案教师1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八下文言文学案教师1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下文言文学案教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下文言文学案教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届中考复习 主备人:唐莺 组员:郑珍贵、陈火兵、季玉红八年级下文言文复习(教师版)【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词义或用法。2、能准确翻译文中的重点语句。3、理解文章的内容要点及写作特色。一、马说(P14-16)【基础复习】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即使)有名马,只辱(受屈辱 )于奴隶人之手,骈死(并列而死)于槽枥(马厩 )之间,不以(拿,用)千里称(称呼,称作)也。 马之(表定语后置,不译)千里者,一食(吃)或(有时)尽( 吃尽 )粟一石。食(同“饲”,喂养)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这样的)马也,虽(虽然)有千

2、里之能,食(吃)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见”同“现”,显现),且(尚且)欲与常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能够),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 策(驱使)之(它)不以(按照)其道(方法),食(同“饲”,喂养 )之不能尽其(它的)材(同“才”,才能),鸣之(音节助词,无实意)而不能通(通晓 )其意(意思),执策(握着鞭子)而临(到(它)跟前)之(它),曰:“天下无马!”呜呼,其(难道,表反问语气)真无马邪(同“耶”,表疑问语气)?其(表推测,“恐怕”)真不知马也。笔记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只是在马夫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

3、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到他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课文要点】1.文学常识: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字退之,与柳宗元共倡古文运动,并称“韩柳”。2.文体知识:“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与现代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本文通篇皆用比喻,属论说文体。学过的课文还有爱莲说。3.写法主旨: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论述的是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作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

4、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揭露了当时社会埋没人才的现象,嘲讽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4主旨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性作用,作者的愤郁之情也达到了高潮。【强化训练】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3.千里马不被人赏识可能有怎样可悲的遭遇: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4.文中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5

5、.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6.罗丹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联想到本文中的一句话是(人们也常用这两句话概括自己怀才不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二、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1.食 马 者 /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 而 食 也 (2处)2.且 欲 与 常 马 等 / 不 可 得(1处)三、本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其中“千里马”是指人才,“食马者”是愚妄浅薄的统治者,“伯乐”是指能发现并赏识任用人才的人或是知人善任的贤君。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懑,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四、阅读下面的的文言文,完成1-4题。【甲】韩愈马

6、说【乙】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司马光资治通鉴注释:上:皇上,指唐太宗。封德彝:人名。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异:其他的。正:只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策之不以其道 策: 用鞭子打,驱赶 (2)正患己不能知 患: 担忧,担心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B )A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安可诬一世之人C骈死于槽枥之间 岂借才于异代乎D鸣之不能通其意 其真不知马也3用现形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且欲

7、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译文: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译文:不是“我”不尽心,只是到现在也没有发现杰出的人才罢了,后句也可译为“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4甲乙两文在使用和选拔人才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答:要重视人才,善于识别人才,爱护人才,能够用人所长,避其所短,不要让有识之士、有才之人,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译文:唐太宗让封德彝推荐有才能的人,(可是)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

8、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二、陋室铭(P59-61)【基础复习】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验,神奇)。斯(这)是陋室,惟(只)吾德馨(品德高尚)。苔痕上(长到,蔓到)阶绿,草色入(映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往来无白丁(没有什么学问的人)。可以调(弹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阅金经。无丝竹(奏乐的声音)之乱(扰乱)耳,无案牍之劳(使劳累)形(身体)。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表宾语提前)有?”笔记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9、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 ;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和我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课文要点】1.文学常识(1)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2)文体:“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示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变为一种文体,一般用韵。2.内容:(1)这篇铭文通过对简陋居室的赞扬,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开头三句以山水作比兴,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衬托“陋”,以“仙”、“龙”衬托“德”,

10、以“名”、“灵”衬托“馨”,暗示陋室不陋。(3)“陋室不陋”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清幽;二是交往人物不俗;三是生活情趣高雅。3.写作特色:(1)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托赞美陋室不陋,表达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2)类比手法的运用:最后两句,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3)文中引用孔子的话的作用:画龙点睛,总结全文,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情操。(4)骈散结合的语言:本文从句式来看,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有视觉上的整齐之美;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又是散句,这样骈散结合,错落

11、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富有音乐美感。【强化训练】一、填空1.题目中“铭”是古代常见的一种文体 。文中大多运用了对偶句,其中不是对偶的句子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2.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的描写,表达自己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3.文中的中心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描写出陋室恬静、幽雅的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表现作者交往人物不俗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室主人高雅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本文开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1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用了比兴的手法,其中“山”、“水”喻指陋室 ,“龙”“仙”喻指“德”,以“名”“灵”喻指品德高尚(“馨”)。结尾“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采用了类比的手法,把“诸葛庐”“子云亭”和 陋室 相类比,把自己和诸葛亮、扬雄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5古代指用来代指平民的词语有:白丁、布衣、庶民、黎民、黔首。二、文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一句写得很好,请你作些赏析。句子对仗工整,整齐优美。“上”“入”二词,化静为动,使景物人格化,写出了苔藓、绿草的盎然生机;“绿、青”二字,色彩清丽,突出了环境的恬静、幽雅,烘托出陋室不陋,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三、阅读陋室铭

13、,完成下列题目。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而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B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B.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C.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群臣吏民能而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D.可以调素琴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2.下面哪一句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不是使动用法?( C )A.无案犊之劳形 B.凄神寒骨.悄伦幽邃(小

14、石潭记) C.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D.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文章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和生活情趣等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请选择其中一个方而举例分析。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苔痕、草色的青翠表现环境的清幽,可见陋室不陋。 4.刘禹锡说“无丝竹之乱耳”,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谈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两句话分别流露出他们怎样的精神追求? 刘禹锡追求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欧阳修追求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三、送东阳马生序(P192-196)【基础复习】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余幼时即嗜(特别爱好)学。家贫,无从(没有办法 )致书(买书)以(来)观,每(常常)假(借)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不)之怠(懈怠,松懈)。录毕,走(跑)送之,不敢稍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以是(因此)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于是能够)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更加)慕圣贤之道,又患(担心,忧虑)无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名人与游,尝(曾经)趋(奔向)百里外,从(跟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问。先达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门人弟子填(拥挤)其室,未尝稍(略微)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引,提出)疑质(询问)理,俯身倾耳以请;或(有时)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周到),不敢出一言以复(辩解);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