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4672500 上传时间:2023-01-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1一提到“国学经典”四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会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 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作为教师,需要不断的充实自己,带着崇敬的心 情,我认真学习了国学经典与教育,它分为四个教学视频。原来我对国学仅仅 是知道而已,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 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 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 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

2、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 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 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 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 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二、国学让我学会感恩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 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 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 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 父母应该以感恩的

3、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 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讲礼 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 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 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经 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 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在古文经典中,古圣先贤把思想、理念、精神中的精髓传承 给我们,我们颂读经典,能够聆听到圣贤的教诲,对我们是莫大

4、的幸事。学贵力 行,圣贤文化的学习,贵在把它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才能从中得到 真实的利益。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会遵循古圣先贤的教诲,把圣人的教诲贯彻 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2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 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 历程。我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很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 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 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

5、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 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 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 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 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 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教学中,我们更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

6、个志 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 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 能付诸实际行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想“哂之”又 “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有出息的表现。好象他做的都是小 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现实的,可 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边际的。比如: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什 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专家提出:学 生能主动捡起一片纸,这就是爱国!所以我们教育学生励志,不妨把眼光收

7、回来, 放在眼下能付诸行动的,哪怕为了理想只迈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 产”的年代已经过去,励志要切合我们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学习国学有以下感悟: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 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 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 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 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

8、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 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二、国学让我学会感恩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 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 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 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 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 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 个孝顺父母的人、做

9、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 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 确的方向。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 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 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3响应国家教育改革的号召,重庆市组织了国学经典和教育的网络培训,分 别从教育和教学两个方面为教师们深刻剖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之间的密切 联系,将中国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精

10、髓浸润在现代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为我们一线 教师的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指明了一个全新的探索方向。在这次培训中,传统教育观念中的一些思想让我感触颇深。首先就是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这个思想。无法想象,在那竹简为书的时 代,当人们每日还在为温饱生计奔波劳碌的时候,孔子竟然能分析和总结出这么深 刻的教育思想。主讲教授在谈到这个思想的时候也是对其赞赏有佳,无论哪个时 代,哪个国家,即使科技发展如此的今天,这个思想作为教育的根本原则依然没有 改变。“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孩子们本身的情况实行有差别的教学。”浅显易懂的一句 话,刻画了教育的本质。而要切实将它融入我们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却是一件需要 耗费很大时间和精

11、力的事情。首先,你要全面的了解每个孩子们的性格、行为习 惯、家庭环境、兴趣爱好和能力等等诸多基本情况,然后,你要逐步的发展和培养 你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联系,只有当孩子们和你之间建立起一定的信任基础,你才 能进一步的针对他们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计划,而在相应的教育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你还要不断观察和发现他们随年龄和环境影响的自身思想行为变化,及 时的修正和完善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最终才能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所以,就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经验来看,因为受到时间和精力等诸多条件限 制,一位优秀教师在一个班级能够顺利实行因材施教的人数不会超过 30 人,而一 旦超过这个班额人数,所谓的因材施教不过是

12、纸上谈兵自我安慰罢了。论语中提到的启发式教学,也是我个人非常推崇的.一种教学理念。有疑 就有问,有问才有答。几千年前的古人都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作为教育发展如此 完善的今天,更应该努力将这种优秀的教学理念融于我们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启发式教学,我个人认为,首先,要注重这个“启”字,如何正确巧妙的 引发孩子们对某个问题产生疑问,如何在疑问产生的同时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好 奇,这是整个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关键。这个中巧妙更多的不是依赖教材指导或投机 取巧,而是需要教师本身的经验积累和对问题本身乃至问题外延的深刻把握。其次,就是这个“发”字,能成功的引发孩子们的兴趣和疑问,是启发式教学 能够开展的前提。

13、但要顺利完成教学就必须注重问题的探索和发展过程。简单的给 出答案和结论只会打击孩子们的积极性,甚至影响到以后教学实施。应该象喂鱼一 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让孩子们在不断解决疑问的同时不断产生新的疑问,最 后发现问题的本质。只不过就实际教学经验来看,这种教学方式对问题本身有一定要求,而且也是 一件相当耗费精力和时间的事情,所以更多的教师只能将其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 段应用在平时教学中。培训中还提到传统教育中的“相机而授,适时而教”的思想。个人感觉其实在 我们平时教学工作中,已经不知觉的将这种思想应用到方方面面。就象农作物收成 要看季节气候,我们教学也应该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气氛。孩子们每天的学习积

14、极 性、精力专注程度和情感态度并不是一层不变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留心观察和 实践,选择或者引导或者创造合适的实际与氛围,传授合适的知识或技能,其实也 是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工作中应该留意的一个环节。培训后期谈到一个观点“寓理于事,寓衣于趣。”我个人的理解就是类似于言 传身教的一种教育理念。无论我们想教授孩子们什么样的知识或者什么样的思想, 平淡乏味的一纸空谈或者天马行空般的口水连篇,我想换作任何一个人都不会对你 所讲的内容产生多少兴趣,更不要说去理解或者深刻把握。将所讲授的知识和道理 融于我们生活的日常事理中,将相应的现象和变化真实的展现在孩子们面前,让孩 子们了解事物最直接的面貌,让孩子们对

15、我们的生活甚至世界充满好奇和热情,然 后引导他们逐步的认识和了解这一切。我想,这是我们一线教师在传授知识和道理 的同时,必须思考的教育的另一个侧面。主讲教授还谈到了学习氛围的问题。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和谐的学习环境,不仅 是孩子们的深切向往,也是我们的一致追求。但是就实际教学工作来看,要创建一 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确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这需要我们与孩子,我们 与我们,我们与家长之间的密切配合,还需要彼此之间的信任和默契发展到一定基 础,更需要拥有凝聚力的核心不断的影响和领导。常听一些教师抱怨孩子们学习积 极性不高或者没有学习气氛,其实这里面所包含的问题不仅是孩子们,也包括我们 教师自身。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更应该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才能真正的 陪伴孩子们健康成长。这次网络培训虽然短暂,但是我确实从中受益非浅。不仅确认和肯定了自己平 时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正确性,而且从古人的传统教育教学思想 中体会到一些优秀的教育教学文化精髓。虽然要将这些经典的教育理念和思想理解 消化,并切实应用到平时教学中还有一个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但是我坚信在以后的 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能够做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