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监国摄政王爱新觉罗 载沣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4652736 上传时间:2023-03-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末监国摄政王爱新觉罗 载沣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清末监国摄政王爱新觉罗 载沣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清末监国摄政王爱新觉罗 载沣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清末监国摄政王爱新觉罗 载沣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清末监国摄政王爱新觉罗 载沣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末监国摄政王爱新觉罗 载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末监国摄政王爱新觉罗 载沣(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末监国摄政王爱新觉罗载沣字数:17来源:文史天地 11期 “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载沣正是有了这种平和的心态,使清王朝的谢幕少了不少铁血之灾。 164年,摄政王多尔衮拥顺治入主北京,开清朝260余年洪业。19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驾崩,溥仪即位,其生父载沣以摄政王之名监国,19保路风潮起,武昌起义生,在革命洪流面前,载沣去摄政王之位退回醇王藩邸。92月2日,宣统退位诏书发布,清祚遂终。正可谓清以摄政王兴,以摄政王灭,首尾两位摄政王于清朝政局关系重大。此外,顺治入关时,福建人洪承畴为前驱;溥仪出关时,又有福建人郑孝胥追随,也是一件巧事。 爱新觉罗载沣,于18年2月12日降生,身世显赫。其祖父为道

2、光帝旻宁,其爸爸是道光帝第七子醇亲王奕譞,其堂兄为同治帝载淳,其胞兄为光绪帝载湉,光绪宾天后没有子嗣,载沣之子溥仪又入承大统。可见,清朝的几种皇帝都是载沣的近亲,载沣其人对晚清政局有莫大的影响。 载沣爸爸奕譞,虽与其兄奕争权攘利不稍让步,但在富于统治经验的慈禧太背面前,体现出的是唯唯诺诺和谨小慎微的个性。188年,岁的载沣被晋为奉恩镇国公,189年奕譞去世后承袭醇亲王王位,自此在按着固定节奏流转的深深庭院中过着波澜不惊的王公生活。身世显赫的载沣的命运注定不会平凡。1,岁在庚子,载沣安静的生活从这一年开始被打破,自此慢慢被推到历史前台。 由赴德致歉到监国摄政 20世纪初,义和团风起云涌于华北大地

3、,她们“视死如归,摇动世界。屠外使、火教堂、毁公使、折铁道,动天下之兵,寒列强之胆,虽巨炮如雨,坚船如云,而犹苦战经时”。因废立问题被外国阻挠,内心恼怒的慈禧太后看到义和团的英勇,想为己所用,以泄心头之恨。遂以光绪之名发布对“各国”的宣战上谕,宣称“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 克林德事件与载沣使德 义和团入京后,设坛练武无虚日。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忽视国际法,率一队德兵到处寻衅,碰见团民练武即令枪击,导致多人死伤,行为猖獗。八国联军攻占大沽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致电各国公使,称联军强占大沽炮台,显然是故意失和,中国政府对各国使馆不再负保护之责,限她们24小时内离京。克林德气

4、势汹汹地前去总理衙门抗议,在北京东单楼内为载漪统率的虎神营兵丁乱枪击毙。八国联军以此为藉口,在联军统帅德国人瓦德西的带领下攻入北京,导致创巨痛深的庚子国变。仓皇西狩的慈禧接连致电两广总督李鸿章,授其为全权议和大臣,令其迅速入京与八国联军议和,两江总督刘坤一致电李鸿章,恳其北行,说:“大清存亡,惟公是赖。”风烛残年的李鸿章不得已北上,通过与列强的讨价还价,于9签订辛丑公约。该公约第一款即对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一事的善后作了如下规定:清政府须派亲王为头等专使大臣,赴德国向德皇代表光绪致忏悔之意,并于克林德遇害处为其建立牌坊。 清廷谕令载沣为“头等专使大臣”,由张翼和荫昌随同,赴德国向德皇呈递谢罪国书

5、,少年载沣由此开始在晚清政坛上崭露头角。197月12日,载沣由北京动身,日达到上海,受到中外人士的热烈欢迎,停泊在黄浦江上的各国军舰都升旗鸣炮,向御弟醇亲王致敬。在达到上海之前,载沣已先饬令上海道,“两宫蒙尘于外,本邸出使良非得已,诸事不求美备”。到上海后又传谕“一切从简,不必奢华”,其俭朴得到官商士绅和外人的钦佩。载沣在上海四天,给民众和舆论界留下良好印象。月25日1点达到香港。后来成为溥仪英文教师的庄士敦在紫禁城的傍晚的前言里回忆了她彼时所目睹的场景,在她眼里,1岁的载沣是个“羞涩而略带孩子气的人”,当她乘坐德国的巴伐利亚号入港的时候,没有英军敬礼致意,上岸后亦没有隆重恭候她的人群,而“这

6、一切都是按照她的意愿办的,由于她此行肩负着一项耻辱的使命”。 达到德国后,在经历了礼仪风波后,载沣一行还是受到德国皇室的礼遇。同步她见到德国皇室权势很盛,国力很强,就向德国威廉亨利亲王请教统治之术。威廉亨利告诉载沣若要使皇室强盛,一方面要集中兵权。载沣将她的话作为金玉良言,深深记在心头。后来她成为摄政王后一心将军政大权集于亲贵之手,应当说与德国之行不无关系。 通往摄政的坦荡之途 光绪帝载湉无子,有关其百年之后的入继人选问题,慈禧太后早就开始筹谋,庚子之前即立溥儁为大阿哥,欲以之为新帝。辛丑和议既成,溥儁之父载漪名列“祸首”,溥儁理所固然地被废掉。此时,光绪之弟、刚从德国归来的载沣就进入了慈禧的

7、视线内,加之老醇亲王奕譞的正福晋为慈禧的妹妹,因此载沣虽由侧福晋刘佳氏所生,却毫不影响慈禧对她的眷注。 载沣于111月回到上海,留沪几后来北上返京。慈禧太后对其慰劳有加,并多次接见。为了对载沣加以笼络,月,慈禧太后宣布了为载沣指婚的懿旨,指婚的对象是荣禄之女瓜尔佳幼兰。 这是一桩赤裸裸的政治婚姻,慈禧此举的用意重要是着眼于将来的皇嗣。荣禄生前对慈禧忠心耿耿,对戊戌政变出力甚大,目前使载沣成为她的女婿,将来其子为帝,出于为尊者讳的目的,新帝必然不会翻戊戌旧账,慈禧也可保不会被死后算账。但载沣此时婚事已经定下,对象为将军希元的女儿,慈禧指婚的懿旨下后,希元的女儿服毒自尽。 通过荣禄女儿与载沣的婚事

8、,慈禧与载沣的关系又近了一步,从此载沣“惟视太后为圣明,日见亲任”。19,一位西方人士就断言“如果醇亲王意外地有一种儿子,她就一定是继承人”。1正月,瓜尔佳氏生子溥仪,这位嫡长子的出生大大有助于载沣的仕途。1,丁未政潮过后,为牵制膨胀的奕劻、袁世凯势力,慈禧任载沣为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次年2月日,被正式任命为军机大臣。 1月4日,光绪帝离世,按照慈禧安排,溥仪入继大统,以载沣为监国摄政王。慈禧于次日离世后,载沣便以监国摄政王身份总揽朝纲,所谓“独揽大权者,仅载沣一人”。当时慈禧不直接立载沣的一种因素是同治、光绪已是兄弟相承,假使再立载沣又是兄弟相继,因此小一辈的溥仪被立为帝,而令其继承同治、兼

9、祧光绪,却是当年吴可读尸谏为同治帝争嗣所换来的成果。 19月3日,溥仪在太和殿举办登极大典。在我的前半生里,溥仪用一种自我调侃的笔意对当天情形作了精彩描述,不妨节录如下: 我被她们折腾了半天,加上那每天气极冷,因此,当她们把我抬到太和殿,又把我放在又高又大的宝座的时候,这就超过了我耐性的最高限度,这就难怪我不得不放声大哭。我爸爸单膝侧身跪在“宝座”下面,双手扶我,叫我不要乱动,我更挣扎着哭喊:“我不挨(待)这儿!我要回家!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我爸爸只得哄我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 典礼结束,文武百官可就窃窃私议起来了。“王爷怎么可以说快完了呢?”“说要回家可是什么意思啊?”一切的

10、议论,都是垂头丧气的,仿佛人人都发现了不祥之兆。 宣统退位,摄政王“快完了”之说,一语成谶。文武百官“回家”的议论也有了一种解答辛亥鼎革后,愤懑的肃亲王善耆吟着“幽燕非故国,长啸返辽东。回马看烽火,中原落照红。”回了满洲老家。 逐黜袁世凯,集权于亲贵 当载沣以摄政王监国之初,朝廷颁布监国礼节总目十六条,赋以无上的权限。自黜陟赏罚、军国政事到聘使立盟、和战大计,皆由摄政王一手裁定,以谕旨宣示实行。事有须请皇太后懿旨者,则由监国摄政王面请施行。然而,看似大权在握的载沣一方面要面对的,正是权倾朝野的袁世凯。 19清廷高层发生的丁未政潮结束之后,袁世凯虽已被解除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军政大权,仅任军机大

11、臣兼外务部尚书之职,但她与中央和地方要臣彼此结纳,造就了一种朋党网络。诸多官员“只知有宫保,而不知有朝廷”。首席军机大臣奕劻也是“叫袁拿金钱喂饱了的人,完全听袁支配”。因此,当时的军政大权已操诸袁世凯之手。这无疑是载沣面临的最大难题。 据说光绪恨袁入骨,及病将不起,自言“十年困辱,均由袁世凯致之”。亲贵载泽、载涛、载洵、毓朗、善耆辈始终视袁世凯为眼中钉,久欲去袁。保皇党也有行动,慈禧死后,梁启超致书载沣,并与康有为通电,谓“两宫祸变,袁世凯实为罪魁,乞诛贼臣”。载沣集团准备杀掉袁世凯,遂密商于廷臣,遭到奕劻、张之洞等的反对,张之洞力劝:“现今刚遭国丧,不适宜杀戮旧臣。”载沣也紧张杀袁之后无法控

12、制北洋,于是袁世凯免于一死,19月2日,以“足疾”令袁世凯“回籍养疴”,解除其一切职务。 被清廷开缺后保住性命的袁世凯仓皇出京,报章称“饯别者甚属寥寥”,以至于“情形颇为惨淡,旁观者不胜今昔之感”。素来不置赞许袁世凯其人的大公报于91月0日,刊登闲评猴戏之下场,对被罢职的袁世凯极尽奚落之能事。 袁世凯既被罢黜,载沣便加强对全国军事力量的控制,大力集权于皇族。912月载沣即成立由摄政王亲自统帅的禁卫军,将近畿各省的新军,一律划归中央直辖;设立贵胄学堂,专收满人加强军事集权;19月,宣布皇帝为海陆军大元帅,由摄政王代理;派毓朗、载涛官吏军谘处,载洵、萨镇冰充筹办海军大臣;任命铁良、凤山为江宁、广州

13、将军;荫昌为陆军部尚书兼近畿陆军六镇训练大臣;2月,设海军部,以载洵为大臣。于是陆海军悉归载涛、载洵兄弟主管。这便形成了一种以载沣为首的皇族亲贵集团。 监国暗弱,亲贵派系纷争 清季中央权威不振,地方督抚势大。为更好地集中人力、物力以利于宪政的实行,集权亦有其合理性,但是载沣的集权乃是集于纨绔的少年亲贵之手。这些少壮亲贵充斥朝廷,但她们个个碌碌无为,并且都占据显要位置,导致民怨很大。 皇族亲贵们为了争权夺利、明争暗斗,以致形成政出多门的情形。深谙清廷史事的御史胡思敬在国闻备乘里写道:“其时亲贵尽出专政,收蓄猖狂少年,造谋生事,内外声气大通。”载洵、毓朗为一党;载涛、良弼为一党;肃亲王善耆据民政部

14、,领天下警政为一党;道光帝的长曾孙溥伦,阴结议员为一党;隆裕太后宠任太监张德为一党;载泽以其妻是隆裕之妹,可私传隆裕言语,挟制载沣,她把持财政大权,出任度支部大臣为一党;载沣福晋颇通贿赂,联系母族为一党。“以上七党皆专予夺之权,茸阘无耻之徒趋之若鹜,而庆邸别树一帜,又在七党之外”。连远在新加坡的星洲日报都在感慨“载沣与奕劻时相龃龉,则叔侄哄于堂矣”。武昌起义的星星之火可以迅速而成燎原之势,正是由于“相排相挤,相倾相轧,相决相荡,日日胡闹,事事胡闹”的王公亲贵的自毁长城,所谓“革命之事,乃诸王公之自革而已”。载沣原想集中军政大权,加强皇室地位,但到这时反而演变成各派亲贵们揽权谋私利的严重局面。对

15、载沣本人而言,亦是始料未及。 众多的亲王、贝勒、福晋与监国摄政王共管朝政、政出多门的喧哗所映衬出来的正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权力无序与政府无威,庙堂之外滔滔的革命洪流最后将派系林立、内耗不已的清廷沉没。由实力奉行宪政到皇族内阁的出台 尽管宣统时期政局动乱不安,但预备立宪仍在继续进行。光绪与慈禧在遗诏中都深以立宪为念。光绪遗诏说:“尔京外文武臣工各按逐年筹办事宜,切实办理,庶几九年后来,颁布立宪,克终朕未竟之志,在天之灵,藉稍慰焉。”慈禧遗诏说:“本年颁示预备立宪年限,万几待理,心力俱殚。”宣统帝即位的上谕,即表达仍遵九年立宪的措施,“理无反汗,期在必行,内外诸臣,断不准迁延观望,贻误事机”。9又谕:“今特将朝廷一定实行预备立宪维新图治之宗旨,再行明白宣示。总之,国是已定,期在必成,嗣后内外大小臣工,皆当共体此意。” 此举保证了光宣之交政策的持续性,使得预备立宪得以按部就班地进行。在109和19两年中,陕甘总督升允,由于奏阻宪政而被开缺,甘肃布政使毛庆藩,因顽误立宪而遭革职。 191月1日,全国有21个行省正式成立谘议局,召开第一届谘议局会议。谘议局是代议制在中国的初次浮现,虽然民众中享有选举权者的比例全国平均只有0.42,但仍然是对老式政治体制的极大冲击,具有国家议院雏形的资政院也于1浮现。两个民意机构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艰难起步。 一切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