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教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4673136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教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南春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春天的美景。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们学校春天的美景,(小花园、植物园、苗苗常青园)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教学重难点:用自己的话描述校园的美景。教学准备:自由游览、观赏各园的景色。一、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关于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春晓、咏柳等。二、学习古诗江南春1、板书课题江南春2、解题:江南:指长江以南的地区。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春光的绝句。3、学习生字词(1)自己读(2)注意字的写法:(莺、旗)(3)需要理解的词语 酒旗:挂在酒店门前做招牌的一面小旗4、朗读诗句 根据注释说上面讲的词语的意思,试着讲讲诗的大意。(1)请三四位同学读诗后,再各自朗读。闭上眼睛,想象诗

2、句描述的景色,让头脑中产生画面。(2)根据诗句,说说看到的景物。在江南一带,到处可以听到莺的啼叫。百花开放、山青水绿,在邻近水边的村镇酒家的酒幔子在风中飘扬。南朝的各代皇帝所建许多寺庙。佛寺中的这亭台楼阁在蒙蒙的春雨中留着。5、体会诗句描写的意境(1)那些景物写江南的春天?黄莺啼叫,百花争艳,青山绿水,依山靠水的小镇,迎风飘扬的酒旗。(2)写出了什么特点?江南景色的秀丽。6、指导朗读(标出句逗的停顿)见书本7、巩固练习(1)同桌互相朗读试背,并说说诗意。(2)请一两位同学说说诗意后,让大家补充。(3)抄写两遍古诗。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理解本诗诗意,懂得这首诗所蕴涵的哲理教学设计:一、揭示

3、课题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伟大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板书:朱熹)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一生勤奋读书,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出示: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宋朱熹作为一个人,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同时要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昨天,我请同学们按照自学要求自学了这首诗

4、,现在,来看看你们学得怎样?二、学习古诗,领会诗意1、出示:自学要求: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并说说诗句的意思;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4、记下不懂的问题。2、交流自学情况(1)第一个要求,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 (出示全诗,指读)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鉴”是什么意思?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师: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突出水的清澈透明。“徘徊”是什么意思?把这两句诗读好。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呢?谁能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多么美的景色呀,(板书:景色)师: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它暗示了什么?(暗示

5、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那后面两句诗你能理解吗?我们先来读一读。(2)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渠”是什么意思?“如许”是什么意思?3、把诗意连起来说说。先说给自己的同桌听听。4、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美吗?谁能读好这首诗?5、背诵这首诗。三、质疑引入哲理理解1、引导学生质疑。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引出: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池水清澈 读书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 不断地读书使人_2、交流,指答。出示、齐读: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3、小

6、结:四、教师总结延伸师:朱熹先生写了这么一首写景的诗,非常优美,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能接受他的观点,他的思考,可真不愧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所以像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板书:说理诗)。出示: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你觉得这两首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前两句都是写景,后两句是感受)同学们想想,你还能举出一些跟这些诗相似的说理诗吗?(学生回答)总结:朱熹先生说理非常地巧妙,所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脍炙人口,千年不衰,我们都知道学习古诗除了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下面就是报纸上运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

7、有源头活水来”两句的例子。五、学生延伸交流出示文章:浙江慈溪市海茂电子有限公司于1998年创立,由于公司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把质量当作企业的生命,严格质量管理。只短短几年,公司产品就打开了国际市场,获得很大成功,年产值已超过几千万美元,并仍不断发展。“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公司蓬勃发展的今天,正是由于多年来格守“诚信服务、客户至上”的企业信条,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结果。在这篇文章里清如许的源头活水是什么? “清如许”指什么?六、总结全诗同学们,伟大的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了,才会活用,平时候的积累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也能像朱熹那样勤奋读书,善于思考,写出

8、好文章来。 赤壁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作者简介三、朗读赤壁。四、词义解释折戟:折,折断。戟,古代一种兵器。将:把,拿。东风:春风。五、课文探究: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

9、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绝句教案二、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杜甫简单生平以及他的几篇著作。2、初步读懂诗歌的含

10、义,理解诗句中“鸣”、“上”、“含”、“泊”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喜悦的思想感情。3、激发学生学习积累杜甫名诗的兴趣,能背诵学到的一到二首课外杜甫的诗。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难点:对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理解。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课外自由学习积累杜甫的诗作若干首。五、教学过程:(一)、欣赏春的旋律,导入新课:1、在“春之声圆舞曲”的伴奏下,学生汇报寻找春天的收获。2、导:今天,我们新学习一首古诗,看看古人是怎样用诗的语言描绘春天的美景。(二)、进入第一章快快乐乐地学,学习古诗:1、读古诗。(1)师轻快地范读古诗,学生

11、谈谈听后的感受,体会诗歌欢快的意境。(2)谁知道杜甫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请学生简单介绍作者写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当时,安史之乱平定了,天下太平,诗人回到了自己居住的成都草堂,看到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色,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整体感受诗歌的意境,了解写作背景画眉鸟教案1.教学目标:自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 词义解释: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今江西人。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

12、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百啭:指鸟儿好听的叫声。随意移:自由地各处飞翔。始知:才知道,才明白。3.再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提出不懂的地方。4.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帮助学生理解个别字的意思,引导学生把古诗的意思说清楚。5.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6.指导背诵。越女词教案1写作背景简介越女词是李白在越地所写。谢灵运有东阳溪中问答诗,应是此五首诗之所本。谢诗:“可怜谁家妇,缘流洗素足。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但问情若为?月就云中堕。”2基本解读此诗写越中采莲少女活泼可爱的神情动态。“棹”、“人”二词入神之笔。“棹”指摇船的动作

13、。摇船时还唱着歌,可见行船之轻松欢快;“人”是“笑”着划船钻入荷花里面,欲出不出,假装害羞,天真活泼之态,历历在目。3鉴赏要点此诗风格清新自然,体现了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风。4相关资料谭云:说情处,字字使人心宕。钟云:非“佯羞”二字,说不出“笑入”之情。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上面的朋友已经写得很清楚了!李白用一种近乎白话文的形式,描写了一幅如水墨画一样的美景。采莲女江南采莲,莲歌飘散,突然在层层绿叶红莲中有客乘舟而来,赶紧转变船辑,躲进密密麻麻的碧波之后,仿佛是因为怕羞而不敢见客一般。白云词教案“天平山上白云泉”,起句即点出吴中的奇山丽水、风景形胜的精华

14、所在。天平山在苏州市西二十里。“此山在吴中最为崷崪高耸,一峰端正特立”,“巍然特出,群峰拱揖”,岩石峻峭。山上青松郁郁葱葱。山腰依崖建有亭,“亭侧清泉,泠泠不竭,所谓白云泉也”,号称“吴中第一水”,泉水清洌而晶莹,“自白乐天题以绝句”,“名遂显于世”。然而,这一名山胜水的优美景色在诗人眼帘中却呈现为:“云自无心水自闲”。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诗人无意描绘天平山的巍峨高耸和吴中第一水的清澄透澈,却着意描写“云无心以出岫”的境界,表现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闲静雅致的神态。句中连用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自得自乐,逍遥而惬意。这里移情注景,景中寓情,“云自无心水自闲”,恰好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写照。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至二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期间,政务十分繁忙冗杂,“清旦方堆案,黄昏始退公。可怜朝暮景,消在两衙中”(秋寄微之十二韵),觉得很不自由。面对闲适的白云与泉水,对照自己“心为形役”的情状,不禁产生羡慕的心情,一种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的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