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弈》教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4700564 上传时间:2024-01-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弈》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学弈》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学弈》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学弈》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学弈》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弈》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弈》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弈教案 宁夏 灵武市教研室 杨志成 评析 吕玉素教材分析:学弈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体育中的第三篇主体课文。学弈是一篇文言文,仅有5句话,69个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选自孟子.告子,全文讲述了围棋高手弈秋教两个学生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一心听取弈秋的指导,另一人虽然也听着,但心里一直想着天上有大雁飞过怎样拿弓箭去射它。虽然两个人在一起学习,但后者不如前者。通过这个故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选编本文,一是因为它在思想内容上,强调学习要专心致志,有利于学生继承发扬刻苦学习的优良传统;二是因为它短小精悍,文字较为浅显,适于初学者学习。学情

2、分析:学生在四年级时已初步接触了文言文(古文),知道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如通过四年级上册井底之蛙一课的学习,初步知道“学习古文要经常抑扬顿挫地读。”通过四年级下册欲速则不达一课的学习,初步知道“读古文,可以先熟读,猜一猜文义,再对照译文理解,也可以一边看古文,一边看译文,理解了文义再熟读。”等等。本学期,学生在前面又学习了两次文言文(杨震暮夜却金和寓言二则)。可见,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学习方法都有初步的接触和了解。因此本次学习,应注重放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抑扬顿挫地读文,并结合译文读懂文言文,力求在反复地诵读中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教学设想:课标中强调: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

3、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读上,让学生在初读、熟读、诵读的基础上了解故事的内容,并通过创造性的表演进一步体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词,借助译文理解文言文的内容。2.在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体会文言文的韵味。3.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教学重点:1.把握好文言文的节奏,读好、背诵文言文。2.借助译文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体会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教学难点: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文言文的韵味。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2练习朗读、熟读

4、课文。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从四年级起我们就初步接触了文言文。文言文就象一艘大船,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与我们现在的白话文相比,文言文好比是根,白话文好比是叶,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还记得我们曾学过的文言文吗?(学生试背学过的文言文。)2.从我们学过的文言文来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语言简洁、内容难懂、读起来有韵味。)3.我们学文言文,有什么好的方法呢?方法:(1)要经常抑扬顿挫地读。(2)读文言文,可以先熟读,猜一猜文义,再对照译文理解,也可以一边看文言文,一边看译文,理解了文义再熟读。4.今天,我们就用学过的方法再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课题)5读课题,

5、解题。同学们通过预习,知道什么是学弈了吗?(如果不知道,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或看插图,从文中寻找答案)。(学弈:学习下围棋。)【点评】引领学生回忆学过的文言文,回顾学文言文的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新知做了一定的铺垫。二、介绍作者1.本文的作者是是谁?(孟子)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孟子的资料?2.指名汇报,教师引导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注意对别人的资料进行补充。3.教师的补充资料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相机而论,需要补充则补充,不需要补充则不补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

6、点,著作有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点评】让学生交流展示资料,一方面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借助资料补充课文的空白,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搜集的资料,则是对学生资料的必要补充。三、自读课文,解决疑难。1检查读文情况。(1)自读自查,看是否读准字音。(2)同桌互帮互查,检查读音,解决预习中画出的不理解的词语。2指名指名读文,纠正字音。hu h zhu f yu诲 鸿鹄 弓缴 弗 若曰3.交流理解的词语,解决不理解的词语。【点评】学生进入六年级后,已有了较强的识字能力,字词不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但对于一些易读错或较难理解的字词,有必要进行检查指导,在

7、文言文教学中,更应如此。四、再读课文,读出节奏。1.学生自读,试着读出节奏。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把握节奏。弈秋,通国之/善射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师强调:读文言文,一要把读的速度放慢,二要注意停顿得当。3学生练读,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读不懂的地方结合译文解决。4.指名读,评议。5.齐读。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结合译文概括课文内容。【点评】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诵读文言文,能提高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表

8、达能力、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初学者,教师的确应该结合课文指导学生注意节奏,读好停顿。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课文中蕴含的道理。2.熟读、背诵课文。3.创造性地表演课文。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件什么事?(两个人向弈秋学习下围棋,由于学习态度不同,结果也就不同。二、深入理解。1.自主学习,理解文言文。(1)同桌合作学习,借助译文先讨论每句话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话来连起来说一说全文的意思。教师巡视点拨指导。(2)汇报交流。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弈秋,是全国下围棋最好的人。)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致志,唯弈秋之为听。(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

9、人听得很专心,只要是弈秋说的,他都听。)一个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另一个人虽然听弈秋讲着,一心认为有大雁将要飞过来,想象着拉开弓用箭射大雁。)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与第一个人一起学,但是不如他了。)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3指名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这个故事。【点评】六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学习方法都有初步的接触和了解。借助译文理解句子及全文,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太大的难度,因此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可谓是明智之举。三、回顾明理。解决了上面的问题,我们对课文的内容就更加清楚明了,现在请同学们

10、思考:这两个学生学下围棋的态度怎样?从文中的哪些话中可以看出来?学生做批画。1.学生读文思考,做批画。2.汇报交流。(1)指名读画好的句子,教师相机出示:其一人专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个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2)再读这两句话,想象画面,看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从中又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在充分地对比想象中去想、去说、去议,在想、说、议中提高认识,增强意识。)3.你能分别用一个或几个成语形容两个人的学习态度吗?4.了解了这两个人学弈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让学生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点评】四、背诵课

11、文。1.自由背。教师引导学生在理清条理,找出联系的基础上依序而背。2.同桌互背互查。3.指名背。4.齐背。【点评】背诵也有技巧。在学生理清条理,找出联系的基础上依序而背,采用多种方式背,学生背的积极性高,效果好。五、表演课本剧。1.组内表演。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演。2.汇报表演,评议。【点评】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鼓励他们有创意地表演课本剧,可谓画龙点睛之举。六、设计作业。1.改编学弈这个故事。2.推荐学生读一些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特别是一些学生熟知的成语故事,如揠苗助长、掩耳盗铃、滥竽充数等。【点评】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课堂中习

12、得方法,在课外加以拓展、运用。这里的作业设计,无疑是将学生课内习得的知识、方法、能力以及获得的情感体验等向课外拓展延伸,实现了课内习法,课外获益的目的。附:板书设计 学弈一人: 一人:专心致志 弗若 三心二意 聚精会神 心猿意马 教学反思:一、以读为主,“读”占鳌头。学习文言文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诵读。在本课教学中,我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让学生通过读来了解故事的内容,领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同时,我根据学生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引导他们注意节奏,读好停顿,体会文言文的韵味。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由于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结合译文理解课文内容对他们来说不是太难。因此,我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结合译文自主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说说全文的意思。期间遇到困难,提醒他们与同伴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三、拓展延伸,升华兴趣。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达到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创意地表演,并设计了推荐读一些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这样的作业,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向课外延伸,进而升华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逐步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