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性评价培训讲学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4666895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性评价培训讲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安全性评价培训讲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安全性评价培训讲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安全性评价培训讲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安全性评价培训讲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全性评价培训讲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性评价培训讲学(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全性评价一、前言安全性评价在国外也称为危险性评价或风险评价,安全性评价的定义是:综合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系统的安全性进行度量和预测,通过对系统存在的危险性或称之谓不安全因素进行辨识定性和定量分析,确认系统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对该系统的安全性给予正确的评价,并相应地提出消除不安全因素和危险的具体对策措施。通过全面系统,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这些措施,达到安全管理标准化、规范化,以提高安全生产水平,超前控制事故的发生。安全性评价是安全管理工作以“预防为主”的具体体现,也是安全管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二、安全性评价的起源国际上最早在工业上研究安全性评价的是美国一家化学公司,1964

2、年发表“应用化学品分类”,在不断改进提高的过程中首创“指数法”,使用“火灾、爆炸指数”作为衡量化学工厂火灾和爆炸危险的安全性评价标准,到1991年已经修订到第七版。“指数法”在70年代以后受到国际上的广泛重视,日本劳动省在1976年提出了化学工厂六阶段(安全)评价法,英国帝国化学公司蒙德工厂研究开发部提出蒙德(Monde)安全评价法,使指数法日趋科学、合理和符合实际。国内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开展情况,机械行业在1988年制定了“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标准”,主要针对人身安全方面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价。1990年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制定了“石油化工企业安全评价实施办法”,将企业划分成8个系统,即:综合安全管理

3、、生产运行系统、公用工程系统、生产辅助系统、储存运输系统、厂区布置及作业环境、消防系统和工业卫生,评价的内容扩大到生产系统的设备安全。上述评价方法都是采用的“评分法”。此外,化工部制订了“化工厂危险程序分级”,采用的是“指数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和改进。冶金部也制定过“冶金工厂危险程度分级”标准。电力行业方面,华中电业管理局于1992年制订了“安全评价检查表及实施办法”,开展了以人身安全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性评价。三、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性1984年印度博帕尔美国碳化物公司化工厂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毒气泄漏事故,事故造成2500人中毒死亡,20万人双目失明。事后,经过专家分析,该项工程从选址、剧

4、毒物质的运输和贮存、生产布局、工艺路线以及生产安全管理体系都存在严重的不安全因素,如果进行“事先评价”是不难发现也完全能够进行改进处理,这起事故从反面说明了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性。为有效控制安全生产风险,加强安全管理,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大唐集团制200853号和大唐国际制200823号文件都对安全性评价工作做出了具体规定。四、陡河发电厂安全性评价工作概况陡河发电厂自1998年开始,每年都在进行安全性评价。年度自查专家查评备注月份平均得分率()月份平均得分率(%)1998178.4674.6第一轮1999190.6689.42000789.12001882.71075.5第二轮2002586128

5、9.42003882.82004784.35第二轮20051083.112006787.42007586.610.1073.04第四轮20087102009711截止到2010年3月底,陡河发电厂安全生产2168天,到4月22日24点,安全生产长周期达到2190天,也就是6周年。五、安全评价的类别安全评价分为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评价和安全专项评价四类安全预评价和安全验收评价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规定开展。安全预评价一般应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完成后,初步设计开始前委托有资质的评价机构进行。安全预评价报告经评审后,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备案。安全验收评价一般应在项目

6、竣工后半年内委托有资质的评价机构进行。安全验收评价报告经评审后,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备案。安全现状评价由集团公司统一组织开展,旨在强安全生产管理,不断提高设备健康水平,改善劳动作业环境,夯实安全基础。安全专项评价包括并网评价、水电站大坝安全评价、重大危险源评估,以及化工装置单元评价等。并网评价、水电站大坝安全评价,按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相关制度执行。重大危险源评估按照集团公司重大危险源评估办法开展。有关政府部门有特殊要求的,按照相关要求开展。六、安全性评价的方法(一)定性评价所谓定性评价系指:在对“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辩识和确认的基础上,对各个危险因素的严重程

7、度进行“定性”即“分级”,然后综合评价整个系统危险性的严重程度,即对整个系统的危险程度进行“定性”和“分级”定性评价适用范围相当广泛。定性评价方法,具体又可以分为三种:1逐项赋值评分法,简称“评分法”这种方法首先根据评价对象和目的,按照“系统”分解(分割)的方法,编制安全检查表,确定查评项目,然后根据查评项目所涉及的危险因素的重要程度,逐项赋以同重要程度相对应的分值。具体做法上一般都先确定一个总分,然后逐级确定子系统的重要程度,即确定权重系数,根据权重系数将总分分配到各个子系统,如果需要还可按此法将子系统的总分再分配到下一级子系统,然后再按权重系数将子系统(或下一级子系统)的总分分配到各个评价

8、项目。2单项加权计分法这种计分法是将评价项目的实际检查结果,根据事先规定的条件评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等级数不限,但整体上等级数要统一)。然后根据事先确定好每个等级的权重系数(即分值)求出整体评价值,即实际总得分。3指数法即美国化学公司首创的方法。有的文献将这种方法列入定量评价方法或作为定性、定量评价方法之外的第三种类型的评价方法。(二)定量评价定量评价系指通过评价可以利用精确数字(传统数学)方法求得系统事故(一般都是指特定事故)发生的概率,并将计算得出的事故概率同规定或预期的安全指标进行比较,以评价系统的安全水平是否满足要求。定量评价方法,主要有可靠性分析、事故树分析、事件树分析、致

9、命度分析等。由于发、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的对象是一个庞大的人、物、环境和管理系统,不可能采用上述方法,这里就不做详细介绍了,必要时可参阅有关资料。以上所述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是目前国内外比较常用的方法。(三)模糊评价模糊数学的诞生是从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控制论专家查德发表的学术论文模糊集合开始的,从而架起了一座应用经典数学即精确数学处理模糊问题的桥梁。七、开展安全性评价的必要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电力系统一贯坚持的正确方针,为了有效地开展反事故工作,防患未然,几十年来不断强化安全管理。但同时也不容否认,从总体上看,发电企业预见事故的水平和超前控制事故的能力仍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

10、不少单位事故发生前,似乎“平安无事”,事故发生后却暴露了很多存在已久并且完全有可能提前发现和消除和隐患。有些单位虽然事故前,感到安全生产如履薄冰,但究竟哪些地方最易爆发事故,爆发什么事故,却心中无数,结果也就很难免事故突然发生。开展发电企业安全性评价,就是从这个客观实际出发提出的课题,目的就是通过安全性评价,提高企业对事故的预见性和超前控制事故的能力。它不是想当然的产物,而是反事故工作的客观需要。对于实现这样一个目的,人们一般不会持否定态度,但是对于开展安全性评价的必要性,仍会存在某些疑惑不解的问题,归纳起来就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电力生产系统多少年来已经坚持开展了许多工作,诸如:对电力生产事

11、故进行调查、分析和统计,开展安全大检查,实施可靠性统计评价以及组织安全文明生产达标活动等等,为什么还要搞安全性评价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搞清这些工作同安全性评价的区别和联系入手。1电业生产事故的认定、调查、分析和统计同安全性评价的区别和联系从五十年代初,电业系统就制定了电业生产事故调查规程,对电力生产企业发生的生产事故进行认定、调查、分析和统计,集累了每一时期大量的、极其宝贵的事故分析资料。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事故的统计分析,总结了各个阶段的电业生产事故规律,对进行宏观指导、正确决策和组织反事故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也仍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已经发生的事故和由于危险因素的存在有可能发生

12、的事故,在数量上前者远远小于后者,因此事故发生的客观规律不仅取决于已经发生的事故,而且还要取决于完全有条件发生而只是由于偶然性尚未发生的那些潜在事故,也就是说还要取决于能够引发那些潜在事故的危险因素。对于一个发电基层企业来说,尤其是如此。发电企业安全性评价的着眼点是安全基础,反过来说就是危险因素。它不是围绕已经发生的事故进行分析和评价,而是对“系统”现存的有可能导致特大、重大事故和恶性频发事故的危险因素及其严重程度进行辩识和评价,因此它可以具体、全面地反映基层企业安全生产的薄弱环节,从而提高企业对事故的预见性和超前控制事故的能力。安全性评价是企业在安全生产上改善微观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根据以上

13、分析,不难看出:事故调查分析和安全性评价不是互相对立的,也不是重复性工作,而是相辅相成的。此外,还需要指出的是,事故的统计分析所具有的宏观指导作用,也是安全性评价所不可缺少的,安全性评价中的危险性辩识,既需要系统危险性分析技术,也需要过去积累的大量事故信息。2安全大检查和安全性评价的区别和联系安全大检查也是从50年代就开展的一项反事故例行工作,不可否认它对于提前发现缺陷和隐患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一般来说它是一项群众性的活动,涉及专业深度是有限的。它的检查项目机动性较大,根据事故形势、季节特点、领导意图、时间安排等在很大的范围内变化,这种变化虽然是客观实际需要,但是检查项目的系统性、完整性同安全性

14、评价项目相比,差距很大。以安全大检查项目对企业的安全基础进行全面评价,是不可能的。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安全大检查对检查项目的重要性,发现问题的严重性都不进行“量化”。因此通过安全大检查不可能对企业和企业中各部分、各系统安全基础的牢固程度提出“量化”结果,而这种结果却能够反映出哪些方面、哪些系统、哪些设备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较大,也就是说使企业能够大大提高事故预见性,如果措施落实得力,即可超前地消灭和控制事故。当然,安全性评价和安全大检查是有着重要联系的。对于采用“评分法”的安全性评价,如果追根溯源,可以说是在安全大检查提纲的基础上演变发展的。早在五十年代,电力系统就编制过全国通用的安全检查参考提纲,但

15、遗憾的是没有随着系统工程的形成和发展,把安全检查提纲发展成“安全检查表”在安全大检查中广泛应用,并进而在全国优先地研究和发展安全性评价。安全性评价和安全大检查从目前来看,功能不同,各有所长,不可能互相代替。但是从今后发展看,安全大检查应该推广使用“安全检查表”以便使安全大检查能够进一步深化,而安全性评价的评价项目则是编制“安全检查表”的重要依据。3可靠性统计同安全性评价的区别和联系可靠性统计的重要作用已为国内、外所肯定。但可靠性统计和事故、障碍统计分析有其共同之处,即都是建立在“已经发生的不安全情况统计”这个基础之上的。不论是可靠性中的“事件”也好,还是后者统计的事故、障碍也好,都是指“已经发生”的不安全情况,至于尚未发生而完全有可能引发事件的危险因素,则基本上是涉及不到的,这一点和前面分析事故统计在反映客观规律上的不足有相似之处。它们虽然可以在大量事故、事件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体现和总结出事故和事件发生的普遍性规律,提供大量的可靠性性能指标,从而对宏观指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并不等于每个发电企业掌握了自身的事故发生规律,而安全性评价所要解决的恰恰是这个问题。因此,可靠性统计和安全性评价同样也不可相互取代。可靠性统计只是可靠性管理的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