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福建省三明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4719237 上传时间:2023-12-2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福建省三明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精品】福建省三明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精品】福建省三明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精品】福建省三明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精品】福建省三明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福建省三明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福建省三明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及答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资料精品资料精品资料精品资料三明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 文本试卷分五大题。共12页。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3答题使用O.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作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在答题卡上填写所选题目的序号。 5. 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淇水汤

2、汤, 。(诗经氓) (2) ,固前圣之所厚。(屈原离骚) (3)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 (4)潦水尽而寒潭清, 。(王勃藤王阁序) (5)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6)舞幽壑之潜蛟, 。(苏轼赤壁赋)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种世衡初营青涧城。有紫山寺僧法嵩,刚果有谋,以义烈自名。世衡延置门下,恣其所欲,供亿无算。嵩酗酒狎博,无所不为,世衡遇之愈厚。留岁余,嵩亦深德世衡,自处不疑。一日,世衡忽怒谓嵩曰:“我待汝如此,而阴与贼连。何相负也?”拽下械系,棰掠极其苦楚。凡一月,滨于死者数矣,嵩终不伏,曰:“嵩,丈夫也。公听奸人

3、言,欲见杀则死矣,终不以不义自诬。”毅然不顾。世衡审其不可屈,为解缚沐浴。延入卧内,厚抚谢之,曰:“尔无过,聊以相试耳。欲使为间,万一可胁,将泄吾事。设虏人以此见穷,能不相负否?”嵩默然,曰:“试为公为之。”世衡厚遗遣之,以军机密事数条与嵩,曰:“可以此藉手,仍伪报西羌。”临行,世衡解所服絮袍赠之,曰:“胡地苦寒,以此为别。至彼,须万计求见语文试题 第1页(共12页)遇乞,非此人,无以得其心腹。”遇乞,虏人之谋臣也。嵩如所教,间关求通遇乞。虏人觉而疑之,执于有司。数日,或发袍,领中得世衡与遇乞书,词甚款密。嵩初不知领中书,虏人苦之备至,终不言情。虏人因疑遇乞,舍嵩,迁于北境。久之,遇乞终以疑死

4、。嵩邂逅得亡归,尽得虏中事以报。朝廷录其劳,补右侍禁,归姓为王。嵩后官至诸司使,至今边人谓之王和尚。世衡本卖嵩为死间,邂逅得生还,亦命也。康定之后,世衡数出奇计。予在边。得于边人甚详,为新其庙像,录其事于篇。 (沈括梦溪笔谈) 有僧王光信者,骁勇善骑射,习知蕃部山川道路。世衡出兵,常使为乡导,数荡族帐,奏以为三班借职,改名嵩。世衡为蜡书,遣嵩遗遇乞,言朝廷知王有向汉心,命为夏州节度使。奉钱月万缗,旌节已至,趣其归附,以枣缀画龟,喻其早归之意。遇乞得书大惧,自所治执嵩归元昊。元昊疑遇乞贰己,不得还所治,且锢嵩穿中。使其臣李文贵以遇乞旨报世衡,世衡以白籍。籍召文贵至,谕以国家宽大开纳意,纵使还报。

5、元昊得报,出嵩,礼之甚厚。 (宋史种世衡传) 【注】种世衡:(9851045)字仲平,洛阳人。官至环州知州兼环庆路钤辖,为一时名帅。清涧城:今陕西清涧。遇乞:西夏大将,是党项族野利部人,与其兄野利旺荣皆为西夏王元昊的得力大将。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嵩亦深德世衡,自处不疑 德:感恩 B延入卧内,厚抚谢之 延:延请 C旌节已至。趣其归附 趣:敦促 D元昊疑遇乞贰己 贰:二次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可以表明法嵩义烈的一组是(3分) 酗酒狎博,无所不为 拽下械系,捶掠极其苦楚 滨于死者数矣,嵩终不伏 世衡审其不可屈 虏人苦之备至,终不言情 尽得虏中事以报 A B C

6、D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紫山寺僧人法嵩被世衡招纳为门下客,酗酒赌博,无所不为,世衡却对他愈加厚待。 B法嵩被世衡铐上刑具,囚禁起来,严刑拷打,被折磨得几乎丧命,但到底不认罪。 C法嵩藏在棉袍领子中给遇乞的信,引起羌人对遇乞的怀疑,并最终导致遇乞被杀。 D沈括认为法嵩是偶得机会逃回;宋史则记载是西夏有意讲和,才将他放了出来。语文试题 第2页(共12页) (背面还有试题)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我待汝如此,而阴与贼连,何相负也?(3分)(2)世衡出兵,常使为乡导,数荡族帐。(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7、后面的题目。(6分) 风 雨 唐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又几千。 【注】宝剑篇:唐前期将领郭震,少有大志,武则天曾召见,索其文章,郭震乃上宝剑篇,深得赏爱。新丰酒:马周西游长安时,宿新丰旅店,店主人很冷淡,马周便取酒独酌。到长安后,向唐太宗上条陈,得到赏识,授监察御史。(1)结合全诗,扼要概括诗中写了哪些愁?(2分)(2)颔联“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中的“仍”“自”二字常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4分)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2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6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8、6分) A钟会带领精兵偷度阴平,江油守将马邈投降并献出蜀国地图。钟会兵临成都城下,成都乱作一团,刘禅到底是无能之辈,听从儿子刘湛建议,选择了投降。(三国演义)B由于人多热闹,又赶上冬天第一场雪,大伙决定在芦雪庵另起诗社。争联即景诗时,凤姐以“一夜北风紧”句开了个好头。宝玉落第,被罚到栊翠庵向妙玉求取一枝红梅。(红楼梦)语文试题 第3页(共12页) C中秋节后,成都发生了战事。太太们和她们的儿女先后被她们的娘家接了回去。老太爷到表弟唐家。陈姨太回到了她的母亲那里。克安也到老丈人家去了。大公馆里空无一 人。 (家) D端午节过去了,军阀混战一天比一天紧张,上海的公债市场波动不定,谣言四起。吴荪甫和

9、赵伯韬的纠纷依然没有解决。李玉亭总打算做和事佬,他认为吴荪甫的刚愎自用 是祸根。(子夜) E当葛朗台太太断气后,葛朗台对女儿十分地温柔体贴,他来搀了她去用午饭,神情慈祥地望着她,常在女儿面前哆嗦,其实他这一切都是为了使女儿放弃对母亲财产的继承 权。(欧也妮葛朗台)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8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论语子路) 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谓尚志?”曰:“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孟子尽心上) 【注

10、】偲偲:音s,勉励、督促、诚恳的样子。怡怡:音y,和气、亲切、顺从的样子。 (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对士的要求的共同之处。(2分) (2)孔子和孟子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ll题。诗歌何惧“等风来”马 涌 3月26日,在诗人海子逝世后的26年里,这一天俨然已经成为当代诗歌的一个纪念日。实事求是地讲,人们对海子的纪念,并不仅仅因为海子的诗,也包含对海子英年早逝的“诗性生命”本身的一种追索,或者说是消费。在更早一些时候,另一件与诗歌有关的事情,也曾突如其来地霸占过相当广阔的舆论空间我说的正是余秀华。先是

11、穿过大半个中国语文试题 第4页(共12页)去睡你在朋友圈爆红,然后是“脑瘫诗人”的标签备受争议,进而从文学现象上升为公共话题。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诗歌总成为爆点? 毫无疑问,在目前的文学版图中,诗歌的位置是相对边缘化的,无论是在文学范畴还是在市场范畴,诗歌都不是这个时代的宠儿。那么为何诗歌事件总是呈现出一种“一点就着”的爆炸式传播?原因很简单:因为大众对诗歌的需求实在是太强烈了。饥渴之下,一拥而上,如是而已。 海子的去世几乎可以作为当代诗歌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在海子之后,再没有能引起全民关注的诗人。这里面有许多的原因,包括文学生态环境的改变、社会氛围的变化、作者群体的更迭,但如果说是因为“今天

12、没有人读诗”,这样的说辞是立不住的。余秀华的被发现、海子的被纪念,在传播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是“普通读者”,而不是少了诗歌就活不下去的“核心读者”。他们毫无疑问是读诗的,是对诗歌有所期待的,更是不吝为诗歌传播略尽绵力的。然而走近他们身边的诗歌并不多见,所以他们大多数时候表现得似乎与诗歌绝缘,只能在余秀华这样的新人出现时一拥而上,或者日复一日地咀嚼那些“过气”的诗人。这样的读者,我们很难说他们是“忠诚的”“可敬的”“伟大的”,但是如果没有这些平凡的读者,一个文学体裁的兴盛,一定是无从谈起的;而动辄将这些读者斥为“跟风”,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赌气说法。 很多人说,当下是最缺乏诗性的时代。然而换一个角度,

13、当下也是最渴求诗性的时代。各种诗歌衍生而出的流行文化虽然冲淡了诗歌的内核,但也拓展了诗歌的外沿;在充斥着标准化效率化消费化的社会中,人们对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渴求反而更加热烈。因此,对于诗歌和诗人而言,这可能也是最好的时代,从海子到余秀华,包含的一个事实便是,20余年来,且不谈“伟大诗人”,产生“现象级诗人”的土壤始终是存在的。 读者从海子“如何死去”体会人生与理想,从余秀华“如何生活”感悟现实与温度,这些具有时代性和普遍共性的情感,在经常标榜“诗歌是私人化体验”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各花入各眼,如果确实是以“私人化诗歌”为追求的,自然不必对这种“流行”“跟风”大惊小怪,无非是一般读者的自由选择。更何况,纵观中国乃至世界诗歌发展史,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往往也正是诗歌在公众中广泛流行的时期,亦是“跟风读者”与“跟风作者”大量涌现的时期。可见诗歌并不是像“文章憎命达”一样,天然地拒绝流行与大众化。如果时至今日,仍旧认定诗歌无法自己守住本心,非得在社会的冷遇和边缘化中才能“保持自我”,那实在是小看了今日的诗歌和诗人们。 因此,面对公众对诗歌的“跟风”时,也不妨偶尔放下沉重的戒备心,和千千万万不太懂文艺又需要文艺的普通人一起,放松心情,等“风”来。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4月 有删改)语文试题 第5页(共12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