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学-名词解释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4664022 上传时间:2023-09-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5.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卫生学-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卫生学-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卫生学-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卫生学-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卫生学-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卫生学-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卫生学-名词解释(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卫生学名解1. 健康(health):意味着结实的体格和完善的功能,并能充分发挥作用。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2. 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又称病因预防,指在疾病前期或无病期,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性措施,目标是防止或减少疾病发生。3. 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指在疾病早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目标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4. 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又称临床预防,主要针对发病期和康复期,采取有效治疗和康复措施。目标是防止伤残,促

2、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实质上是一种“疾病管理”措施。5. 环境(environment):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6. 原生环境(primitive environment):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7. 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其中物质交换迁移和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都发生重大变化的环境。8.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9. 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

3、):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群落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10. 生物圈(biosphere):有生物生存的地球表层,有地球上所有生命物质及其生存环境构成。11. 食物链(food chain):生物系统中的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个以实物连接起来的链状关系称为食物链。12. 生物富集作用(bioconcentration):一些重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可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的浓度远高于其在环境介质中的浓度的作用。13. 生物放大作用(biom

4、agnification):环境中某些污染物延食物链在生物体之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内体的浓度的过程。14. 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由于各种人为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的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做公害(public nuisance)。15. 环境污染物(pollutants):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理化性状没有改变的污染物。二次污染物(se

5、condary pollutant):进入环境的一次污染物经环境中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理化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16. 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生活污水所含氮磷元素等共同作用使水中藻类及其他水生生物大量繁殖,耗氧量增加,水的感官性状和化学性状迅速恶化,导致水体富营养化。17. 污染物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如通过政法、挥发进入空气,吸附进入土壤,溶解进入水体等。)18. 自净(self-purification):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或总量会出现降低,该过

6、程称环境污染物的自净。19. 贮存库(storage depot):有的组织器官中化学物含量虽然很高,却未显示出该部位明显的毒作用,此部位称为贮存库。20. 物质蓄积(material accumulation):当进入体内的污染物的吸收速度或总量超过集体排出的速度或总量时,该物质的原形或代谢产物就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多并贮留的现象。21. 损伤/功能蓄积(damage accumulation):有些毒物进入体内后,用现代检测技术没有检测出其原形或代谢产物,却出现慢性毒性作用,最终导致疾病的现象。22. 代谢解毒(metabolism detoxication):经过机体的相和相反应,环境污染物

7、极性增高、水溶性增加,有利排泄。多数化学物经代谢转化后毒性降低23. 生物活化(bioactivation):少数化学物经生物转化后毒性增强。24. 暴露生物标志:呼出气,血液,尿液,毛发及脂肪组织等生物样品中某些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可作为评价体内该化学物量生物监测指标。25. 毒性(toxicity):化学物引起有害生物学效应的固有特性,是物质的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其化学结构。26. 毒物(toxicant):在较低剂量水平可导致机体功能和器质性损伤,甚至危机生命的化学物质。27. 致死剂量:绝对致死量(LD100):毒物引起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如再降低剂量

8、,即有存活者。最小致死剂量(LD01):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低于此剂量即不能引起死亡。最大耐受剂量(LD0):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高于此剂量即可出现死亡。半数致死剂量(LD50):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又称致死中量。28. 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量(LOAEL):在规定暴露条件下,以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指标观察到一种物质引起机体的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等产生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29. 未观察到有害作用量(NOAEL):在规定暴露条件下,以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指标观察到一种物质引起机体的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等产生有害作用的最高剂

9、量或浓度。30. 阈值(threshold):指一种物质使机体产生某种效应的最低剂量或暴露浓度,即低于该剂量或暴露浓度就观察不到或预计不会发生某种效应。通常用NOAEL或LOAEL作为阈值的近似值。31. 环境致病因素(environment pathogenic factor):如果环境因素异常变化超出了人类正常生理调节的范围,则可能引起人体某些功能和结构改变,严重者可导致病理性改变。这种是人体发生病理性改变的环境因素称为环境致病因素。32. 环境效应谱(spectrum of health effect):从预防医学的观点,研究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可将生理、生化效应和病理改变看作一个

10、连续的过程,各个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用图来表示称为环境效应谱。33. 水俣病(Minamata disease):日本熊本县水俣湾地区居民长期食用该湾中含甲基汞甚高的鱼贝类而引起一类公害病。水体受汞污染,通过食物链,在整个地区发生慢性甲基汞中毒,以中枢神经症状为主要表现。34. 痛痛病(ItaIta disease):患者摄入被镉污染的农作物等,在肾脏蓄积,引起钙磷代谢障碍,进而引起骨骼病变,严重者全身疼痛,日夜呼叫。35. 公害病(public nuisance disease):由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引起区域型疾病,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公害。36. 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11、relationship):表示暴露一定剂量化学物后所引起某一生物个体、组织或器官的生物学改变,这种变化的程度可以用计量单位来表示,称之为量效应。37. 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强度生物学效应的发生频率之间的关系,一般以用发生率来表示。38. 高敏感人群/易感人群(high susceptibility group)/高危人群(high risk group):在同一环境暴露条件下,人体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反应强度及性质不同,对某些污染物特别敏感的人群,称易感人群。39. 干洁空气(干空气):除去水汽和气溶胶的

12、混合气体。40. 空气离子化(air ionization):一般状况下,空气中的气体分子里呈中性,但某些外界因素作用下,形成空气正离子与空气负离子的形成过程。41. 大气污染(air pollution):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是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混入大气中,并达到一定浓度,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对居民健康和生活条件造成了危害,对动物产生了不良影响和空气状况。42.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ion):直接来源于污染源的污染物。43.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ion):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与其他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在太阳辐射线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

13、而形成新污染物。44. 逆温:上层大气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影响空气对流,使对流层底部气流与上层气流对流困难,污染物一时难散,导致空气污染。45. 大气棕色云团(ABC):指以颗粒物为主,悬浮于大气对流层中的大片污染物,从工矿企业,机动车,木材燃烧或以牲畜粪便为燃料的厨灶中排放的废气,在大气层中积聚,最终形成有毒棕色云团。46. 酸雨(acid rain): PH5.6的酸性降水,包括雨,雹,雾等降水。由于大气中SO2,NOx污染物溶于水汽中,经氧化,凝结而成。47. 颗粒物(PM):颗粒状态物质统称,包括固体颗粒物和液体颗粒物。48. 总悬浮颗粒物(TSP):粒径为0.1100m,包括液体固

14、体或者液附和固体结合存在的,并悬浮在空气介质中颗粒。49. 细颗粒物(PM2.5):即可入肺颗粒物,粒径2.5m颗粒物,PM2.5在空气中悬浮的时间更长,易于滞留在肿么细支气管和肺泡中,而且比表面积大,更易吸附各种有毒的有机物和重金属元素,对健康危害更大。50. 空气污染指数(API):空气质量分级按空气污染指数划分,由测定SO2,NOx和TSP后经计算得出。51. 光化学烟雾(photochemical somg):由汽车尾气中氮氧化合物和烃类污染物在强烈的日光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产生光化学氧化剂,蓄积于空气中,形成具有强刺激作用的浅蓝色烟雾。52. 水体污染(water pollu

15、tion):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后,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生物特性,种群及组成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甚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现象。53. 富营养化: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水进入湖泊、河流、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含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54. 水华(algal bloom)/赤潮(red tide):水体富营养化中,各种藻类大量滋生。出现在江河湖泊称为水华。出现在海湾称为赤潮。55. 介水传染病(water-borne communicable disease):又称水性传染病,最常见的生物性污染。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食用被这种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56. 有效氯(available chlorine):含氯化合物中具有杀菌能力的有效成分,氯的价数-157. 需氯量:因杀菌,氧化有机物以及某些氯化反应等所消耗的氯量。58. 余氯:加氯氧化杀菌后剩余的氯量,是评价氯化消毒效果简便指标。59. 必需微量元素(essential trace elemen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