舷外机行业企业品牌壁垒分析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4708277 上传时间:2023-11-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舷外机行业企业品牌壁垒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舷外机行业企业品牌壁垒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舷外机行业企业品牌壁垒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舷外机行业企业品牌壁垒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舷外机行业企业品牌壁垒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舷外机行业企业品牌壁垒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舷外机行业企业品牌壁垒分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舷外机行业企业品牌壁垒分析一、 舷外机行业企业品牌壁垒舷外机产品主要面向终端消费者,品牌是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行业品牌影响力较强的企业主要是通过长期市场竞争、整合与沉淀形成了品牌优势,国际知名品牌企业包括日本雅马哈和美国水星等,国内知名品牌企业包括百胜动力和杭州海的等。新进入者和市场份额较低者短期内很难通过产品实际销售业绩和运行纪录证明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难以获得消费者认可。二、 船舶配套行业发展概况船舶配套行业是船舶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生产和制造除船体以外的所有船用设备及装置的工业,主要有动力设备、操纵设备、装卸设备和安全设备等,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船舶工业综合竞争力。船舶配套产业涉

2、及面广、产品种类多,其中船用设备价值量最大,占全船总成本的40%-60%,是船舶产业发展的核心。船舶电气设备及自动化行业是船舶配套行业的细分领域,船舶电气设备及自动化系统占船舶价值约11%。船舶电气设备价值约占船舶总价的4%1,主要包括船舶电站、电力网、电气负载三部分。其中主配电板是船舶电站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完成船舶的配电及发电机的控制与监测,是供电质量的关键保障。船舶自动化系统价值约占船舶总价的7%2,是由机舱动力系统和辅助系统自动控制、监测、报警等组成的监控系统,数字化、模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是主要的技术发展方向。三、 船用配套设备行业市场规模分析根据船舶行业协会统计,202

3、0年中国规模以上船舶配套企业359家,总营业收入仅4949亿,利润174亿元,规模普遍较小、盈利能力较弱,行业集中度较低,在研发能力、关键技术水平方面和日韩企业差距明显。同时,国内船舶配套产品大多集中在产业链低端,世界级知名品牌较少,电气、自动化装备、通导设备等关键设备缺乏国际市场影响力。在配套产品装船率上,韩国、日本船用设备本土化装船率分别达85%、90%以上,而我国普通散货船本土化装船率在60%左右,大型集装箱、液化天然气船等高技术船舶的本土化配套率还不足30%3。由于国外产品在品牌和技术方面具有垄断性优势,即使在市场低迷时期仍然可以获得较高回报,因而侵占了造船企业的利润空间,严重制约我国

4、船舶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根据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的统计,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制造企业营业收入为3,0298亿元,船舶配套企业为4949亿元。按照船舶配套产品占船舶价值40%的规律测算,2020年中国整个船舶配套业务总量应该在1,200亿以上,而国内船舶配套业务实际仅500亿左右,说明过半业务量被国外厂商接获。按照国家政策规划,未来国内船舶配套设备装船率平均要达到80%左右,国内船舶配套企业市场规模至少在千亿以上。四、 船舶自动化行业竞争格局随着自动化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的发展,船舶自动化行业发展迅速。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船舶自动化系统的普及奠定了基础。我国船舶自动化系统市场规模增长较快,

5、2021年中国船舶自动化系统行业市场规模已达到24176亿元。未来,随着智能化程度要求的不断增长,我国船舶自动化行业将快速增长,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6824亿元。五、 中国船舶制造业前景船舶工业是为水上交通、海洋开发和国防建设等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产业,也是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机电、钢铁、化工、航运、海洋资源勘采等上、下游产业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对促进劳动力就业、发展出口贸易和保障海防安全意义重大。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和科研体系健全,产业发展基础稳固,拥有适宜造船的漫长海岸线,发展船舶工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同时,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也为船舶工业提供了较

6、好的发展机遇,我国船舶工业有望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2020年8月24日印发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0版)的通知。通知提出建设目标,即到2021年,初步建立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标准体系,制定30项以上船舶智能制造急需标准,基本覆盖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和船厂应用等领域,与国际先进造船国家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到2025年,建立较为完善的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标准体系,全面覆盖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和船厂应用等领域,基本达到国际先进造船国家同等水平。六、 船舶配套设备产业规模我国船舶配套产业规模大幅提升,2006-2009年我国船舶配套业总产值由2498亿元增长至71

7、61亿元,2010年l-8月,工业总产值481亿元,同比增长275%。截至2009年底,我国规模以上船用配套设备制造企业724个,按企业规模划分,大型企业4个,中型企业41个,小型企业679个。配套企业从业人员近105万人。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船舶配套设备专业化生产企业。我国船舶配套企业虽然数量不少,但产品大多以低端为主,与日本和韩国同行相比,竞争优势不明显,在研发能力、关键技术水平方面差距明显,整个产业的集中度也比较低。同时,航运业结构性运力过剩的矛盾仍很突出,造船企业正在深入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工作,这对船舶配套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的船舶配套产业明显低于日韩、欧洲等国家的

8、船舶配套企业。其中水平相对低下的主要原因是船舶配套产品的知识产权以及核心技术,目前全球传播产品的配套设备市场主要控制在国外几个寡头企业手中,中国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能力低下且没有话语权。长期以来,我国船舶配套设备基本采用引进许可证或与国外合作方式生产,国内企业缺乏核心自主技术。配套企业研发投入主要依赖国家,自主投入力度不够;为满足造船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配套企业致力于扩充产能,却不十分重视自主研发。与日、韩先进配套企业相比,我国船舶配套企业对引进技术消化不够,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低端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全国众多的船舶配套产业园区产品同质性严重,甚至同一区域的多个产业园区也存在低端重复建设现象,导致

9、结构性产能过剩与恶性竞争;部分优势配套产品领域也存在重复建设现象。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开展质量品牌建设,大力推动示范应用,强化关键零部件基础能力,增加国际竞争力等将是未来我国船舶配套产业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包括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支持会到位,应该抓住这个机遇,跟上中国造船业的发展速度。七、 船舶制造业和船用设备行业的发展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船舶制造业和船用设备行业的发展也将得到进一步推动,市场规模和发展有望继续扩大。预计未来5年,中国船用设备行业总产值将保持15-20%的年均增长率,2020-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7-2万亿元,这将为相关企业带来更加丰富多元的发展机遇。此外,国家正在加大支持力度,推进船舶制造业和船用设备行业的发展。如,支持海洋经济发展,推动船舶制造业和船用设备行业的优化升级;鼓励国内船舶制造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促进船舶出口;完善相关政策,降低行业准入门槛,以及支持船舶制造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等。总之,中国船用配套设备行业发展前景广阔,未来市场规模和发展将得到持续推动,将为国家建设海洋强国、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支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