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4670232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 页数:63 大小:1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纲要公示第一部分 总 则第一章 规划界定 第1条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为适应新的发展需要,更好地指导城市各项建设活动,对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1989年经广东省批准实施的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9-2005),在十五年的城市建设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规划所确定的发展目标已经基本完成,规划也已达到实施年限。目前,国家发展政策背景、区域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城市发展条件、发展目标和发展动力等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国家政策层面强调贯彻科学发展观;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全面启动,区域工业结构的全面调整,使惠州成为广东省五个石化产业基地之

2、一;在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中确定的沿海发展战略等,使惠州跨入区域经济的主航道,同时全面提升了惠州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对惠州市产业结构、产业空间布局和城市空间结构带来重大影响;200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后的惠州市行政区划调整,使惠州市区面积由原来的419平方公里扩大到2672.3平方公里,城市也从沿江城市转变为沿海城市。2003年6月,惠州市政府根据惠州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组织完成了惠州市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和惠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2004年,为深化和落实这些研究成果,惠州市政府决定开展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上报广东省主管部门获得批准。 第2条 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

3、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46号)第十三条和第二十九条的规定,编制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阶段提请审查的成果。第3条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 4、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 5、惠州市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和惠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6、国家、省、市相关的其他法规第4条 城市规划区即惠州市区范围,包括惠城区和惠阳区行政辖区范围,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范围,总面积为2672.3平方公里。 根据2003年6月国务院批准的惠州市行政区划调整,惠州市的市区范围包括惠城区、惠阳区和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是本次总体

4、规划的规划区范围。鉴于规划区范围(市区范围)内城市建成区的空间形态、城镇分布和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以及自然空间要素分割所形成的“多中心”聚集发展的空间形态,在规划区范围内,用“市区”概念难以解释清晰规划区内的城市(镇)的发展特征。为明晰概念,从市域角度识别,本次总体规划将整个规划区范围界定为“都市区”;将都市区范围内集中成片的三个规划建成区(惠城、陈江-仲恺、惠阳-大亚湾)称为“中心城区”。基于现状已经形成惠城、陈江-仲恺、惠阳-大亚湾三个集中发展的城市地区特征,本次总体规划以三个集中发展的城市地区为核心,划分为四个次区域,分别是惠城次区域、陈江-仲恺次区域、惠阳-大亚湾次区域和北部山区次区

5、域。 第5条 规划期限为:2006年2020年近期 2006年2010年 远期 2011年2020年 远景 2021年以后第二章 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6条 城市性质珠江三角洲地区性中心城市,以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为主的制造业基地,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第7条 城市职能 (1)中心城市职能:惠州市是珠三角东部的次中心城市,随着规划区经济实力的提高,次中心城市的地位将会进一步突出。由于扼守珠江三角洲东部交通门户的地理区位条件和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高端位置,惠州市对博罗、龙门、惠东、河源、汕尾等地将会发挥更大的区域辐射和服务功能,包括商务、教育、就业、居住、旅游等方面。 (2)产业职能

6、:惠州为广东省石化产业基地,积极培育石油及化学产业集群;形成电子信息业产业集群,形成劳动密集型的轻加工业发展优势(如服装、毛织、运动器材、灯饰等)。建立起旅游业产业集群。 第8条 城市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产业强市,拥有良好生态环境和文化魅力的旅游城市、文明城市和宜居城市。 第一阶段:到2010年,积极推进拥有惠州产业特色的工业化发展速度、质量和规模,梳理和整合空间资源、城市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加大基础设施、环境整治等基础性投入,构建良好发展环境,夯实发展基础,为城市的全面腾飞提供支持。 第二阶段:到2020年左右,推进现代化建设质量,建设魅力独特、经济强盛、生态环境优良、城乡协调、文化及旅游产

7、业发达、社会文明、适宜人居的城市,全面提升城市战略地位。 远景发展: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强市,拥有良好生态环境和文化魅力的旅游城市、文明城市和宜居城市。 第9条 经济发展目标与策略 (1)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达到1700亿元,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到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达到5800亿元,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3)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石

8、油化学工业,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密集型装备制造业,促进产业集聚,大力发展内源型经济;倡导循环经济策略,走集约、循环发展之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扩大第三产业规模,加快物流业、旅游业、服务业发展;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综合竞争力,促进惠州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10条 社会发展策略 (1)全面推进人口健康发展。不断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口管理和服务。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2)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9、积极促进社会公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社会化,改善创业环境,建设完善的社会事业体系,推动社会均衡发展。 (4)加快建设信息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 (5)切实保障城市安全。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的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的设施系统,建立有效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 第11条 生态环境发展策略 (1)推进区域生态网络建设。以建立稳定、持续和高质量的生态网络体系为核心,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流域的综合治理,确保城市与区域的生态安全。 (2)强化重点地区的生态建设。以积极的规划理念和财政政策,关注地区生态要素构成,划定

10、禁建区和限建区域,保护河湖水系、山体林地、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加大生态廊道、区域绿地、环城绿地、城市公共绿地等生态环境建设。 (3)提升发展环节的生态保护行动。贯彻科学发展观,实行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城市空间规划布局的协调发展,坚持建设、预防和治理并重,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第12条 空间发展策略 (1)区域协调发展。加强惠州与相邻城市经济发展走廊的建设,积极促进区域城市功能、产业互动,基础设施连接与共享,构筑开放、统筹与协调发展的,面向区域、整体提升的城市空间结构。 (2)提高运行效率。打破行政区划门槛,强化空间整合,优化功能配置,构建高效发展

11、环境。 (3)有序推进沿海战略。构建多中心空间格局,加强沿海地区及过度地区的发展指引和服务体系的建立,构筑分工明确、有序推进的空间结构。 (4)构建城市特色。积极关注惠州山水生态城市要素构成特色,建立可持续发展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利用,处理好城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确定规划期内生态保护的内容、范围和管制要求,建立持续的山水城市形象。第三章 城市发展规模与策略 第13条 人口规模 规划区2010年、2020年配套人口规模分别按230万人和370万人计算。 第14条 城镇人口分布 第15条 建设用地规模 规划区2010年、2020年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253平方公里、427平方公里。

12、不包括大亚湾石化工业基地占地2440公顷,惠州(荃湾)港区占地1450公顷,合计为3890公顷。由于石化工业基地和惠州(荃湾)港区是区域级的重大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其用地不纳入本次规划用地平衡。第二部分 统筹与协调发展第四章 区域统筹与协调发展 第16条 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界定惠州市产业构成及在区域中的发展地位、资源构成优势及重大基础设施的区域定位,积极推进与相邻城市地区的产业互动、互补,构建区域一体化的、高效的发展环境。 第17条 重大基础设施衔接与共享 (1)突出惠州港服务于产业发展的定位,建立与产业功能区域高效的服务系统链接;(2)惠州港的疏港系统与深圳市干道网系统、东部工业区对外交通系

13、统,实现一体化的无缝链接,提高整个地区经济运行效率。(3)预留轨道交通廊道。 与深圳相邻的惠阳-大亚湾地区,预留两条轨道交通线位走廊,一是城际快线轨道交通,该线预计起点为广州,经东莞沿海(珠江)、深圳机场,横向贯穿深圳从东部工业区延伸到大亚湾开发区规划的中心商务区,在深圳与惠阳交接的白云坑附近,预留两条轨道交通之间及其它公共交通的接驳站场;二是深圳3号线延伸至惠州核心城区新火车客运站(新桥片区惠阳商务、商业中心区),与惠州南北向轨道交通接驳。 (4)沿海快速客运铁路站场的选址,考虑与东莞方向的快速交通系统的连接,扩大沿海快速客运铁路服务区域,推进东莞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联系。 (5)惠州的

14、沥林镇与东莞的谢岗镇同为边缘镇区和水源性缺水地区,两镇共享供水水源。 第18条 跨地区产业协调发展 (1)惠阳西南部地区,依托深圳龙岗东部工业区和大亚湾西区第二产业规模化发展需求,利用空间资源存量优势,积极地推动现代都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建设支持第二产业发展的商务及生活环境,以地区整体发展需求为目标取向,形成产业互补、协调发展的城市功能布局。 (2)深圳葵涌坝光地区被深圳市政府区定为精细化工片区,源于大亚湾作为广东石化基地之一的存在,两城市应发挥各自优势,构建大项目带动下的产业链延伸长空间和基础设施支持系统。 深圳拥有工业发展成熟、投资能力、市场号召能力强等优势,惠州与深圳的优势正好形成互补。两

15、地连片的工业发展用地规模超过二百平方公里,完全可以利用双方的优势,建立合作发展机制,推动产业聚集和规模放大。 第19条 跨地区流域治理与保护 惠州与深圳应建立跨区域的河流整治与保护机制,改善淡水河(深圳境内叫龙岗河、坪山河)水质,为区域供水安全提供保障。 起源于深圳梧桐山,流经深圳龙岗区的龙岗河、坪山河汇入惠阳区境内的淡水河,由于受上游深圳方面污水影响,水质严重恶化,长期处于超类状态,而且逐渐影响了西枝江下游河段水质。监测结果表明,西枝江紫溪口至东江出口河段水质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由90年代初期的-类降至现状-类,出现有水不能用的局面,导致惠州和深圳在西枝江的水源点被迫搬迁。第五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20条 市域城乡统筹战略 (1)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政策,加速城乡要素的互动通道建设,加大农村地区的发展要素和空间要素的投入,改善城乡区位关系、经济关系,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进程。 (2)加大城市公共财政对农村地区生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