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关系比较与选择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4671980 上传时间:2023-10-2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关系比较与选择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关系比较与选择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关系比较与选择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关系比较与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关系比较与选择(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关系比较与选择(一)摘要:信息不对称使中小企业融资遭遇银行信贷配给。信息不对称的缓解是解决中小企业融 资困难的关键所在。从理论上分析,杠杆型融资关系比保持距离型融资关系更能达到这一目 的,不失为当前最适宜的选择,但需要注意银行介入的广度与深度。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已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从长远来看,完善信用 担保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对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非常重要。短期内,我国中小企业融资 还摆脱不了间接债务融资。在金融体系仍是银行金融机构垄断的格局中,我国中小企业正遭 遇着银行信贷配给所带来的经营危机。信贷配给是银行对多年来扭曲银企关系的矫正,是我 国银行商业

2、化改革后的本能反应。但这种紧缩行为使中小企业得到支持不足,整个宏观经济 增长乏力。因此,研究银行采用信贷配给的根本原因,探讨适宜的银企合作模式,对解决中 小企业的融资困难乃至长远发展和宏观经济增长都具有深远意义。一、信息不对称与信贷配给中小企业无论是向银行或是资本市场融资,都会遇到与资金供给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融 资障碍。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完善,企业资本市场融资渠道不畅,中小企业融资的信息障 碍主要发生在信贷市场上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一般来说,信贷市场上信 息不对称更多地是对银行造成损失。特别是当一些坏”企业进行恶意的信息干扰,银行的放 贷风险更大。因而,银行为维护自己的利

3、益,在放贷时会设置各种标准和限制,如在特定的 利率水平上规定贷款上限、要求使用抵押和担保、使用信贷配给等,以识别好”企业和约束 “坏”企业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其中信贷配给是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信贷配给是在一般 利率条件下对贷款的需求超过了供给(DeMeza&Webb, 1992),斯蒂格勒茨和威斯(1981) 认为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衍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信贷配给产生的根本原因。银行与申 请借款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在借款企业了解项目的具体风险,银行了解风险的 统计分布却不能准确判断这种风险。特别是在申请借款时,借款人披露有利于获得贷款的信 息、隐瞒(或不披露)不利信息的倾向更加剧

4、了信息的不对称程度。鉴于此,由贷方控制的 利率上升将导致投资项目面临更大的风险,利率上升可能是降低而不是增加贷方的预期收益。 因此,当对可贷资金有过度需求时,贷方更愿意使用信贷配给,而不是提高利率。信贷配给是一种控制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消极方法,它使中小企业获得支持不足,宏观经 济增长乏力,银行本身也因而失去了发展壮大的机会。使用资产抵押放贷,一定程度上能降 低信息不对称对银行造成的损失。但抵押的有效性依赖于抵押品二级市场的发达程度,如果 二级市场较为活跃,一旦企业违约,银行可以顺利地在二级市场上拍卖抵押品,以收回未偿 还的贷款余额。我国目前抵押品二级市场落后,抵押品的流动和变现受到限制,而且

5、对中小 企业而言,缺乏有效的银行认可的抵押品。当然,银行减轻信息不对称还可以有许多途径, 如信息的生产与监督、信贷承诺、贷款定价、事后监管等(杨思群,2001),但是这些方法 的实施效果无不与业已存在的银企融资关系密切相关。二、银企融资关系类型及适用背景分析目前,比较典型的银企融资关系大致有两种:保持距离型和杠杆型。保持距离型融资 (KeepArmsFinance)是指银企保持一定的距离,银行不介入企业的经营控制与监督,不干 涉企业的内部治理。英美银企关系是典型的保持距离型融资关系,在该类型下的企业只能在 一定的资产保证下,从银行获得周转性资金,而中长期资金只能靠其他方式来解决。银行与中小企业

6、保持距离,相当于切断了银行直接从企业获取信息的渠道,如果没有其他的 信息渠道可资利用,信息不对称无法解决,企业将无法得到银行稳定的金融支持。英美保持 距离型融资模式的适用背景是具备发达的资本市场。以美国为例,其资本市场就至少包括纽 约证券交易所、美国证交所、地方证交所、第三市场(上市股票的场外交易)、第四市场(大 机构和投资家直接交易的市场)、纳斯达克全国市场、纳斯达克小资本市场、OTCBB(小额 股票挂牌系统)、粉红单市场等多个层次。其中纳斯达克小资本市场、OTCBB (小额股票挂 牌系统)、粉红单市场是专门为中小企业的资本交易提供服务的,入市的标准很低。在粉红 单市场,企业原则上不需要任何

7、条件即可上市。完善的资本市场不仅能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 供长期资本,也能向银行提供公开的企业信息,这又进一步为企业间接债务融资赢得了机会。 除此之外,培育完善的信用征信和评估机构也能为银行提供足够的企业信息,如美国的标准 普尔和穆迪公司。杠杆型融资(LeverageFinance)中的银行不仅提供资本,而且以一定的形式和程度介入企业 的监督与控制。银行通过选择介入的广度与深度,对企业进行事前、事中与事后监控,发现 监控企业所选项目的潜在问题,保证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互动,解决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 从而确保银行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并能在企业经营陷入困境时实施救助。采用这种模式 的国家,一般来说资本

8、市场并不发达,市场容量与接纳能力有限,不同规模企业获得资本市 场融资的能力差异极大。激烈的竞争中只有极少数大企业可以进入证券市场成为上市公司, 对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公开上市进入证券市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而也不可能借助于 资本市场来传递企业的相关信息,只能求助于间接融资渠道。日本的主办银行制和德国的全 能银行制是杠杆型融资的典型代表。杠杆型融资与保持距离型融资各有其存在的背景。经济的全球一体化,使这两类融资关系呈 现出融合趋势。1999年美国金融现代化法案出台,结束了美国银行业长达60多年分业 经营的历史,而席卷东南亚及东亚的金融危机也使银行对企业的介入变得谨慎。银企融资关 系虽没有一个统

9、一的模式,但成功的银企融资关系必定是在特定背景下能够将信息不对称所 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三、两种融资关系与中小企业融资:理论分析与选择我国的资本市场极不完善,资本市场层次单一,目前正规的资本市场仅包括上海和深圳证券 交易所。受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限制,交易所的容量有限,大量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被排 斥在资本市场之外。1993年以后各地成立的区域性证券交易市场,对中小企业融通私人权 益性资本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市场风险和管理者观念问题,这些市场很快被清理整顿或转 入地下。此外200余家非证券化的实物型产权交易市场,主要针对的是国企亏损和微利企业, 由于运作机制等问题,除极少数地区,目前这类产

10、权交易市场大都处于有场无市状况,基本 上解决不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2001年,呼声甚高的二板市场,使众多的中小企业看到 了融资新希望,却在深市附设于主板的科技板”开市后,很快就偃旗息鼓了。正式的资本市 场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而非正式金融活动也被政府冠以非法集资”、乱集资”加 以禁止,在金融体系为银行机构垄断的格局下,建立哪种融资关系,关系到中小企业的生存 与发展。比较而言,目前我国引入杠杆型融资具有优势。首先,在其他信息渠道缺乏,杠杆型融资便于银行主动掌握并降低信息不对称。保持距离型 的融资关系中,银行要获取有关企业的信息,有三种途径:一是加强监控,二是提高企业显 示有关信息的积极主

11、动性,三是有健全的信息公示系统。加强监控,要以高昂的支出为代价, 当银行并不是某一企业唯一或主要的合作伙伴时,监控的积极性很难提高。而企业则天生具 有隐瞒信息的偏好(张杰,2000),在我国的信息公示系统才刚刚起步的状况下,很难解决 存在于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相对而言,建立杠杆型融资关系,在解决信息不 对称上具有优势。得出这个结论是基于以下两个假设:长期互动”和共同监督”(Banerjee, 1994),虽然Banerjee所要阐释的是中小企业与中小金融机构的关系,但这两个假设同样适 用于杠杆型融资关系中的银行与企业。杠杆型融资关系中的银行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多次博 弈,将有助于增加

12、银行对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程度,缓解银企的信息不对称。同时杠杆 型融资关系中银行“一对多”的合作方式,使得银行即使不能通过长期合作解决与部分中小企 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但借款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会形成一个自发的企业间相互监督的市 场。这种监督在解决信息不对称方面,发挥的作用可能比银行的直接监督更大。其次,杠杆型融资在激发银行监督以及努力和克服监督中的“偷懒”行为上的作用显著。保持 距离型的融资关系中的银行与企业仅就资金借贷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在企业正常经营情况下, 银行只能取得固定的合同收入。银行的收益与监督努力不相关,很难想象,银行会愿意支付 更多的监督成本,而只为取得固定的合同收入。同时,企业资金来源分散、量多面广,银行 对企业的监督中不可避免会出现诸如偷赖”、搭便车”等问题,因为监督的成本由单个银行 承担而监督的收益却由所有相关者分享。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在团队生产理论中提出, 为规避团队成员的偷懒行为,就必须让部分成员专门从事监督其他成员的工作。而监督者必 须能够享有剩余权益和企业的控制权,否则也会缺乏监督的积极性。另外,监督者还必须是 团队的所有者,因为由非所有者实施的监督成本太高。实际上,监督者能够享有剩余权益和 控制权就已表明了所有者的身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