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练习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4703485 上传时间:2023-12-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雎不辱使命》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唐雎不辱使命》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唐雎不辱使命》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唐雎不辱使命》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唐雎不辱使命》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雎不辱使命》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雎不辱使命》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练习(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2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知识点导引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记叙文,写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极大的成就。在这场斗争中,唐雎十分讲究说话的技巧,主要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一是“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遭拒绝后,“秦王不悦”,于是当着唐雎的面盛气凌人地责备安陵君“轻寡人”。对此,唐雎先用屈从的口吻说:“否,非若是也,”然后从容地说明安陵君不肯易地是因为“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并非故意违背秦王的意愿。这个句答得委婉,言之有理,言之有“节”。“守”是

2、一种坚持正义、不畏强暴的具体表现,显示出安陵国土的神圣不可侵犯。“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这个反语,十分有力,表明安陵国明白秦王的“易”即是“抢”的同义语。因为唐雎坚持原则,言之有“节”,从“道义”方面暗刺了秦王的不义,触犯了他的尊严,难怪他要“怫然怒”了。 二是“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上。秦王见诈骗不行,便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所谓“天子之怒”实行威吓。唐雎正气凛然,针锋相对,用“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士之怒”实行回击。在这场围绕天子与布衣之“怒”的交锋中,唐雎很快就由被动而变为主动。列举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史实,对“士之怒”加以渲染说明。但是,这些有根有

3、据的“士之怒”,毕竟是历史上的事,已经过去了,它对秦王虽有所触动(威胁),但还不足以使利令智昏的秦王幡然悔悟。于是,唐雎又逼近一步:“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这是暗示他将效法三人,刺杀秦王。这样就把血淋淋的史实,变成对秦王的直接威胁,迫使秦王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危急处境。 三是“巧”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上。倘若唐雎只用文战,不辅以武攻,秦王势必会存侥幸心理,绝不会轻易折服。以行证言,就能使“言”更富于慑敌的威力。唐雎辅以“挺剑而起”这个义无反顾的行动,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尖锐性,这就从根本上彻底打破了秦王的一切幻想,迫使秦王不得不“长跪而谢之”。总来说之,在这场斗争中

4、,唐雎的说话技巧是十分高明的。他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从“道义”和“威力”两个方面,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从而震慑论敌,不辱使命。学习策略:学习本文,应从对话中把握人物的性格。开篇是秦王与安陵君对话,秦王语气傲慢,以强压弱;唐雎出场,秦王更是傲慢,咄咄逼人,但唐雎有礼有节用道理与秦王对答。当秦王引诱不能得逞时,便露出狰狞的面目,以武力相威胁,唐雎也寸步不让,针锋相对,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接着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 “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由对话,可看出秦王先倨后恭,恃强凌弱的性格和唐雎有勇有

5、谋,不畏强暴、临危不惧的性格特点。一、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唐雎( ) 徒跣( ) 抢地( ) 要离( ) 韩傀( ) 休祲( ) 缟素( ) 色挠( )j xin qing yo gu jn go no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秦王不说。 通 ,解释 。 (2)故不错意也。 通 ,解释 。(3)岂直五百里哉。 通 ,解释 。(4)仓鹰击于殿上。 通 ,解释 。 (45)寡人谕矣。 通 ,解释 。(1)说通悦 高兴 (2)错通措 置 (3)直通值 价值 (4)仓通苍 青色 (5)谕通喻 明白3.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1)大王加惠 ( ) (2)请广于君 ( ) (3)休祲降

6、于天 ( ) (4)长跪而谢之( )( )(5)秦王色挠 ( ) (6)徒以有先生也 ( )( )(1)施加恩惠 (2)扩大 (3)吉凶的征兆 (4) 坐 道歉 (5)屈服 (6)只 因为4.指出下列句子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1)唐雎不辱使命。 古义 今义 。 (2)虽然,受地于先王。 古义 今义 。 (3)非若是也。 古义 今义 。 (4)布衣之怒。 古义 今义 。(1)古义:辱没 今义 :侮辱 (2)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3)古义:代词,这 今义 : 判断动词 (4)古义:平民 今义:用布做的衣服 5.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A.(1)秦王使人谓陵君曰 ( ) (2

7、)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 ( ) B.(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 )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 )C.(1)虽然,受地于先王 ( ) (2)虽千里不敢易也 ( ) D.(1)秦王怫然怒 ( ) (2)怀怒未发 ( ) A.(1)派 (2)派 出使 B(1).也 (2)也不过 C. (1)虽然 (2)即使 D. (1)生气 (2)愤怒6 下列句中“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B.今吾以十倍之地 C.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D.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D(ABC以作介词,用、拿;D作介词,凭借)7.翻译句子。(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8、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3)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4)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5)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注意。(2)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势上撞罢了。(3)天下人穿孝服,今天就是这样了。(4)秦王变了脸色,直身坐着向唐雎道歉。(5)然而安陵国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因为有先生您啊。二、基础知识整合。8.本文说话善于用“潜台词”,阅读下列对话,说说普京的“潜台词”是什么。 2002年5月24日,美国总统布什在莫斯科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在两国总统的答记者问中,布什总统说:

9、“武器已经不再互相瞄准。” 普京总统说:“任何手拿武器,哪怕是拿猎枪的都知道,让它退出弹药,远离人群,是最安全的。”潜台词: 。“和平”应成为今后政治对话的主旋律。(或“和平对话,远离战争”;“要和平,不要战争”)三、语段精析。(一)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

10、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9.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加点字能否删掉?请说明理由。 不能,因为这两个字可体现出秦王对平民蔑视、倨傲的态度。10.“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仓鹰击于殿上”用了什么修辞?这种修辞有何表达效果? 排比;感情强烈,气势磅礴,突出了布衣之士非同一般的能力。11.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要灵活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潜台词: 。(2)与臣而将四矣。潜台词: 。(1)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2)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12.从语言角度分析,说说唐雎用什么方式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