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地理期试卷期末考试题2套AB卷及答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4721629 上传时间:2023-11-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流地理期试卷期末考试题2套AB卷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物流地理期试卷期末考试题2套AB卷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物流地理期试卷期末考试题2套AB卷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物流地理期试卷期末考试题2套AB卷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物流地理期试卷期末考试题2套AB卷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流地理期试卷期末考试题2套AB卷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流地理期试卷期末考试题2套AB卷及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年级:专业:班级:学号:姓名:内线订装 题目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总分 核分人 题分102010202020100 得分得分评卷人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是 ( ) 。A.工业 B.农业 C.交通运输业 D.物流业2.广义的国际物流是( ) 。A.国际货物物流 B.贸易型国际物流C.非贸易型国际物流 D.贸易型国际物流与非贸易型国际物流3.影响经济布局的自然因素有( ) 。A.人口因素 B.历史因素 C.劳动力因素 D.气候因素4.下列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 。A.森林资源 B.土地资源 C.水资源 D.生物资源5. “

2、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描述的受气候影响较大的部门是( ) 。A.航空运输 B.商业贸易 C.工业生产 D.农业生产6.以下一组全部是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 。A.土地 石油 B.森林 煤矿 C.水 铁矿 D.天然气 铜矿7. ( ) 是我国大豆生产历史最长、产量最大、出口最多的生产基地A.松辽平原 B.成都平原C.长江中下游平原 D.华北平原8.江苏省的省会是( ) 。A.苏州 B.杭州 C.南京 D.无锡9. 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 )。A. 最东端 B. 最西端 C. 最南端 D. 最北端10.上海的简称是( ) 。A.鲁 B.晋 C.沪 D.鄂得分评卷人二、多项选择题(

3、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世界上三大粮食作物( ) 。A.小麦 B.稻谷 C.薯类 D.玉米2.我国自北向南濒临的近海有( ) 。A. 渤海 B. 黄海 C. 东海 D. 南海3.中国内海有( ) 。A. 渤海 B. 黄海C. 琼州海峡 D. 南海4. 我国物流运输基础设施是由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和管道几种运输方式的货物运输系统组成,它包括( ) 。A.运输线路 B.货物作业设施 C.运输车辆 D.信息技术5. 物流经济地理的研究方法( ) 。A. 图表法 B. 企业调查分析法C. 实地考察法 D.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与分析方法6.中国畜牧业可划分为( ) 等类型地区。A.

4、牧区 B. 农区C. 半农半牧区 D. 城郊区7.我国海域辽阔,根据自然条件、海洋水产资源和生产特点,海洋水产业生产主要有以下海区渔场( )。A.渤海海区渔场 B.黄海海区渔场C.东海海区渔场 D.南海海区渔场8.工业物流可分为重工业物流和轻工业物流,重工业物流研究的对象是( ) 。 A. 能源 B. 纺织 C. 机械电子 D. 食品9.货物运输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 。A.海运 B.铁路运输 C.公路运输 D.航空运输10. 物流信息基础设施包括( ) 。A.电信基础设施 B. 信息系统C.物流技术 D. 网络基础设施得分评卷人三、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物

5、流基地位于大城市周围、边、靠近交通干线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特点区域。( )2.我国是世界资源大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也大。( )3.我国粮食作物分布具有“南麦北稻”的特点( )4.高速公路能适应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5 00025 000辆,连接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通往重点工矿区,可供汽车分道行驶,并部分控制出入,部分立体交叉的公路。( )5.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用户要求的过程。得分评卷人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简述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的

6、区别。2.为什么说高速公路是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得分评卷人五、填表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 请根据表格中货物运输的要求,将最合适的运输方式填入表格里。 货物、类别、 数量10万吨玉米500吨钢管1万吨海盐一位志愿者捐献的移植骨髓1吨活鱼起点终点武汉上海北京广州上海天津台北青岛郊区市中心农贸市场最合适的运输方式2.请将“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中五纵的路线简称、主控点(至3个点)填写在下表中。编 号路线简称主 控 点G010G020G030G040G050得分评卷人六、讨论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1.习近平主席在APIC的讲话中指出,“一带一路”贯穿

7、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应对危机、加快调整,许多沿线国家同我国有着共同利益。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请综合分析“一带一路”建设对我国资源、交通、工业、农业、商贸、文化等的影响。题答要不第 3 页 (共 3 页)年级:专业:班级:学号:姓名:内线订装物流地理期末考试A卷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 2.D 3.D 4.B 5.D 6.A 7.A 8.C 9.A 10.C二、多项选择题1.ABD 2.ABCD 3.AC 4.AB 5. ABCD 6. ABCD 7.

8、ABCD 8.AC 9. ABCD 10. AB三、判断题1. 2. 3.4. 5. 四、简答题1.(1)行政区经济具有自然经济特点,经济区经济则具有市场经济特点 (1分)(2)行政区源于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经济区则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前提,要跨越几个行政区(1分)(3)行政区经济以地区经济利益为着力点,经济区经济则以地域甚至整个国家的利益为着力点 (1分)(4)行政区经济又自己特定的边界,经济区则因区域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辐射能力的提升而扩张其边界(2分)2. (1)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命脉(1分)(2)高速公路发挥了强大的产业关联效应(1分)(3)高速公路促进了沿线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

9、展(1分)(4)高速公路创造了一系列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效益已经远远地超出了高速公路产业自身,有着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分)(5)拉近大中城市、经济协作区、交通枢纽的时空距离,有助于沿线工业的拓展、沿线农业的升级、沿线商业的繁荣,改善投资环境,形成经济走廊。(1分)五、填表题1.货物、类别、 数量10万吨玉米500吨钢管1万吨海盐一位志愿者捐献的移植骨髓1吨活鱼起点终点武汉上海北京广州上海天津台北青岛郊区市中心农贸市场最合适的运输方式河运(2分)铁路(2分)海运(2分)航空(2分)公路(2分)2.编 号路线简称主 控 点G010同三线(1分)同江哈尔滨(含珲春长春支线)长春沈阳大连烟台青

10、岛连云港上海宁波福州深圳广州湛江海安海口三亚(1分)G020京福线(1分)北京天津(含天津塘沽支线)济南徐州(含泰安淮阴支线)合肥南昌福州(1分)G030京珠线(1分)北京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广州珠海(1分)G040二河线(1分)二连浩特集宁大同太原西安成都昆明河口(1分)G050渝湛线(1分)重庆贵阳南宁湛江(1分)六、论述题资源:和沿线国家形成资源互补,沿着“一带一路”进行资源的全球配置;增加中国的资源能源安全。(2分)交通:将东北亚与东南亚通过中国大陆高铁网便捷的沟通在一起,真正形成亚洲地区南北向的交通大通道。“一带”主要是从通路着手,通路所推进的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提升空间更大,其对接的是

11、西部广阔的腹地,将在交通设施建设和油气管道建设上发力。或“一路”在国内,特别是一旦上海自贸区试验成功后,就可以以上海(含宁波舟山)和泉州湄洲湾港的超级深水港为依托建设国际中转港,真正带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首先着手的必将是通路、通航。(4分)工业:在中国国内近年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形势下,中国和中亚乃至向西更多国家的工业合作也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中国的发展经验和成果,可以为中亚等各国借鉴。公路、铁路、油气管道、网络通信设施等不断修建,中国过剩的工业产能能得到有效利用。建立健全合作机制,为双方企业创造更多合作机会。(4分)农业:深化与农业资源丰富的沿线国家农业种植和畜牧业养殖合

12、作;增加农、林、渔产品的进出口及农业技术交流。(2分)商贸:与沿线更多国家和地区发展自由贸易关系,逐步形成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如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掌控国际贸易主导权,定价权和资源配置权。宜加强与沿线各国贸易投资促进机构、行业协会、进出口商会的交流合作。(4分)文化:扩大人文合作领域,促进民间交流合作,为深化合作夯实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通过双边、多边场合和媒体传播等渠道,宣介“一带一路”核心理念及影响力大、示范性强的经济合作和民生项目。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和沿边地区对外开放,推动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率先转型升级,进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4分) 题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