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4686880 上传时间:2023-10-3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他是应用心理学的月和i,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在教育、教学影响下,受教育者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研究形成道德品质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等。2、实验研究:是指创设一定的情境,对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以揭示教育,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3、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指有计划有步骤的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由教师或研究人员共同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4、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

2、为,教学要去的效果,必须考虑儿童已有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人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在已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知道的情况下可以打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叫做最近发展区。最经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也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现实性,教和学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发展。5、客体永久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的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儿童在大约9-12月获得客体永恒性,而在此之前,儿童往往认为不在眼前的事物就不存在了,并且不再去寻找,客体永恒性是后来认知活动的基础。6、支架教学:根据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教学需要控制那学超

3、出学生能力的任务元素,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他们能所及的任务内容上,并快速地掌握他们。在一个学习情境里,教师最初要承担大部分的工作,在这之后,学习者和教师分担责任。当学生逐渐变得更有能力时,教师逐步地撤走支架,从而使学生得以独立完成任务。这其中的关键是要保证支架一直使学生处于其最近发展区之内,在学生能力有所发展的时候这个支架要作出调整。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学习有挑战性的内容。以建筑工地中所使用的脚手架作类比,教学支架有五个基本功能,提供支持,具有工具的性能,扩展学习者所能达到的范围,使学生能完成本不能完成的任务,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选择使用。7、智慧技能的学习:运用符号或概念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能力。8

4、、动作技能的学习:通过身体动作的质量(如敏捷,准确,有力和连贯等)不断改善而形成的整体动作模式。9、练习律:桑代克认为,练习次数的多寡,影响刺激和反应之间练习的稳固程度。练习越多,练习越紧密,小鸡越清楚要采取什么行动,逃脱的速度越快;练习越少,练习就不够紧密,小鸡就越难找到出口。百度百科10、准备律:这个定律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当一个传导单位准备好传导时,传导而不受任何干扰,就会引起满意之感;当一个传导单位准备好传导时,不得传导就会引起烦恼之感;当一个传导单位未准备传导时,强行传导就会引起烦恼之感。百度百科11、经典条件反射:(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

5、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经典条件反射最著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百度百科。(如果将肉末放在一条饿狗的口中或嘴巴附近,肉末可以自动引起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在这里,肉末被称为无条件刺激,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因为无需任何训练和经验而自动出现,成为无条件反应。如果给狗呈现其他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如果将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反应反复多次配对呈现,中性刺激就会成为条件刺激,能够引起原先只有无条件刺激引发的反应也就是唾液分泌的反应,这种反应被成为条件反应。这个过程就是经典条件作用。)课本解释。12、消退:经

6、典条件作用形成后,如果反复呈现条件刺激,却不呈现无条件刺激,条件反应的强度就会逐渐减弱,条件反应甚至会消失,这种现象称为消退现象。消退就是清除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一个行为。13、条件作用的泛化:近点条件作用一旦形成,集体对与条件刺激向此的刺激作出条件反应,这被称为条件反应的泛化。操作性条件的泛化是指将所习得的行为,技能或概念从一个情境转移的另一个情境中。14、条件作用的分化:如果只强化条件刺激,而不强化与其相似的其他刺激,就可以导致条件作用的分化。当狗学会只对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而对其他向此的刺激不作出条件反应,就出现了条件作用的分化。操作性条件作用分化是知觉到先前刺激的差异并对这种差异作出

7、反应。15、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他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是在他设计的一种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金纳箱中进行的。此理论的核心是:如果一个人做出机体所希望的行为,那么机体就与此相联系提供强化这种行为的因素;如果做出机体所不希望的行为,机体就应该给予惩罚。百度百科。斯金纳在可控制的环境下对操作性行为进行的研究。他发明了一种学习装置叫做斯金纳箱,箱内装着一个操纵杆,操纵杆连接着一个供应食丸的装置。将饥饿的白鼠置于箱内,在这种缺乏明显的无条件食物刺激环境中,白鼠偶然踏上操纵杆,供丸装置自动送落一粒食丸。白鼠进过几次尝试后,就会不断按压杠杆,直

8、到吃饱为止。在这一实验中,白鼠学会了按压杠杆而获取食物的反应,把强化与操作性反应联系起来,形成了操作性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与两个基本原则相联系:第一,任何反应如果紧随强化刺激,该反应具有重复出现的趋向;第二,任何能够提高操作反应律的刺激都是强化刺激。)课本解释。16、效果律:这个定律强调个体对反应结果的感受将决定个体学习的效果。即如果个体对某种情境所起的反应形成可变联结之后伴随着一种满足的状况,这种联结就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是一种使人感到厌烦的状况,这种联结就会减弱。百度百科。17、学习的顿悟说:认知学习理论的学说,反对任何一种还原主义,主张学习在于构成一种完形,是改变一个完形为另一个

9、完形,学习是顿悟。顿悟的发生首先是有机体面临一个问题,发生认知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具有动机性质,使有机体试图去解决,求得心里的平衡。这种问题解决是的通过顿悟实现的。该学派重视创造性,重视理解,这些构成了最初的认知学习论的观点。18、连续接近技术:见目标行为分解成一个个小步子,没完成一小步就给以强化,知道获得最终的目标行为。19、强化:能够提高操作反应律的后果。20、惩罚:能够减弱行为或者减低反应律的刺激或事件叫做惩罚。21、普雷马克原则:用高额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加不喜爱的活动。22、观察学习:指功过观察并模仿他人而进行的活学习。23、自我强化“自我

10、强化依赖于社会传递的结果。社会向个人传递某一行为标准,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24、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25、认知示范:26、潜伏学习:一种无明显的强化、其结果在一定时间后通过作业才显示出来的学习过程。又称隐匿学习。它是美国心理学家E.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百度百科。27、认知地图: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是一种对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既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也包括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的信息。托尔曼根据白鼠学习迷宫的实验提出,动物学习不是在一连串刺激和反应

11、之间建立联系,而是在脑内形成了迷宫的格局,托尔曼称之为认知地图。百度百科。28、有意义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当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合理联系起来,有意义学习就发生了。29、机械学习:传统教育的弊端,就是让学生在太多的时间里以机械的而非有意义的方式来学习各种知识。30、发现学习:教师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发现概念与原理来学习,新信息的学习主要是学生自身努力的结果。31、接受学习:该模式是奥苏贝尔所倡导的。在他提出的认知结构同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饥饿时我们通常所说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也是以教师为中心。32、发现法教学模式:布

12、鲁纳倡导并发展起来的教学模式。有四个原则:(1)教师要将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2)要配合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3)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适当安排教材的难度与逻辑顺序。(4)确保教材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力。有四个教学阶段:(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发现其中的矛盾,提出问题。(2)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针对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4)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引出结论。33、上位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的观念包含

13、于其下而获得意义,心学习的内容便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34、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35、认知结构:概括地说,就是然关羽现实世界的内在的编码系统,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目,它是人用以感知外界的分类模式,是新信息借以加工的依据,也是人的推理活动的参照框架。36、图式:重点揭示了认得陈述性知识之中所包含的一系列的重复发生的经验模式。37、先行组织者:有两种类型,一类是陈述性的,它往往提供一个抽象的观念,卫星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与新的学习产生一种上位关

14、系;另一类是比较性的,用于比较熟悉的学习材料中,目的在于比较新材料和认知结构中相类似的材料,从而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38、成就动机:分为两部分,其一是追求成功的意向;其二是避免失败的意向,也就是说成就动机涉及对成功的期望和对失败的担心两者之间的情绪冲突。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取得成功的内在驱动力。39、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与自我能力感同义。40、内部动机:指因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所引起的动机。41、外部动机:指引学习活动的外部后果而引起的动机。42、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包括(1)符号表征的学习,学

15、习具体的词汇代表什么,即建立符号与实务之间的等值关系。(2)概念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3)命题学习,学习事物之间的关系。43、程序知识:程序只是的学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模式识别学习,一类是动作序列学习。这两种类型是相互关联的正确的使用行动序列需要识别适合的条件。44、正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包括一种学习使另一种学习具有了良好的心里准备状态,所需的时间或联系次数的减少,学习的深度增加或单位时间内徐喜亮的增加,使学习者顺利地解决了面临的问题。45、负迁移:一般只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多只一种学习所形成的心理状态使另一种学习所需的学习时间或所需的练习次数增加或阻碍另一种学习的顺利进行、知识的正确掌握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