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购物中心的管理和信息化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4691343 上传时间:2022-09-14 格式:DOC 页数:119 大小:2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业购物中心的管理和信息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商业购物中心的管理和信息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商业购物中心的管理和信息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商业购物中心的管理和信息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商业购物中心的管理和信息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商业购物中心的管理和信息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购物中心的管理和信息化(1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商业购物中心管理什么是摩尔购物中心?Mall全称Shopping Mall,音译“摩尔”或“销品贸”,意为大型购物中心,属于一种新型的复合型商业业态。西方国家也称为Shopping Center,即“购物中心”,但和国通常所指的购物中心(实为百货店的另一种称呼)含义不尽一致。摩尔(购物中心)特指规模巨大,集购物、休闲、娱乐、饮食等于一体,包括百货店、大卖场以与众多专业连锁零售店在的超级商业中心。与Center、Mall相似,其他常见的英文名词还有:Plaza、Galleria,指出了摩尔的特点,具有长廊、广场、庭院的特点,就是在建筑物的遮蔽下,不论天气如何,都可以进行休闲、购物或聚会。S

2、hopping + Center、或Mall、或Plaza、或Galleria两词的结合,表示出购物空间带给消费者愉悦的感受,也区分出百货公司(Department Store)只是针对货品进行分门别类的商店,是无法提供如漫步在长廊、广场、庭院般悠闲的购物享受。 摩尔购物中心是指: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由专业购物中心管理集团开发经营,业态业种的复合度极度齐全(全业态、全业种/行业经营,表现出高度专业化与高度综合化并存的成熟性结构特征),行业多、店铺多、功能多,商品组合的宽度极宽深度极深(商品高中低档必须齐备,以保证商品品种齐全。商品组合的宽度极宽由多家不同定位的大型百货公司、超市大卖场实现。

3、商品组合的深度极深由无数各类品牌专卖店、专业的不同行业主题大卖场实现。)定位于家庭(全家/全客层):家庭式消费为主导方向通过设置大面积百货和超市大卖场与大量不同行业的各类专卖店、家居家电类、儿童与青年游乐设施、文化广场、餐饮以覆盖老中青幼四代各个层次不同类型的顾客;再辅以各类专业店针对各类消费者之需求,此外还设置各类特色店以吸引国、国际游客,能满足全客层的一站式购物消费和一站式享受(文化、娱乐、休闲、餐饮、展览、服务、旅游观光)的特大型综合购物娱乐中心。 严格意义上讲,小于0万平方米的,叫做购物中心,大于这个数字的且业态复合度高的方可称作摩尔MALL。而大于20万平方米的,可叫做超级摩尔购物中

4、心SUPERMALL。 美国国际购物中心协会曾规定了购物中心的五大特征:(1)购物中心规划、开发设立、经营都在统一的组织体系下运作;(2)适应统一管理的需要,产权要求统一,不可分割不可出售。(3)尊重顾客的选择权,使其实现一次购足(onestopshopping)的目的;(4)拥有足够数量的停车场;(5)有更新地区或创造新商圈的贡献。可见购物中心是开发者即业主开发后,或是业主自己管理,或是委托专业购物中心管理公司管理,把场地出租给各种零售商(当然业主自己也可以经营部分场地),但哪种店铺引进多少、引进谁,要有事先的统一规划,各行各业都要有合理的比例,其功能不仅包括一次购足的售卖功能,还应包括吃、

5、喝、玩、乐的生活功能:一次享受足(onestopenjoying)。 摩尔,通俗地讲具有如下2个特征: 一是大:占地面积大、绿地大、停车场大、建筑规模大。二是多:行业多、店铺多、功能多(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 购物中心所包含的容比较广泛,在服务功能上表现为复合性,在经营管理上表现为一致性,在服务设施上体现为完整性,在服务围上表现为商圈的所有居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购物中心不是一个简单的分散式的经营模式,而是一个统一高效运作的有机整体。 而摩尔通俗的讲,即把淮海路上所有的专卖店和快餐店、中高档的第一八佰伴或太平洋百货、中档的第六百货、顶级的连卡佛百货、家乐福大卖场、新天地、衡山路休闲街

6、、恒隆广场或梅龙镇广场、影城、书城、儿童乐园、好乐迪KTV、百脑汇、宜家家具、OBI、百安居、大食代美食城、襄阳市场、运动城、自然美SPA、MEGAFIT健身中心、大饭店等全部放入同1幢设计周全且精美的特大型的商业建筑中,且各店与店之间要有良好的连通性与互动性互补性,并通过统一管理以发挥整体效应,面积一般比港汇广场要大1至2倍,如24万平方米的正大广场,菲律宾马尼拉33万平方米的SMMEGAMALL等。 但超级购物中心SUPERMALL/CITYMALL的管理、促销等要求比普通百货公司的要求更高。也就是以百货公司、品类专卖店、主题商店、大型超市为主力店,辅之以精品店、专卖店、中华美食广场、中外

7、主题餐厅、咖啡厅、书店、网吧、音像店、科技展览、多功能国际影视城等,兼有娱乐园、大型表演、商务酒店和超大型停车场,甚至还有教堂、音乐厅、体育场、图书馆等文体设施。 摩尔与普通的购物中心有根本区别,摩尔不仅规模更大,而且休闲娱乐功能更为齐全,此外摩尔的各类节庆活动每天不断。 我国在摩尔这一商业业态上不仅比欧美落后,也比东南亚许多国家落后许多。但落后也意味着发展机遇。在正大广场之前,还没有一个真正的摩尔销品茂。但正大广场的规模远称不上亚洲第一,其在东南亚也仅能排在第8名以后。即使在国,也已有2个规模在50万平方米以上的摩尔在建设中,在建中的虹桥商贸城摩尔面积也达到26万平方米。正大广场的投资商是泰

8、国正大集团,其旗下的THEMALL连锁摩尔购物中心,在泰国建有6家摩尔;且正大集团还将在广、和等主要城市发展类似的超级品牌购物中心,其中广天河正佳商业广场位于天河城购物中心旁,总面积达到37万平方米。而亚洲第一锁摩尔开发商:菲律宾SMPRIME集团已在开设其地第2家SM摩尔-16万平方米的SM城市广场;SM集团有意在地开设更多的摩尔。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 ShoppingMall(简称MALL)是源自美国、风行世界的成功商业模式,在我国常称这种商业模式为“购物中心”。但与国许多冠以“购物中心”的百货商场或者综合性商场等商业设施不同,真正意义上的“MALL”几乎能够涵盖人们的各种消费需求。业人士

9、介绍,凡你所想象到的娱乐、休闲、购物方式,在“MALL”都有;它的消费对象是一个大型复合型消费群体。概括起来说,“MALL”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大。占地面积大,建筑面积大,停车面积大,二是多。行业多,店铺多,功能多。三是高,购物环境要求高,档次高,顾客群购买力高。 在国外,“MALL”显示出一派繁盛景象。以美国为例,“MALL”已占据了商业领域50以上的份额。全球最大的“MALL”美国“西爱民顿”年营业额达28.8亿美元。近几年,“MALL”逐步在中国的商业领域兴起。新东安市场、的港汇广场、广的天河城、的武商都已有“MALL”的雏形。目前,一家规划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MALL”已开始投资建造

10、,另外3家“MALL”正在审批之中。据悉,国外的商业资本也已介入了的“MALL”建设。摩尔的起源与发展演变今天,购物中心已经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历程。其发展演变,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是由于购物中心在传播过程中与各地具体情况相结合的结果。在不同的国家、社会和经济水平下,购物中心的发展模式既有自身的特点,又彼此影响。美国购物中心的建设始终居于领先地位,对欧洲、澳和亚洲国家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一.早期探索阶段早期的购物中心探索和实践主要集中在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特别是美国,它乃是发展购物中心的先驱。早在19世纪,美国购物中心建设已经拉开序幕,但是它在20世纪以前的发展相当缓慢。在早期

11、探索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原型有1827年西鲁斯巴特勒(CyrusButler)在罗得岛普罗维登斯(Providence,RhodeIsland)建造的三层封闭购物廊,以与1907年爱德华H博尔顿(Edward HBoulton)在巴尔的摩建造的罗兰帕克(Roland Park)中心。20世纪20一30年代,购物中心在设计、开发和运营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一种较为固定的平面布局方式即将一组商店围绕小汽车布置,或者商店被小汽车包围很快得到重视,并逐渐流行起来。美国郊区化势头迫使零售商业设施适应汽车需要向郊区交通枢纽扩散,迎合新的区位选择。开发商尝试将沿街带橱窗的商店组合起来,并在商店群背后设置停车

12、场。1921年,西尔斯罗巴克(Sears Roebuck)公司在芝加哥郊区公路交叉点上建立了一家综合商店,以它为核心形成了带形中心(Strip Center)。带形中心是美国早期购物中心的典型代表,在30年代的美国郊区非常普遍。探索阶段的购物中心虽然还比较原始,但是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特征,它们在布局上一般沿着一条中央大街布置。1923年建成的康萨斯城乡村俱乐部广场(The Country C1ub Plaza)包括280家承租户,由互相独立的一系列商店协调开发,其建筑、景观和招牌等都有统一风格。1937年建成的休斯敦奥克斯河中心(The River OaKs Center)有47家商店,并有3

13、2500平方米可出租面积(GLA)。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31年建成的达拉斯海兰帕克中心(Highland ParkCenter),它的一些创造性革新,主要体现在立面不正对街道、停车场不沿街。后来,城市土地机构将海兰帕克中心列为购物中心的原型,并归纳出购物中心的特征:使用不被公共街道分割的整块土地;拥有众多个体商店;统一商店形象;由唯一的所有者控制经营;根据需要提供一定数量的即时停车场。英国对早期购物中心同样作了重要探索。2030年代,英国郊区的独立商店纷纷组合成小型邻里中心,开发商将邻里中心作为居住区的配套建设容。邻里中心是英国购物中心的先驱。20年代在澳大利亚,购物中心的建设已经纳入首都堪培

14、拉的规划。由于地广人稀的环境,主要吸收了美国经验发展小型郊区带形中心。30年代中期建设了一些小型邻里中少,为郊区兴起的居住区提供服务.二.20世纪50年代成型阶段30一40年代,邻里中心和郊区带形中心的建设,以与堪培拉购物中心的规划思想,为购物中心的设计、建设和管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开发商有能力将一组商业设施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建设和管理,规划师和建筑师也能够适应郊区的要求进行设计。政府和私人投资者都为购物中心建设提供了金融支持。零售商乐于在新的商业环境中开展业务,购物者也乐于光顾能够满足多种购物需求的郊区购物中心,这一切为战后购物中心的兴起奠定了基础。50年代,现代意义上的大型区域购物中心在美

15、国郊区正式登场,百货商店与小商店群的结合形成了第一个区域购物中心。郊区集中的人口和购买力足以维持大型购物中心的存在,大规模高速公路建设迎来了购物中心发展的黄金时代。大百货商店除了在郊区购物中心开设分店外,还迫切要求建设以自己为核心的购物中心。50年代中期,郊区区域购物中心的布局和组成已经趋于固定,最常见的哑铃形模式出现了。百货公司作为核心商店的角色和地位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认识,此外,通过景观设计和环境设计来强化购物行为、增加购物兴趣的一系列设计方法也日臻成熟。1956年,在明尼阿波利斯郊区伊代纳(Edina)建成的南谷购物中心(Southdale Shoppin8Center)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16、,它的革新体现在通过人工控制环境营造舒适宜人的购物环境和花园气氛,提供开放的公共空间以满足人们社会活动的需要,提供大面积的免费停车场,并将汽车限制在购物中心周围,在部建立绝对的排除汽车干扰的步行区。这一切使之成为后来购物中心建设的例。它的设计师维克托格伦(Victor Gruen)是购物中心的积极倡导者,主持了许多雄心勃勃的购物中心开发计划,他对城市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甚至把解决城市问题的希望寄托在购物中心上。郊区购物者要求交通便利、购物空间宽敞和免费停车场地充足的商业设施。购物中心不仅满足了这种要求,而且还在精神上满足人们更多的需求。它通过增加更多有吸引力的因素,在步行的环境中创造社会生活和文化活动的气氛,让郊区居民参与社区的生活,创造一种古老的理想社会生活气氛,吸引人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